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为何命运悲惨?她身上背着“四座大山”

2020-12-09 08:00:01
相关推荐

导读:《祝福》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创作的一篇小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次革命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地主阶级依然统治着中国广大的地区。

鲁迅先生意识到,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在根本上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对于贫苦百姓而言,他们身上依然背负着封建礼教的沉重枷锁,依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压迫下畏葸不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先生于1924年创作了小说《祝福》。

一、“祝福”的本义

祝福,是曾经盛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旧俗,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年终大典。在辞旧迎新之际,有钱的人家门纷纷杀鸡宰鹅,烹制“福礼”,以此供奉天神和祖宗,以求来年的幸福。

鲁迅先生以此为故事素材,创作小说《祝福》。还原了旧时社会中,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思想对劳动人民身心的持续残害。

小说《祝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我”,一个离乡的知识分子,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以后,寄居在鲁四爷家的所见所闻。故事的发展围绕鲁四爷家的女佣——祥林嫂的波折命运展开。

底层妇女祥林嫂充满悲剧和血泪的一生,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对底层百姓的压迫之深。“祝福”奏响了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悲歌,同时这也是当时的人对于“礼教吃人”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挽歌。

小说以庄重的“祝福”旧俗作为开端,又以喜庆的“祝福”场景收尾,充满了讽刺意味。一个人的死,在人们看来显得如此无足轻重。尤其是这个人,是受尽了贫苦、压榨,以及人们的嘲讽和奚落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唯一不被祝福的人,那个封建宗法制度维持下的社会,抛弃了她。以致于祭祀的时候,她的“沾手”都是对神灵和祖宗的亵渎;而她事后,也成了东家口中的一个“谬种”,不值得任何同情与可怜。

“祝福”在鲁迅先生笔下,更像是一块粗陋的遮羞布。隐隐约约,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本来面目——底层民众深受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和迫害,但却浑然无知。

二、祥林嫂之死,没有人是无辜的

在这旧年年底“祝福”的喜庆氛围中,鲁镇的人,是不大可能去关心祥林嫂之死的。祥林嫂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也不过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因为没有告诉祥林嫂“阴司”是否存在而略感内疚而已。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是祥林嫂的东家鲁四爷的话,在他眼里,祥林嫂就是一个灾星,只是死得“太不是时候”。因为不是“死得不是时候”,竟也是一种罪过了。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这是短工的话。在同样是农民阶级的短工眼里,“穷”是一种原罪,“穷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是谁杀死了祥林嫂?鲁镇的人,看似个个无辜,但却全都是凶手。

祥林嫂——封建宗法迫害的典型

祥林嫂是一位苦寒的农家女,她勤劳善良、踏实肯干,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获得幸福。然而,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那个病态的社会就没有给她哪怕一次自主选择的权利。

祥林嫂的一生,卑微单薄。命运一共给了祥林嫂三次重击,在这三起三落中,她一次次从希望走向绝望。

祥林嫂的第一次命运转折,发生在她早年丧夫之后,婆婆强迫她改嫁,她只好外逃到鲁镇做工。在鲁四爷家当帮佣的日子很辛苦,但是祥林嫂反而过得充实。那段时间,她“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次出逃做工,集中体现了祥林嫂身上的两大美好品质:

其一是热爱劳动,踏实肯干。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祥林嫂的工作卑微而艰苦,但是对劳动的信仰和热爱依然让她觉得踏实、满足。

其二,祥林嫂丧夫以后虽然被迫再嫁,但是她不愿意任人摆布,而是选择出逃。可见她是一个自强独立,有反叛觉悟的妇女。

后来她的婆婆找上门来,祥林嫂被强行带回家中,她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最终宣告失败。回到婆家以后,她便被婆婆强行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勤劳本分的好人,祥林嫂的命运又一次迎来曙光。

好景不长的是,命运很快给与了她第二次重击。随着丈夫染上风寒去世,儿子被狼叼走,祥林嫂陷入了巨大的绝望。命运的急转直下让祥林嫂不得不求助于生命中永恒信仰——劳动。这个信仰支撑着她再次来到鲁镇。只是这一次,她没有在这里找回自己的价值。

因为再嫁和二度丧夫,鲁镇上的人都视她为不洁之人。举行祝福典礼的时候,大家不敢让她触碰祭品;当她倾诉命运悲剧的时候,人们疲于倾听;后来,她为了“赎罪”,千辛万苦捐了一条“门槛”,却依旧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偏见。

她失去了认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同无用之物。无用的祥林嫂被赶出鲁家,被人们彻底抛弃的人,在对鬼神的恐惧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她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但却没有一次获得成功。她就像一个溺水的人,想要紧紧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这个社会没有给她一刻喘息的机会,那些旁观者们只是一群等待着她溺毙的看客。

