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吴铮强·寻宋︱晋祠:叔虞失位与圣母苍白的脸

2020-12-05 06:40:01
相关推荐

一、圣母是谁?

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晋北的寻宋之旅主要围绕古建筑展开,行程中宋代建筑比比皆是,包括中学语文课本上就读到过的晋祠。

晋祠,文物遗迹繁盛精妙,历史底蕴深厚丰沛,无不令人欢喜赞叹。然而参观圣母殿泥塑,又现场确认圣母殿与叔虞祠的方位关系之后,我便无从排遣心中的困惑与惶悚,寻访古迹的兴致似乎也败坏了许多。

那是2015年10月17日,圣母殿前热闹非凡,让人心神不宁,左侧王琼祠倒显得更古朴宁静,我和老沈流连于王琼祠前600余年的雌雄银杏树,在数百平方米翠绿明黄相间的树冠下反复举起相机,差不多耗去了游览晋祠将近一半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这似乎是为了更真切地体味晋祠中阴森压抑的氛围。

王琼祠前银杏树

我所观赏过的宋(金)代彩绘造像中,圣母殿侍女彩塑似非上佳之作。论形象之逼真、神态之微妙、造型之生动、题材之丰富、想象力之张扬,均不能与济南灵岩寺罗汉塑像、苏州紫金庵罗汉塑像、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或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塑像相提并论。无论之前阅读图片还是这次现场观赏,总觉得圣母殿侍女塑像单簿、呆板,算不得有多高的艺术成就。当我带着“真有这么精彩吗”的质疑端详这些侍女时,意外被一种情绪感染。圣母或侍女的面部,多是脸色苍白,眉毛倒挂,双唇紧闭,目光有些呆滞,即使偶有礼貌式微笑,这组塑像总体上也显得过于冷漠了。退至殿外,两座精美而威武的力士像同样是冷漠愁苦的表情,甚至为整个晋祠营造了阴森古怪的氛围。神殿中的塑像为何以这种面目示人呢?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极端苦楚的心境……

圣母塑像

力士像

除了那些冷漠的神情之外,晋祠同样让我感受郁闷的是,圣母殿竟然是主殿。晋祠难道并不是为奉祀唐叔虞而兴建的?用封建士大夫的说法,这究竟算正祀还是淫祠?用史学工作者的思维来表述,这其中又有多少次对历史的篡改?晋祠的格局很奇特,以圣母殿为主殿,整个祠庙建筑群坐西面东,背靠天龙山,面临智伯渠。自晋祠大门而入,经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渔沼飞梁而至圣母殿。唐叔虞祠主干道的右侧,虽然坐北朝南,但其实是一个以关帝庙、玉皇阁为核心的道教建筑群,叔虞祠与文昌宫分居两侧。道教建筑的对面即主干道的左侧,则有三圣祠、晋溪书院、太原王氏宗堂,可以归为儒家建筑群。圣母殿的西北角则又有水母楼,为圣母殿增添了浓厚的民间祠庙色彩。在这三组建筑君以南、留山湖再远的奉圣禅寺,也包括在晋祠博物馆之内。这样,整个晋祠景区出现了民间信仰统领儒、释、道三教的古怪格局,让人摸不着头脑。

圣母殿

唐叔虞祠

晋祠之旅在我头脑中打下了无数问号,叔虞与圣母孰先孰后、孰轻孰重?那脸色苍白、形容枯槁的圣母究竟是谁?后来查阅资料我才知道,我的问题正是学界长期讨论的未解之谜,圣母是叔虞的母亲邑姜的说法,可能是明清士大夫对叔虞不居主殿的遁词,不少学者认为圣母居主殿其实是对叔虞的鸠占鹊巢。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二、晋阳城在哪里?

在游览晋祠一个月后,周浩执导的纪录片《大同》(又名《中国市长》)荣获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这部曾在BBC播出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时任(2008-2013)大同市长的耿彦波。豆瓣网这样介绍这部作品:

曾经繁华的中国都市大同市,如今屹立在一堆废墟的旁边。这座城市不仅污染严重,还因其陈旧的基础设施和摇摇欲坠的经济前景而濒临瘫痪。但大同市长想要改变这一切,他大胆地宣布了一项试图重塑昔日的辉煌的新计划,要知道这座城市的文明已经有1600年了。然而,伴随着这项计划的是非常高的成本。数以千计的房屋被推倒,50万居民(占大同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将在他的打理下被重新安置。这位市长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让愤怒的工人群体以及越来越忐忑的统治精英冷静下来。纪录片《中国市长》惊人地捕捉到了一个男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疯狂跳跃着进入一个越来越动荡的未来的过程。

纪录片《中国市长》海报

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市长,“耿拆拆”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又在太原市上演。我们寻宋时太原市南郊农田之中的晋源街道算是一个凌乱的市镇吧,格局尚存的明清城墙正在重新修缮,雄伟的城门重新拔地而起,与之相随的还有“明太原县城保护开发是改善居住生产生活条件的唯一出路”等拆迁标语,让我们真切领略了耿市长的风采。

