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喜看稻菽千重浪 关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与丰收文化

2020-12-03 21:55:01
相关推荐

风清露冷秋期半,又是一年好时节。

今年这个清风朗月瓜果香的“秋分”注定不寻常,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让它变得凝聚人心、喜气洋洋。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可谓上合天时下顺民意,是对农耕文明的崇高赞礼与纪念,也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激励与寄期。

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邀请多位文化界人士和民俗专家学者,共话丰收文化庆佳节。

千古积淀

丰收文化根脉悠长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事有关。秋分将至,月白风清,菊黄蟹肥,华北大地也在迎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事:秋收种麦,呈现出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景象。丰收、喜庆、团圆、美好的气息,荡漾在每一片舞动的秋叶上,迎来我国的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收获的季节总是美好而欢乐的,因为丰收是值得庆祝和讴歌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是宋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写的丰收年景,一幅农民热情好客、丰衣足食的画卷仿佛就在眼前一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学者刘海霞介绍说,我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如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为了表达丰收后的喜悦,老百姓们载歌载舞,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丰富多彩。

丰收也和农耕传统密切相关,俗语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农耕社会,老百姓们都期盼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丰收文化,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经几千年的演变,已鲜明地镶嵌在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庆典中。在中国古代,重大的祭祀节日“社日”,就有春耕时祈祷土神保佑丰收,秋收时酬谢土神赐予丰收的习俗。所以,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

“我国作为重要的农耕文明古国之一,对农事丰收的祈祷与祭礼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比如说蜡祭,这是农耕民族最原始的年终祭礼之一,传说始于伊耆氏时代,其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省作协副主席、作家李春雷所言,祭祀活动还往往伴随着乐器、乐舞和歌辞,通过乐舞中的唱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可见蜡祭明显与农业生产有关。

李春雷认为,丰收是人类本能的祈求,是一种植根于生命深处的最大的祝愿。“因为丰收,才有了稳定,才有了安全,才有了情爱,才有了思考,才有了组织,才有了社会,才有了政治,才有了文明的一切。”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各地区、各民族的丰收文化形式和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文化内核都牢牢落在“丰收”二字上,形成了丰厚完备的农事制度、知识体系和民俗事项。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丰富、物候多样,各地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丰收庆祝和祭祀活动,在文化意义上无不体现为庆祝或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杜云生看来,这些活动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在丰收文化中,岁时节令无疑具有其独特作用。岁时节令是人们在长期的农牧渔猎文明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生产经验的民俗事项。它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或因季节变化,或因天文历法现象,或因某种信仰,但都与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需要有关联。

“在传统社会和当代,岁时节令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功能,一是具有强大的家庭、民族、社会凝聚作用,因为它的文化意义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祈求丰收、吉庆、和顺等寓意;二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通过各种娱乐、竞技、祭祀等群体性活动实现人们文化情感的沟通联系;三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节令习俗期间,有各种经贸、游历、体验活动,实现经济物资要素的流动和消费。因此,丰收节的举办正当时。”杜云生认为。

把根留住

做好传承意义重大

丰收文化,其实体现了百姓大众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人望幸福,树望春”。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美好的生活,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丰收成为劳动者全年挂在心头的期盼和愿望,为的就是吃饱喝足,安居乐业。”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绍本表示,丰收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是收获季节中美好而重要的一天,而离它最近的就是中秋节,中秋节自宋代盛行以来,便是一个丰收的喜庆日子。

他认为,到了今天,国家建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除了表达丰收的意义,也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也是要检阅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伴随着农业发展而创造衍生的乡俗民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呈现着多重文化价值和意义。”杜云生认为,它们具有展现文化创造力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扎根于相关地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不光是我国,世界各地的人们迎来丰收时,都会举办热烈的丰收庆祝活动。虽然时间不一,内容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巨大差异,但表达的都是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比如波兰的丰收节、美国的感恩节、葡萄牙的农业节、俄罗斯的农田日以及巴西在丰收之后的狂欢节日。”刘海霞细数道。

专家们也提醒,应该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现代生产技术、设备的广泛运用,以农耕文明为依存的乡俗民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面临现实挑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劳动号子、渔歌、牧歌以及传统耕作、种植、养殖技术和习惯等,都在不断地被消解,甚至很多已经消失,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文化中的无形文化,包括技艺、信仰、仪式等缺少调查、传承和保护利用。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了解甚少,对传统的乡俗民情正在渐渐淡忘。”刘海霞认为,中华文化的根,就是传统的农耕文化,“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尤其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际,庆祝丰收,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丰收文化传统,有利于凝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

如何继承和发展从丰收文化中衍生出的乡俗民情?