一个祥林嫂,照见众生相。鲁迅先生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手法,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性性人物。

鲁四爷——特权阶级的施暴者

鲁四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典型的封建卫道士,特权阶级的施暴者。他大骂新党、反对改革,顽固而迂腐,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改革,只为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地位。

作为地主阶级的典型,鲁四爷剥削底层劳动人民,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祥林嫂第一次上门帮佣时,鲁四爷嫌恶她是寡妇;祥林嫂的婆婆找上门来,勒令她回去时,鲁四爷没有表现出半分的同情;祥林嫂第二次回来以后,鲁四爷更是认为她再嫁有罪,视她为不洁的罪人,不让她碰祭祀的任何物品。

最终,没有任何事做的祥林嫂在鲁四爷等人的嫌恶下,成为无用之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鲁四爷把她打发走了,失去了特权阶级的“恩惠”,祥林嫂沦为乞丐,最后在饥寒中死去。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婶和柳妈——无情帮凶和看客

除了鲁四爷之外,还有一群人,诸如祥林嫂的婆婆、鲁四婶和柳妈等,她们是旧社会中的无知者,有的同样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却在无意识之中做了迫害祥林嫂的帮凶和看客。

祥林嫂的婆婆精明能干,自私贪婪。儿子死后,她将儿媳妇视为牟利钱财的工具。不顾祥林嫂的反抗,将她嫁到偏僻的村庄。她遏制了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迫使她走上一条绝路。

鲁四婶和鲁四爷则是一丘之貉。作为既得利益的地主阶级,鲁四婶对祥林嫂最初的“体谅”和“同情”,全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当祥林嫂二次上门,显然不如以往能干之后,她的地主阶级嘴脸也原形毕露。鲁四婶逐渐开始表现出不满、厌恶,还对她进行警告,最终将祥林嫂赶出家门。她和鲁四爷一样,只是将祥林嫂作为一个劳动的工具,对她没有真正的怜悯之心。

柳妈作为鲁四爷家的另一个佣人,也是一个典型的被剥削者。她本该对祥林嫂同病相怜,然而封建迷信思想对她荼毒颇深,导致她间接成了害死祥林嫂的帮凶。

柳妈崇尚封建女德,认为女性的贞洁至高无上,而祥林嫂在她眼里就是一个不洁的女人。同时她迷信鬼神,给祥林嫂讲阴司的故事,教她寻求所谓的“救赎之道”。然而,这种毫无“疗效”的方法,也恰恰成了压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无能为力的旁观者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我身上,既有对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也有对鲁四爷这种地主阶级伪善面孔的憎恶。

然而,在整个社会麻木、冷漠的气息之下,我纵然在蒙昧中有所醒悟,但是对眼前的这一社会现状依然无力改变。

鲁四爷自私丑恶,可是他依然高高在上,享用着地主阶级的特权,我不敢做出任何正面的回击。同时“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依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脱离愚昧,或者有逃避责任的嫌疑。

当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是否有灵魂?地狱是不是真的存在?

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对于祥林嫂的追问,我选择了逃避。含混不清地给了一个“也许有,也许无”的答案。我虽然同情祥林嫂,然而也不愿去听她的絮叨,不愿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委。

我本是祥林嫂唯一抓住的救命稻草,然而正是我“也许有”的回答,让她在对鬼神的惊悚和恐惧中,含恨而死。

三、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

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对人的残害,主要体现在四大封建权力:阶级特权、族权、夫权与神权。《祝福》主要体现了在旧时代,四种封建权力对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残害。

封建宗法制度树立了森严的阶级界限。小说中,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极尽各种剥削手段,压榨着以祥林嫂、柳妈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而祥林嫂、柳妈以及其他雇佣工,却把在鲁四爷家当帮佣视为一种恩惠。

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于被剥削者而言,没有人会想到反抗,想到不公平,他们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对于剥削者而言,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并尽力维持着这一切。

而小说中,祥林嫂在婆婆的逼迫之下改嫁,无法选择个人的幸福和命运,则体现了封建族权对人,特别是对女性的迫害。祥林嫂在夫家,被当成了一件“财物”来看待。她婆婆抓她回去,是要用她换来的“彩礼”为小儿子娶媳妇。

祥林嫂对族权的反抗,不过是“逃跑”或“自杀”。然而她都没有取得成功,被夫家的人逼迫着,摁着头拜了堂,嫁到了山里去。一个女人,在没有娘家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只得接受这样的命运。

对于祥林嫂的挣扎和反抗,没有人站出来为她说话,指责她的婆婆,这就是族权体现出来的威势。封建族权执行了千百年,哪怕它是狰狞可怕的,所有人也都默认了其合理性。

祥林嫂两度丧夫,在他第二任丈夫死后,人们认为她的再嫁是不贞,她成了一个不洁的女人。甚至连祭祀的用品,也不许她碰。夫为妻纲,好女不侍二夫的观念,则体现的是夫权对妇女的桎梏与戕害。

