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一粥一饭话变迁

2020-12-07 00:00:01
相关推荐

小岗村“金昌食府”里,游客在吃午饭。尹亚飞 摄

当年的团圆饭以红薯为主。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尹亚飞 摄

严金昌和老伴儿在自家开的餐馆门口。尹亚飞 摄

2018年秋天,严金昌家里接待了两位前来学做正宗农家菜的游客。他们身份特殊,专程从俄罗斯远道而来。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稀松平常的一餐一饭,不着痕迹地记录着老严家几十年的生活过往。

40年前,老严和小岗村17位农民摁下分田到户的“红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彼时,食物和美味无关,却和火热的干劲,和解放的生产力有关。

70年前,6岁的严金昌初尝饱饭的味道,全家人从新分的土地里耕耘出一日三餐,时代巨变往往就隐藏在这平凡和日常之中。

70年来,从吃不饱饭,到吃饱吃好,再到追寻美味和健康,和老严一样历经变化的农民,从南到北,比比皆是。

岁月流转里的炉火明灭,时代前行间的笑泪交织,都在屋檐下那方寸餐桌上无影无形却又清晰有力地印刻着。在那些代代相传的家常食物里,在那些纷繁多样的味道记忆中,让我们随老严一同回味家和国的巨变。

忘不掉的舌尖记忆

1950年,元旦。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年轻的共和国向人们展示出欣欣向荣的图景。那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农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年仅7岁的严金昌,还不能理解翻身的意义。但他能感受到的变化是,家里分的土地“大得望不到边”,种上小麦、水稻、红薯、玉米,一家人再不为吃饭发愁了。到了过年,甚至还杀了头猪,吃上了肉。

那一年开始,中国农业迎来了3年恢复期。1952年,粮食产量比解放前最高水平增加了11.3%。在耕地条件较好的农村,吃上饭已不再是奢望。

至于吃什么,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定格了严金昌等老一辈人的回忆——春节,一家五口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每人面前就是一个碗,碗里都是用红薯做的饭菜。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吃起来干涩且粗糙的红薯,淀粉含量高,下肚有种火辣辣的感觉,吃猛了还噎人。但现实摆在眼前:当时,粮食产量低,还要交公粮、留种子,最后所剩无几。好成活、产量高的红薯,自然替代了主粮。

除了红薯,这份主粮清单里还有玉米、高粱、小米等粗杂粮,做成贴饼子、碴子粥,慰藉着饥饿已久的胃。至于副食,更是几乎没有,土豆、大白菜腌成咸菜,能吃一整个冬天。

接下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金昌的记忆中,粮食生产没能跟上社会前进脚步,“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由于脱离实际,反而阻滞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粮食分得少,要想吃饱饭,得靠自己想办法。严金昌在房前屋后种了两三分地生姜,秋后他把生姜弄到淮北去换红薯干,1斤生姜能换7斤红薯干,挑回来倒也可以养家糊口。

红薯干、玉米面、高粱米,掺着野菜,几乎承包了普通农家的一日三餐。早饭过后,一天出三次勤,中午下午在地头休息一次,收工时给猪拔点草,给羊捋些树叶。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伴着冒出土灶的水蒸气,钻出烟囱的炊烟,简单粗硬的饭食摆上餐桌,凝结成一代人忘不掉的舌尖记忆。

餐桌上品时代跃动

1978年11月,《人民日报》三版罕见地刊登了一篇长通讯,内容是“群众创造加快养猪事业的经验”,细致介绍了广西和北京探索提高养猪效益的新办法,如“交售一头可自宰一头”“实行公有分养的新办法”等。这篇稿件的出现,有了一层特殊的意味。

这一年,严金昌35岁,有6个孩子。粮食不够吃,继续等下去也不是长法。为了填饱肚子,11月24日晚上,在村西头严立华家两件破落的茅草屋里,小岗村18户社员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在犹如“生死状”的“包干到户”保证书上,写下名字,按上红手印。

穷则变,变则通。这一朴素的真理,却触碰了本质问题——“包干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历史的巧合,往往随着时间推移,愈显意义重大。没多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探索前行的方向,小岗也成为推动改革的一个缩影。

分田到户的第一年,严金昌家的生活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自家30多亩地里种上水稻、花生、红薯等,细心管护加上当年风调雨顺,取得了大丰收。

不只严金昌家,小岗村的丰收成绩单同样亮眼:1979年,小岗村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主要是花生)总产量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以前饿怕了,那时都不舍得卖,家家户户粮食多得放不下,从屋里一直堆到外面。”严金昌比划着,“感觉干一年能吃上好几年。”

来年的春节团圆饭,严金昌觉得“最丰盛、最高兴,因为未来有了希望”。主食米面管饱管够,鸡鸭猪肉样样都有,青菜来自家里的小菜园,煎炒烹炸、荤素搭配,大人孩子都吃得尽兴。

1980年,萌芽于小岗村“大包干”模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广,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之被激发。到1984年,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就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也成为从饥饿跨越到温饱的一道分水岭。

