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汉语拼音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和英文字母那么像?

2020-12-07 10:20:01
相关推荐

汉语拼音是现代中国人学认汉字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当我们接触到英语后会发现,汉语拼音和26个英文字母几乎一样,为什么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这么像,他们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种拼注符号。虽然,拼音好拉丁字母看起来一样,但在读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区别。拼音是用于拼注汉字读音的,并不能用于文字书写,每一个拼音符号,对应一种声母韵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语等拉丁语系的词句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实际意义。

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简单的说,拉丁字母对于拉丁语系国家来说,就是他们的汉字,而拼音只是中国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壳,用来辅助学习汉字的一种工具。

26个英文字母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拉丁字母,而不用其他字母或自创一种符号做拼音?这还要从汉字的拼注历史开始说起。

古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

我们小时候学习汉字,最开始学的就是“a、o、e”的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后才开始学认汉字。当我们学会拼音后,即便遇上不认识的字,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自己学习。

古时候的中国人,并没有现在汉语拼音,人们学认汉字,只能跟着老师后面认读学习。可汉字千千万,老师能教的也很有限,当你看到不认识的字又没有人教的时候,立马抓瞎。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人们在独自学习的时候,也能够认读不认识的汉字,开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直音

最早的汉字字典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蛊”注“古”,“胥”注“需”,同音字怎么读,这个字也怎么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直音和我们学习古文时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样的,通假字的重点在于“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汉字是错别字,后人出于对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将正确的字在后面做上备注。

直音字虽然用起来方便,可万一用来注音的字人们也不认识怎么办?例如一个刚学习汉字的人,“胥”不认识,“需”也不认识,那么直音对于他学习汉字就没什么作用了。

当人们发现直音的不足后,一种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例如“贡”:古送切,取“古”的声母“g”,取“送”的韵母和声调“òng”,然后得到“贡”的读音“gòng”。

是不是有中小时候学拼音的感觉?反切法汉代开始,历经各朝各代的补充和完善,成古代中国最通行的一种注音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方法。还以前面的“贡”为例,虽然“宋”、“诵”和“送”读音完全一样,但在反切法中,“贡”只作古送切,且每一个声母、韵母都有其对应的字。因此,只要学习每一个声母韵母对应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学习其他陌生字。

为了更方便的学习汉字,古人利用反切法还制作了类似于新华词典一样的反切图表。例如宋代的《切韵指掌图》,把汉字分成36个母,206韵和4个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12幅图,遇到不会读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切韵指掌图》

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

当反切发展成为汉语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时,随着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开始在中国出现。

明清时期,很多西方传教士出于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的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比较著名的就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西字奇迹》、还有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和他的《西儒耳目资》。这种用字母符号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给了当时的中国人很大启发,例如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就评价到:汉字繁杂,古来多用借用其他的字来注音(参考反切),但每个字都有不同的读音,也有不同的意思,而用西文注音,因音成字,不重复,不雷同,岂不是更好?

进入近代后,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各国外交使节也加入的汉字注音的队伍中来,最成功的当属韦氏拼音。韦氏拼音的创立者是1869年-1882年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汤玛斯·法兰西斯·韦德。韦氏拼音在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韦氏拼音所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文中读作“Peking”,功夫读作“kongfu”,豆腐读作“toufu”。

北京大学校徽上的“peking university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落后挨打的现实使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不少文人学者开始追求全面的西化。这种现象反映到汉字上,就是将文字的难易作为衡量国民愚智、国家强弱的标准,将汉字的繁难视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这样背景下,主张汉字拉丁化,字母化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主流声音,即“今日欲救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在这样的四朝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切音字运动、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在各种最求汉字字母化的运动中,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为了保护汉字文化,独创性的将汉字偏旁做成了各种符号来帮助汉字的学习,即注音符号。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读音统一会中,确定了三十八个字母,二十个声母,十四个韵母,用于审定国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随后印发《国音字典》,注音字母成为标注国音的唯一符号。1930年,又改“注音字母”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注音符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学习汉字,普及知识的难度,但依然没能消除社会上废除汉字的声音,尤其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兴起,差点让中国人永远失去汉字。

上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创作拉丁文字取代汉字,以解决远东地区华工的识字问题。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传到国内,引起了国内文人学者的热烈反响,中文拉丁化研究协会等拉丁化新文字团体席卷全国,推广拉丁化新文字。

1935年,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陶行知、陈望道等686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认为拉丁化新文字值得在全国推广,希望所有人可以一起来研究、推行新文字,使之成为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1936年,毛主席在看到这篇文章后,给于了新文字运动极大赞赏,并于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正式启用拉丁化新文字,创立《Sin Wenz Bao》(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报》)。

采用拉丁化新文字的报刊

新中国成立后,在是否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化新文字的问题上依然处于激烈的争论中,但扫除文盲,快速提高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势在必行。于是,中央政府选择了各种字母符号中,相对简单,受众更为广泛的罗马字母即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以此为基础,有吸收了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部分特点,于1958年正式推出现代汉语拼音(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而关于汉字的废存,周总理在5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指出:“它(汉字)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至于用什么方案,现在不忙把它肯定。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但这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任务的范围。”

现代汉语拼音的推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拼音的帮助下,学认汉字已经不再是已经困难的事情,废除汉字的声音渐渐偃旗息鼓。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自信的增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经历了近代的一系列风波,最终顺利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贴窗花作文 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 春节作文150字 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做花灯作文 写事作文200字 传统习俗作文 我就是我作文500字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 包饺子英语作文 寒假的一件事作文 义卖活动作文 写家乡美景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菊花展 作文 挠脚心的作文 家风作文80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 坚持的作文800字 走出校园作文 回忆往事作文 英语高考满分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作文500字 冬天的作文600字 快乐的假期作文 描写美食的作文 乡下人家作文 梦想作文300字 关于旅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