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唐诗:虞世南《蝉》

2020-11-29 14:35:01
相关推荐

图片来自网络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杭州)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书法四大家”,所编《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看起来是在写蝉,却无处不寄托着深刻的寓意:“有才华而又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

看吧,那小小的蝉儿低头啜饮清晨的露珠,它清脆的响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枝叶间流出。因为身居高处,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广远,它的清亮歌声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啊!

前两句写蝉,“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暗示显宦身份(古人常以观缨指代贵宦)。“流响出疏桐”句,写蝉声之高远流传。“疏”可见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与下面的“秋风”相映。“出”字把蝉声传送的姿态形象化,体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虽然只是写声,却可让人想象出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俊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看似还在写蝉,却是全诗点睛之笔。在一二句的基础上引发议论,一“自”一“非”,正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那种雍容不迫的风韵气度跃然纸上。

让人不由得会联想到作者本人,虞世南沉静好学,博闻多能,又直言敢谏,遵守礼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说他“全城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应该带有自况的味道。诗人不以鲲鹏鹰虎自比,却以禅自喻,可见他老成谨慎,颇有自知之明性格特征。

一个如此有才华,又如此低调的人,他对内在美的追求,值得我们每个人景仰和学习。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华灿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自古有才华而又品格高洁的人很多,能够仅仅凭借才华人品,获取世俗眼里的成功并善始善终的人却并不多,屈原含冤抱恨自沉泯罗江,陶渊明隐居悠然见南山,自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却一生不受重用,忧国忧民的杜甫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可以说,这些历史名人不比虞世南差,但他们的命运却让人唏嘘。究其原因,千里马没遇见真正的伯乐啊!

虞世南自身已经十分优秀了,又幸运的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和欣赏,这是许多文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唐太宗曾以伯牙子期喻他和虞世南,这不能不说是虞世南仕途顺畅,流芳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常态。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吗?若真有济世之才,岂可甘愿被现实埋没?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千里马逐渐从前辈那里总结了经验教训,那就是:拥有才华还不够,品格高洁也只有当你到了一定的位置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生存之道也是当今人才必备的技能。

现实很残酷,这也很无奈。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却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一种高标准严要求。是金子总会发光,相信真正有才华并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终将让那些不学无术,品格低劣者相形见绌。那些人或许凭外力获得短暂的光环与辉煌,但时间会检验一切,大浪淘沙,真正有才又有内在美的千里马,一定会代替那些假大空的伪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父亲节英语作文 英语学习计划作文 环保类作文 谢谢你老师作文 面对挫折的作文 一件快乐的事作文 怎样写好作文 暑假计划英语作文 创新作文题目 语文作文万能素材 舍得作文 拔河比赛的作文 桂花树的作文 春天的校园作文 一件感动的事作文 小学英语作文范文 座右铭作文 螳螂作文 新闻报道作文 2020高考作文 奇思妙想的作文 黄河的作文 小学生四年级作文 蜡烛作文 初中生英语作文 自传作文 语文作文大全 的滋味作文 地震作文 作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