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大焦虑下 如何寻找“小欢喜”

2020-11-28 22:35:01
相关推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鲁引弓写《小欢喜》时,黄磊替他起了这个书名兼剧名。黄磊的解释是:中国家庭的欢喜来自于“熬着”,过一关就开心一下——中考算过了个小关,高考就过了个大关。鲁引弓补充道:“小欢喜”对应的是“大焦虑”,这个焦虑来自每个家庭的未来——孩子。既然现实已经如此焦虑,书和剧就别喋喋不休,不妨提供一个方法论,怎样在焦虑中找到一点点欢喜。

于是,我们看到了小说《小欢喜》和近期开播的同名电视剧。“什么是真正的小欢喜?是对亲子关系的了悟、对孩子成长的放手,小欢喜实际上是心底的一分温柔,是温柔带给我们的欢喜。”鲁引弓说。

高三是亲子矛盾最激烈的阶段

以前写的多是职场、城市青年,《小别离》走红后,鲁引弓突然多了很多中学生读者。孩子们很乐意跟他交流,还给他命题作文,“叔叔你再写一个篮球题材的”,而且反复强调“一定要热血”。而这群孩子都即将参加中国孩子最大的集体热血行动——高考。

采访了很多人,鲁引弓发现,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孩子平常是天使,一旦做作业就是天敌”。剧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训儿子那一段,很多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我妈本妈”,“实际上孩子是宝贝,但在那一刻,人失控,忘了怎么做父母”。

《小欢喜》要解决的是亲子问题,而高三正是亲子矛盾最激烈的阶段。“高三之后,孩子就要出门上大学,这是他们离开家长之前最后相依的阶段。按理说这是挺难得的时间段,可偏偏碰上了压力巨大的高考,这必然碰撞出奇特的表象,表象背后是价值观。”鲁引弓说。

在采访过程中,鲁引弓接触到很多发生在高三的悲喜:有的家长过于担心孩子,在学校门口租个房子,全职陪孩子读书。孩子觉得妈妈盯得太紧,什么都替他拿主意,开始怀疑自我价值,一度严重到一个月都不跟妈妈说话。妈妈紧张,配了治抑郁症的药,但又不敢给孩子吃,就让老公先试药……

鲁引弓发现,孩子和家长的冲突,一个关键点是对幸福的定义——今天幸福和未来幸福哪个更重要。家长说,现在你要苦读书,考上大学后随便玩,仿佛所有的好日子都在推开大学这扇门以后;而孩子觉得幸福得有比例,今天的幸福都没有,怎么保证未来。

不过,让鲁引弓意外的是,《小欢喜》的不少观众是大学生。他们已经过了高考这道坎,看这部剧时,也许是回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经历,也许是离家后再回头看,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

淹没在作业堆里的“精神留守儿童”

动笔写《小欢喜》前,鲁引弓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走访了十几所学校,有的学校还给他设了一间办公室,老师学生一有空就爱找他聊。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有迷惑和焦虑,“学渣”焦虑,“学霸”也焦虑,学生焦虑,老师也焦虑。

《小欢喜》第一集,季杨杨开着红色豪车进学校的情节,来源于杭州一所中学的真实故事。“当时教导主任想去管,可是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怎么管?常规说法是,‘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是炫富的地方’。可是贫富差距在生活中就能看见,如何让孩子心服口服?”鲁引弓说。

谈到中学阶段的突出问题,老师告诉鲁引弓一个词——“信息寒门”。现在人们讨论“寒门难再出贵子”,寒门不仅是财富评价,父母的视野、文化积累,都将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某名牌大学到一所中学提前招生,老师选了几个学习不错的学生去考试,考试之前需要在网上报名。报名截止前两个小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没有报名——这位学生家长是农民,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

有的“信息寒门”是客观的,有的则是主观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没有深度参与孩子的成长,封闭了来自孩子的信息,在《小欢喜》中的典型就是季胜利一家。家长漠视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觉得,你只关心我的分数。曾经有孩子对鲁引弓说:“我是淹没在作业堆里的精神留守儿童。”

家长的经验还是否跟得上孩子面临的时代

鲁引弓的三部曲《小舍得》《小别离》《小欢喜》,分别对应的是孩子的童年、初中、高中。共同特征是,家长一直很焦虑,而每一阶段的矛盾又有所不同。

童年阶段,最大的矛盾是孩子的童心和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补课,失去了童年;初中阶段,刚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和成绩排名的社会分层雏形产生矛盾,家长焦虑“一步没跟上,再也跟不上”;高中阶段,孩子的三观已经形成,青少年的梦想追求和成人世界的功利目的就可能产生冲突,矛盾往往围绕着人生选择,比如,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找什么工作。

社会发展太快,很多老师跟鲁引弓说,“现在家长的经验不够用了”。比如,高考填志愿,浙江高考改革后,能填80个平行志愿,不少家长搞不明白。当家长忍不住替孩子做选择,希望孩子考公务员、做医生、当老师,“因为稳定啊”,他们是否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梦想?

《小欢喜》要表达的是亲子关系在当下的新困境,家长的经验跟不跟得上时代,家长是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还是与他有心灵的交流,交流方式是什么……剧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展开了“全包围”式关心,女儿在现实中有原型,她对鲁引弓说:“妈妈以上海为圆心,上海到杭州为半径画了一个圆,让我报大学不能离开长三角。可妈妈当年自己考那么远,我为什么不能去北京呢?”

“家长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固然不想让儿女太辛苦,但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成为未来的接班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不可想象的人,不然社会不会进步。”鲁引弓说。(文化副刊部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回老家的作文 有关童年的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批语 珍惜身边的爱作文 关于纳兰性德的作文 五年级作文ppt 爱的经历作文 难忘的六一作文 青城山风景作文 农庄一日游作文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作文 被需要作文800字 爬山作文1000字 享受读书的乐趣作文 我的朋友动物作文 我妈妈作文 如何结交朋友英语作文 作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 一次什么的尝试作文 英语邀请函作文 介绍同学的作文300字 我发现了自然的美作文 动作描写的作文200字 晋祠公园作文 别怕有我在作文 看图写英语作文模板 蚂蚁寻食作文 奶奶的手作文200字 快乐六一表演作文 最尊敬的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