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安徽涡阳县老子研究会“道家智慧”征文大赛:灵动而不争|何晓雯

2020-12-12 05:40:02
相关推荐

灵动而不争

文/何晓雯 编辑/磐石

“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就是指最好的。“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水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是很接近“道”的。在自然界的万物中,老子最赞美的就是水了。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直接要求圣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至净、至谦、至诚、至仁、平正、包容、宏大的胸襟和器度。

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老子从柔弱胜刚强出发,辨证地提出了与人相处要“不敢为天下先”。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提倡“敢为人先”“不为人后”勇于进取,不甘落后。老子的思想似乎与现的道理,勇于开拓、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想要处在百姓之上成为统治者,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在百姓之前为领导者,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老子要求圣人应同水一样,自然处下,包容一切,才有助于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谦下同时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只有保持谦下的美德,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如平凡的流水,处下而得以永恒。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做到“为而不争”。

作为一种溶剂,水是平凡的,平凡得令人几乎可以忘记它的存在。然,水又是不平凡的,它广施仁德而与世无争;它谦下自处而涤尘无染;它至柔至刚,至信至义;它方圆有致,柔韧坚持;它虚怀若谷,容载万物;它处变不惊,动则一泄千里,静则滋养万物,与万物相生相存。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从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这也正应了老子,“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就用人之道而言,老子提出“善用人者为之下”,主张以谦下礼让的态度待人。“礼贤下士”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同样需要“礼贤下士”。 老子用水来比喻“不争”之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伟大。

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放弃提倡仁义,任其自然,人民反而能保持孝慈的本性。 老子反对的是世俗之仁义,而主张更高层次的仁义,并把它称之为“上仁”。老子主张的仁义有两个特点:一,行仁义者自身不抱有任何目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老子》三十八章),正如《韩非子》所释:“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日‘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真正的行仁义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第二,不但行仁义者不抱任何目的,而且使受惠者也意识不到。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上善若水”中的“上善”不是伦理意义上的善恶之“善”,也并非指“上善的人”,而是指一种至高无上的善、高得无可名状的善。善恶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七章)善 人是不善人(本性变坏了的人)的老师,而不善人又是善人得以存在之根据,简而言之,没有不善就无所谓善, 正是因为有了善才产生了不善。

同时,老子认为心向大道的人尚且不能抵制名利的诱惑,何况社会中的一般人呢?所以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三章)老子要求统治者不要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不看重物质利益,使百姓不做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使百姓思想不乱。外界诱惑太大了,面对“五色”、 “五音”、“五味”,老子甚至要求人们“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闭目塞听,不去听也不去看,内心就不会被扰乱,人们的本性就不会被破坏了。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老子》五十七章)在可欲之物与人们欲望的相互作用下, 产生了技巧,技巧又促使更多可欲之物的产生,更深层刺激着人们的欲望。

老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始终是“居善地”;老子指出水道要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宏渊,“心善渊”;与人交往像水一样助长万物,“与善仁”;说话像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和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言善信”;立身像端平一碗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处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具有无限生机,即“动善时”。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是柔弱渺小的,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它永远都只卑下的向着低处顺势流去,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在老子看来,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强大”,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趋下,那样平而后止;水那样深沉平静,那样不求报答,那样洗涤污秽,正是为了“胜刚” “胜强”。用《管子明法解》的话说:“君擅生杀,制群巨,富天下,威势尊显。”谓雄强阳刚之至。要保持住刚强,不是立足于正面,而是立足于反面;是运用刚强,而是保持阴、柔、弱、雌、厚。所以老子一方面不无委婉地暗示君人者:“天下之至柔(水与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入无有,入于无耶间”(四十三章);一方面老子则明确地提倡:“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即自知刚强,却始终保持柔弱。“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决胜之道,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

水,滋育万物而与万物无争,只谦逊的低头默默穿行于自然与万物之间,孜孜不倦地忠实于自己“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的责任。于静默中使万物受惠并折服于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里。在老子看来,道性似水。水具有超强的适应性,“与时迁徙,应物变化”,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夏散冬凝,应期而动”,虽柔弱却力量无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乐于帮助万物而不恃其功,它停留、活动在人们所不屑甚至讨厌的低洼、卑下的地方,坚忍负重,居卑忍辱,尽其所能去奉献自己,却从不争功、争名、争利。所以,它“故几于道”。得道的圣人或为政者应像水一样,要顺自然而为、顺规律而为,同时避免发生“反自然”的行为。“上善若水”也要求我们的官员为政时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为老百姓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和老百姓交谈要像水一样真诚。

上善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认为最高的善者应该像水一样,具备水的所有善性,与而不取。人们应当重视自己内心生命的培养,多倾听来自心灵的呼唤。虚静恬淡的人不仅能拥有质朴、快乐的生活,而且还能不断突破自我的藩篱,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开拓日新。水,厚德载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人们都要像水一样,处下不争,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地为万物众生服务,毫无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竞争得失。无疑,这些对今天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仍有现实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何晓雯,笔名一米,电视台记者编辑,蒙城县政协常委,爱好诗歌散文,偶有诗歌在报刊发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 开学计划作文600字 追梦路上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天作文300字 打铁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600字 可爱的小猫作文300字 追逐梦想作文6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600字 新学期新征程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开头 沟通作文600字 尊重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300字三年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被老师打屁股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作文 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寒假作文300字 拜年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50字 突破作文600字 元宵节400字作文 春节的作文200字 春节作文五百字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