晋源街道

重修中的城墙

坐落在今天晋源街道的明清太原县城始建于明代初期,与宋史毫无关系。2500年前就已兴建的晋阳古城在晋源街道稍北的古城营村。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并彻底毁灭晋阳城之后,在他的驻跸地、晋阳城东偏北约二十里、今天马练营村附近重建的平晋城,面积不足晋阳城的二十分之一。不久宋太宗又令潘美在晋阳城北四十里处的唐明镇新建一座府城,即今太原市。这样,晋阳或太原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四个城址。

9晋阳城址

晋阳古城遗址即古城营村最值得寻访的古迹当数晋源二中校园内的阿育王塔(惠明寺舍利塔)。这座覆钵式宝塔号称是中国十九座舍利塔之一,虽然现存塔身建于明代,但宋太宗毁晋阳城之后的宋真宗、神宗时代该塔已经三次重建,最早更可以追溯到隋文帝二年(602),可能是与晋阳古城直接相关的唯一地上建筑。

惠明寺舍利塔

晋阳或太原的四个城址,其中三个与979年宋太宗毁灭晋阳城有关,而毁灭晋阳城又与晋祠有关。晋阳是千年古都,自公元前497年出现于史书,先后成为赵国都城、秦太原郡治、汉初代国都、汉并州治、曹魏并州治、西晋太原国都、前秦都城、北魏并州治、北魏末期实际行政中心、东魏下都和实际行政中心、北齐别都和实际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并州治、武周北都、唐北京、前晋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晋北京、后汉北京、北汉都城。更加神奇的是,晋阳古城以同一种方式开始并结束自己的历史,这就是相距将近1500年的两次水淹晋阳的故事。

晋祠景区内的那条河称为智伯渠,故事就是从智伯开始,他联合韩、魏两家包围并水淹赵襄子坚守的晋阳城,结果赵襄子暗中与韩、魏两家联合反击智伯,这个三家分晋的故事正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此后,晋阳一直作为龙兴之地彪炳史册,李唐父子晋阳起兵时还在晋祠求雨,晋阳日后成为唐朝的北京(公元690年,唐朝定太原为北都。742年,改太原为北京),晋祠国宝、“贞观宝翰”亭中唐太宗御制《晋祠之铭并序》正是此而作。整个唐五代时期,晋阳一带称为龙兴之地并不夸张,不但李唐起兵于晋阳,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文水与晋阳不过百里之地。李克用的帝业始于883年坐镇晋阳之后,五代政权虽多以开封(汴京)为都城,但除后梁朱温以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皇帝无不出自晋阳李克用集团。一部残唐五代史因此被人概括为晋汴之争,并且一直延续至宋初。后周建立后,晋阳保留着北汉政权,宋朝太祖、太宗顺利平定南方,围攻晋阳却多次无功而返。了解了晋阳在唐五代时的“龙兴”地位,也就容易理解北汉降宋后宋太宗为何对晋阳仍有忌惮之心,不惜以火烧、水淹残暴地彻底毁灭晋阳古城。

唐太宗御制《晋祠之铭并序》

三、人类学家讲的历史故事能信吗?

除了毁晋阳城以外,宋太宗还做了许多破坏工作。2011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发现之路”栏目制作了一期《晋祠之谜》,宣称移除晋祠主神唐叔虞正是宋太宗的主意。李唐王朝因祭祀唐叔虞而兴,宋太宗为了破除晋人龙兴之运,趁整修晋祠大殿的机会,将唐叔虞的神主偷偷置换为阴弱的女性,并称那是叔虞的母亲邑姜,晋祠由此变成圣母殿。这个故事编得似乎合理,可惜缺乏文献依据。

依据现在所见文献资料可以确定宋代圣母殿发生过以下事件:

1、宋太宗979年灭北汉、毁晋阳城,重修晋祠,仿唐太宗立《新修晋祠碑铭并序》,据该碑铭,太宗时晋祠内奉祀唐叔虞无疑,绝无圣母之说。

2、古建筑调查确定现存圣母殿建筑始修于宋太宗时期。

2、宋真宗汾阴祀后土时期,曾下令修葺晋祠。

3、宋仁宗天圣年间封唐叔虞为汾东王。金人推测晋祠原本坐北朝南,天圣间封汾东王时在其西加建圣母殿,明清以来多沿袭此说,均属后人推测,并无直接文献依据。但据此推测圣母殿形成及唐叔虞祠移建时代可能早于天圣年间。

4、韩琦1053年知并州(今太原)时有诗《晋祠鱼池》,首句“女郎祠下池清莹”,这是目前可以确知的圣母殿(女郎祠)出现时间的下限。

5、宋神宗熙宁年间封昭济圣母,宋徽宗崇宁年间改圣母祠为慈济庙,政和年间加封显灵昭济圣母。

6、明人罗洪先《无题》诗云:“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今人据诗末句推测晋祠圣母乃冒认宋仁宗为己亲生、天圣年间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娥。