从古至今,人们要求女人要从一而终。古时候,如果一个妇女死了丈夫,那么她的最佳选择便是守寡。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贞洁为女性最重要的美德。明清时期,社会上也曾流行着为为夫守节,册立牌坊的病态风气。可见,夫权在封建统治倒台之后,仍然在民间拥有强大的威慑力。

小说中,夫权和族权显然相互抵触。祥林嫂是要为第一任丈夫守寡的,然而她夫家的人,则逼迫她再嫁以换取钱财。祥林嫂在夫权和族权的夹缝中,借着地主阶级的“恩惠”苟延残喘。

祥林嫂为了赎罪,听从柳妈的建议拿出全部积蓄捐门槛,则体现了神权对人的支配。

祥林嫂作为一个底层妇女,没有受过教育。当别人告诉她关于阴司报应和鬼神一说时,她深信不疑。在祥林嫂生命的后期,她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被神权的可怖所威慑。

神权是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在路上遇见“我”,便认真地追问是否存在阴司。可见,祥林嫂的恐惧达到极点,神权对未受教化的民众的支配非常成功而且彻底。

除了农民阶级以外,沿袭了几千年来尊神敬神的传统。也让诸如鲁四爷这一类地主阶级不敢怠慢,所以在祭祀的时候,他一再嘱咐不能让祥林嫂碰祭祀的东西。

旧社会的所有人都难逃“四权”对精神的戕害。而祥林嫂的悲剧核心,正是因为她同时受到阶级特权、族权、夫权与神权这四大绳索的捆绑与束缚,无力挣扎,唯有一死。

在封建社会中,诸如鲁四爷的样的特权阶级们永远站在顶端,左右着大多数的底层民众。而底层的农民阶级,则习得性地接受了这种受压迫、被剥削的命运。除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剩下那些无知的帮凶和看客们。

底层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社会阴影之下,见不到一点光亮,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纵然也会出现一些像“我”这样尚存良知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势单力薄,能力有限,还无法撼动维持了几千年统治的封建宗法制度。

四、《祝福》的现实意义

《祝福》是鲁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反封建小说之一,意义深远。

在鲁迅所处的年代,《祝福》体现的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人的残害。在一个“阶级特权、族权、夫权和神权至上”的社会里,看似施暴者和受害者泾渭分明。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已经深陷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囹圄。

身在其中的人们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一般,奋力飞奔,渴望挣脱枷锁,但却永远在做无用功。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封建社会的本质,人们才能打开枷锁,获得真正意义的解脱。

同时,文章也通过“祥林嫂的不断倾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信仰的的意义,以及人类对诉说的渴望。

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里,底层的老百姓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和摧残。人们渴望诉说、渴望被倾听。然而封建社会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带给人们肉体上的苦难,还有精神上的摧残。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之下,底层民众疲于应付现实生活加诸的苦难,更无暇顾及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内心信仰的崩塌。

在小说中,祥林嫂的信仰是依靠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随着她的劳动价值逐渐不被认可,她的勤劳也随之失去意义。从此,她由一个社会所需的劳动力,沦落为处处被众人排斥无用之人。

也许是从鲁四婶第一次不让她碰祭品开始,也许是鲁四爷对她投以鄙夷眼光的那一刻开始,祥林嫂的生命信仰逐步瓦解。直到她被赶出鲁家的那一刻,注定了她必死无疑的悲剧命运。

其实,在封建“四权”的步步紧逼之下,祥林嫂也曾发出过“求救”的信号。她曾经跟柳妈、鲁四婶,还有鲁镇上的其他妇女们倾诉过她的苦难。她倾诉自己被迫改嫁、儿子如何被狼叼走的惨景,不厌其烦地复述自己多舛的命途。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人类对信仰的维护和对被倾听的渴望又何其相似!

祥林嫂渴望倾诉,也曾经将倾诉作为面对生活苦难的一剂止疼药。然而,无休无止的倾诉,已经无法换来人们的同情,取而代之的是奚落和嫌恶。倾诉只是她最后的无谓挣扎,最终,祥林嫂最后的倾诉渴望也在人们的冷漠之中消失殆尽。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道歉信英语作文 值得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是什么 思辨性作文 描写一个人的作文 桂林山水作文 五年级四百字作文 我的妈妈400字作文 中国文化英语作文 莫高窟作文 春天写景作文 校园活动作文 教资科一作文 我的朋友400字作文 精彩作文开头结尾 写事作文300 写人的作文400 我的故事作文400字 精美作文 他哭了作文 四季美景作文 作文的万能开头 我的姥姥作文 亲近自然作文 一起走过作文 妈妈的一天作文 四百字作文大全 难忘的回忆作文 写重庆的作文 成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