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晚清中国人如何看待日语?相比于梁启超 黄遵宪更加深入

2020-12-10 06:25:01
相关推荐

晚清时期,尤其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中国兴起了一股日本留学热。当时,刚刚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政治经济制度向西方靠拢,文化方面则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并革新教育制度大力培养人才,国力大增。同时,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也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清末留日的北洋派遣学生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这个曾经是学生的东方近邻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的知识分子、青年同样在寻找国家复兴的道路,日本成为了借鉴的对象。当时,国力强大、费用较低、路途很近的日本很快成为许多青年人留学的选择。张之洞也是这股风潮的提倡者,他在《劝学篇》中描述去日本的好处:

一则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则离华近,易考察:三则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则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便于学习。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黄遵宪与日本

许多青年人赶赴日本学习知识,梁启超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中日两国文字均使用汉字,可以通过“笔谈”大致明白对方的意思,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很容易造成误读。梁启超编著的日语速成教材——《和文汉读法》,就仅仅告诉人们“只需把日语中实词和虚词颠倒就是中文”,进而造成许多误读。尽管这出于快速学习知识的目的,但在“正确学习日语”这一点上,是浅尝辄止、不足提倡的。

梁启超与《饮冰室合集》

1871年(同治十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结束了两国长达数百年的隔绝状态,正式建交。《中日修好条规》第四条规定,两国均可派秉权大臣并携带眷属、随员驻扎京师。黄遵宪就是中国第一批派驻日本的使团参赞,地位仅次于使臣。

黄遵宪铜像

黄遵宪一行抵日时,明治维新刚刚开始,他与使团人员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到现场观察、研究明治时期日本的先行者。相对而言,黄遵宪对日本的考察更为深刻和彻底,也成功地把日本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了国人,有助于晚清时期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了解东方的近邻。例如他所撰写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其“礼俗志”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它广泛涉及朝会、祭祀、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居处、岁时、乐舞、游宴、神道、佛教、氏族、社会等。

黄遵宪与《日本杂事诗》

单说语言层面。语言是到外国生活必须闯过的一道难关。和清末一般人所认为的日语与汉语同文不同,黄遵宪认为,日语和日本是独立的认识对象,是作为具有完整的形/音体系的语言存在的。《日本国志》明确使用的“日本之语”、“和文”等概念,即表明了黄遵宪对日语独立性的认知。另一部作品《日本杂事诗》中的第61-66首,则详细记录了他对日语的认识。

《日本杂事诗》

第61首讲述了日语的起源——“神代文字”,诗云:

国学空传卜部名,三轮寺额未分明。天然 | 刂横纵画,万国翻同堕地声。

作者为此诗进行了注释:“或言神代原有文字,至推古朝尚存,藏于卜部家。近世平田笃允倡为神学之说,所据如镰仓八幡寺、和洲三轮寺额,皆模糊不可辨。余取观之,略似蝌蚪形,或如鸟篆书,亦不知始于何年。”即意在说明,根据现有记载不知日本本土文字不知始于何时。

第62首写到日语的四十七假名和发音特征,即注中所谓“其发端之五音,为阿衣乌噎口昷,能统摄众音”第63至66首则进入日语的内部问题——日语土语和汉文的矛盾、日语的形成、假名与汉字的关系、日语的三大音系以及近代翻译对日语的影响等等。

《日本杂事诗》举隅

第62首诗:云航书来道遂东,虚词助语惜难通。至今再变怯卢字,终恨王仁教未工。注释是:《古语拾遗》曰:上古之事,口耳相传耳。自王仁赉《论语》《千文》来,人始识字。然《国史》案云:初教汉文时,悉皆指象以名,而助语虚辞,无象可指。其土语又皆实字在前,虚字在后,与汉文不相应,故教之甚难也。此处的“土语”显然是与汉文相对的日本固有语言,意思很浅显易懂,即指出了日语和汉语语法顺序的不同。

黄遵宪的语言文字思想

黄遵宪对于日本的假名十分认同,认为其假名简单易懂,方便民众。第65首:“不难三岁识之无,学语牙牙便学书。春蚓秋蛇纷满纸,问娘眠食近如何?”其中“春蚓秋蛇”是指平假名的视觉形状,认为日文中假名的使用方便民众学习文化知识:“故彼国小儿学语以后,能通假字,便能看小说、作家书矣。假字或联属汉文用之,单用假字,女人无不通者。”

这与他的文字思想、社会观念相关。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提出文字应该“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而日语借助假名这种拼音化的文字,使人们的语言和文字一致,这种一致带来的简便性是方便各个层次国民掌握文化知识的便捷途径。他认为在此意义上,日语假名是一种国语性的文字。

日语平假名

在19世纪、20世纪,西方世界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在此基础上对东方的“征服”,让被迫打开国门看世界的部分东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本国语言,晚清的中国和明治时期的日本都曾经出现过排斥汉字、改革文字的主张。在日本近代的文字改革运动中,罗马字倡导者将汉字和假名构成的日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罗马字的对立面,进行了全面否定,主张采用如同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在中国,拼音文字改革方案不下几十种。黄遵宪对语言的思考虽未将语言纳入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范畴之中,但开启了这种进程。

中国拼音文字运动曾一度盛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风的作文 关于战争的作文 高中生优秀作文 猜猜我是谁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报答作文 玉兰花作文 500字写事作文 铭记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 观察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六年级毕业作文 作文网站 四级作文题目 作文美丽的校园 成长故事作文 校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民间故事作文 时评作文 我是谁作文 美育作文 心声作文 母亲节作文 暑假英语作文 礼仪作文 乌龟作文 爱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