难老泉与晋水

圣母殿始建时间尚无定论,学界仍以沿袭天圣旧说为主流。但天圣年间并没有重修晋祠,章献太后刘娥尚在世,圣母殿中的圣母塑像也绝无帝后气象,实在无法想象天圣年间创建圣母殿的缘由与时机。而圣母殿形成于太宗至仁宗朝之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下诏修葺晋祠显然更可能是始创圣母殿的一个契机。人类学教授张亚辉在其晋祠研究的专著《水德配天》提出了同样的推测,“可能正是在这次重修过程中,将圣母塑入了新殿,而将唐叔虞移了出去”。

我对人类学研究始终抱有一种夹杂着困惑的敬佩之情,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明明可以靠讲故事吃饭偏偏要玩理论构建。《水德配天》最终要讨论道德宇宙观、水与土互动框架——这种在史学工作者看来甚至有些古怪的理论命题。不过他们的研究对象具体而微,往往是一个村庄,或者一座祠庙,用丰富的田野材料构建起史书上从未记述的故事。这部专著中讲述的圣母殿故事是我读过的最动人心魄的版本,虽然以历史学研究的标准稍嫌证据不足,但就个人对宋史及人情世态的理解而言,这个版本的讲法完全符合历史及生活的逻辑。

张亚辉《水德配天》书影

话说宋朝太祖、太宗三下河东,宋太宗围攻晋阳,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北汉名将刘继业(杨业)受命投降,但晋阳百姓仍然拼死抵抗,没有武器,便在屋顶揭瓦砸向宋军。宋太宗既恼怒晋人的顽抗,又忌惮晋阳的龙兴之运,火烧又水淹晋阳城,将晋阳百姓迁至平晋城。宋太宗的暴政激起晋阳民众的愤恨,他们流落他乡不愿迁居平晋城,烧毁宋太宗所建统平寺,甚至凿平宋太宗的《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由此造成了一个怪异的局面,今天晋祠中只有唐碑而无宋碑,但那通唐太宗御碑其实是仿刻的,而复制所用的石料正是凿平后的宋太宗碑铭。晋阳民众还为北汉主刘氏建起刘王庙,这不是对北汉政权的愚忠,而只是晋阳城内无数冤魂最后的抗议。

水母楼

想象一下宋初的晋阳古城周围惨绝人寰、冤魂遍野、祟鬼丛生的场景,就不难理解热衷于东封西祀的宋真宗为安抚民众可能采取的行动。张亚辉提出,作为晋源水神的晋祠圣母,不但护佑着这一方的风调雨顺、水利灌溉,同时也是水淹晋阳时被利用的工具。宋初的故事完全可以从神仙打架的角度来分析,宋太祖本是霹雳大仙,宋太宗何方神圣尚不确定,却由玉帝授命黑煞将军要求宋太祖兄终弟及,宋真宗又确认赵宗祖先是人皇九人之一。从神仙打架的角度讲,宋太宗水淹晋阳意味着晋源水神对晋阳民众的一次背叛或渎职。灾难发生后,水神圣母悲痛不已,后来游神,还必须前往象征着晋阳城的九龙庙与刘王庙表达歉意。圣母又是生育之神,承担着为水中冤魂超度转世的职责,虽然遭到晋阳民众的怨恨,还得忍辱负重做好补救工作。宋真宗可能洞悉父辈所有的阴谋、残暴、荒淫,他的梦中既然有神仙天皇不断出现,妖魔鬼怪想必也从不消停。或许宋真宗皇帝生涯的主要工作是赎罪,或许在前往汾阴(今山西万荣县)祀后土的途中他曾梦见晋阳冤魂或晋水女神,或许为了让女神更好地开展灾后心理救济工作,宋真宗下令将晋祠改造为圣母殿,聊以抚慰晋水中的冤魂。晋阳的工匠们把圣母塑造得特别拘谨与惨淡,那是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女神深受怨恨而满心愧疚与惶恐。

这便是史学工作者转述人类学研究而重新改编的玄怪版晋祠故事,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晋祠内北宋铸铁人(金人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谢有你陪伴作文500字 猜字游戏作文 感谢什么作文600字 写元宵节包汤圆的作文 写场景的作文 关于爱的作文儿 励志报国作文 农民丰收的作文 以感谢有你为题的作文 互联网的好处英语作文 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作文 珍惜为话题的作文 在的日子里作文 考试前的准备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四百字 运动会400字作文 种花过程作文 情景交融的作文600字 家庭趣事500字作文 梦想的作文600字 与书交朋友作文 介绍宁夏的英语作文 从事物中领悟道理作文 五年级作文题目精选 关于黄山的作文 物理作文无声的世界 关于文物保护的作文 关于男子汉的作文 我听到的一件事作文 成功的作文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