专家们纷纷表示,对丰富多样的丰收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既继承文化传统,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又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要遵循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保护丰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只要人民喜欢的,都应给予支持。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正确区分‘精华’与‘糟粕’,避免出现‘二元’标准。”杜云生建议,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再赋予其新意,创新表现形式,进行艺术转化和提升,保护传承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认为,在面对丰收文化存在的一些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的现象,则应秉持客观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关键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精神文化价值,并赋予新意,进行艺术转化和形式提升,使更多具有中国底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丰收文化样式得以传承和弘扬。”

正当其时

为新节日注入新内涵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丰收文化亦是如此。

我国传统节日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大多起源于农耕时代,彼此相互关联、充满生机,它们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植、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民俗又源于人民对美的追求,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

“创建以庆祝丰收、享受丰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世代农民的追求和期盼。”省民协主席郑一民认为设立这个节日,就是传统丰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动态渐进、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的原则。在传承丰收文化上,刘海霞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传承丰收文化必须展示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将农事与节庆结合,给丰收这个传统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感。“通过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让人们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记住乡愁,重拾对那片地、那些人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合理创新发展?如何深入挖掘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丰收文化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传播主流精神价值,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也是丰收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

“可以结合各地农村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民间传统等,举办一些有创意、有趣味、接地气的活动。比如,今年春天馆陶县的粮食小镇、花卉小镇等,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除了产业的支撑,当地的农民也都积极参与小镇建设,让游客体会到吃住行的全方位享受。”刘绍本认为,从馆陶县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得到启发,以农民丰收节为基础,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提升农村旅游的品位和农民的幸福感。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民间盛行着多种庆祝丰收的民俗庆典活动。比如“舞草龙”,是为了庆祝用汗水换来一年的好收成,表达大家的喜悦心情,同时祝愿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刘海霞认为,舞草龙习俗的沿袭,说明传统习俗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传统节日和旧习俗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当今人们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郑一民则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与传统中秋节天候相近、物候类同的节日,因此既要弘扬中秋节所承载的庆祝丰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美好未来的节日文化内涵,也要创造独有的节日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在曾经生活劳动过的那山、那水、那田园、那古村古镇中去寻觅乡愁,重温农耕文明、礼赞丰收。

专家们认为,如何过好农民丰收节,这需要人们共同思考与创造,为新的节日注入新的因子,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

“在社会快速发展中,生活在城市的人可以通过回家看看、走访古村古镇,或乡村田野旅游、吃农家饭参加农田劳作来度过这个节日。乡村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到城市走亲访友、感受城市现代文明来过节。城乡单位或个体应以优势互补形式共度节日。文化艺术团体则可以通过送戏曲、书画技艺和科技进农村来欢庆节日。农民则可以借助世代传承的民间花会大汇演、五谷山货大集来过这个丰收节。”郑一民建议,举办全国性农业成果大展、地域性农产品大集等都不失为农民丰收节的创新形式。

专家们希望,在传承丰收文化上,让全社会参与和分享丰收的喜悦。借助丰收这一重要文化符号,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让全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进一步增进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工业反哺农业,为农民带来更多福祉。

他们表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文化传承意味,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更加明显。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仪式感;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激活传统文明的一种方式。将每年的秋分节气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融入鲜活的现代感,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发展。 (记者田恬、韩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科技创新的作文 那一刻我流泪了作文 以亲情为题的作文 描写花灯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湖北专升本英语作文 南京博物院作文 向日葵的作文300字 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 奔跑吧少年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 作文 什么的童年作文 雪后作文 myhome英语作文 我的妈妈350字作文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尝试作文500字 家乡美食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300字左右 读书与成长 作文 迪士尼游玩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600字 打糍粑的作文 初一英语作文大全 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吃苦精神作文 什么给我快乐作文 作文集后记 被妈妈打屁股作文 观灯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