咸菜配米饭,解决一顿饭。尽管只是“种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但在多数农村人的记忆中,吃饱饭已经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左手端碗,右手拿筷,走着吃着,与乡里乡邻顺便叙叙家常,走家串户热乎邻里感情,更加催化了这种幸福。

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国家放开粮食购销,农民卖粮有了更多收入。“想吃什么买什么”,逐渐消解了种与吃的空间时间限制。

在农村,鱼和肉自不用讲,蔬菜的品种也丰富起来,本地菜外地菜一齐涌上餐桌,以往舍不得吃的鸡蛋和牛奶,可以在附近的农贸市场轻松买到。

但严金昌遇到了一些麻烦。粮食产量节节升高,粮食价格却在下降,卖粮变得越来越难。“有时候排队卖粮要等好几天,还卖不上合适的价钱。”

卖粮收入减少,直接造成了食物消费购买力的下降。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上世纪90年代,像严金昌这样最早分田单干的家庭,想吃得好一些,偶尔也会觉得捉襟见肘。

这也是无数个像小岗村一样以种粮为主的村庄面临的现实尴尬——“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由于错过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机,“改革开放第一村”也落伍了。

打捞一碗乡愁味道

2000年,新世纪的第一年,人们对一个愈发现代化的中国有了更多想象。1月16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〇〇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一条重要路径——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结构调整,是中央释放的关键信号。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新起点上,农业农村这条大船向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有活力进发,需要调帆转向。

这一转变,体现在“餐桌经济”上,是由饱向好的飞跃,是由量到质的蜕变。在农村,农民对粮食、蔬菜的需求接近饱和,消费更多转向农副食品、加工食品等,点心蛋糕、罐头饮料、熟食卤味都成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这些美味,多数由严家五儿子严德双带回来。改革开放后,跟随农民进城务工大潮,严德双1995年就去东莞打工。离开偏安一隅的乡村,适应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饮食口味也发生改变。

“蔬菜水果、加工熟食、小吃零食都直接从市场买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跟城市差不多,也带动着我们改变。”融入城市,再把城市的饮食元素带回乡村,这看似不经意间的交融,却让严家以往单调的餐食变得丰富多样了起来。

相应的,食物不再靠自给自足,农民与土地的联结也变得松快。始终在发展路上兜兜转转的小岗村,开始盘活土地资源,从结构调整中寻找突破。

2006年,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的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一部分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招商引资办工业、开发旅游业创造“地盘”。他告诉大家,只有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

这在当时也是一条新闻: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率先搞“大包干”的小岗村,要重新回到“大集体”了。

但老严心里明白得很。他把自家的35亩土地流转了出去。“通过流转,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利用,解放了捆绑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小岗人同意将土地以集体名义入股,成立合作社,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就这样,“中国改革第一村”转身变为旅游名村,散发出新的魅力。

老严的身份,也有了改变。土地交给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自己则经营起农家乐“金昌食府”。严德双返乡归来,当上了大厨,忙得热火朝天。

“小岗土鸡、梅干菜扣肉、槐花炒鸡蛋、韭菜炒河虾……”报起菜名来,老严头头是道。“这些都是城里吃不到的特色菜,几乎每桌客人必点。”

年轻人出外打工,带回来新鲜的美食体验;城里人扎堆下乡,寻觅儿时的熟悉味道。就这样,城市与乡村,在一次次交融与碰撞中,用饮食连接,渐渐融为一体。

如今,金昌食府红火依旧,食客慕名而来,菜单也会随季节变换。老严始终坚持,守着天蓝水清的农村,用最原生态的食材,把农家特色做出来,把城里人留下来。

田间的稻米、地里的野菜、散养的笨鸡、溪口的鱼虾……老严坚守的农家特色,其实正是乡愁的密码。70年来,社会飞速变化,许多人远离故土,但味蕾的记忆里,始终留存故乡的味道。朴实简单、土味依旧的农家菜里,让人沉醉的老味道,是岁月余甘,是情怀永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5-17 08:30賤賤[云南省网友]IP:2948313196
    @差不多先森这部片子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巨变背后的艰辛和付出,更坚定了我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顶3踩0
  2. 2021-07-12 10:13差不多先森[澳门网友]IP:1744214495
    通过一粥一饭的变迁,真实展现了中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让人感慨万千。
    顶1踩0
  3. 2020-09-06 11:56_____若、只是初见[青海省网友]IP:1969689456
    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纪录片,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奋斗的精神!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突破 作文 人生感悟作文 做自己作文 变作文 好朋友作文 回家 作文 作文八百字 旅游的作文 高中800字作文 作文开头怎么写 父亲作文 写年的作文 作文五年级 人的作文 公园作文 作文英文 400作文 自动生成作文的软件 我们班的故事600字作文 我的梦想的作文怎么写 初三作文《因为有你》 多肉植物作文300字 几分甜蜜在心头作文600 雅思大作文要求多少字 五一假期作文350字 元宵节小作文 春节优秀作文 渴望 作文 小学生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