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孩子不爱动脑思考?心理学家:了解四大法则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2020-12-16 13:35:01
相关推荐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正在写作业的小雪,遇到一道数学题自己不会做,就急忙喊:“妈妈,你快来,这道题我不会做了!”妈妈听到后,走到女儿面前,拿起作业本看了一下,然后告诉小雪应该如何答题,小雪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完成了数学作业,就开始写英语作业,没过一会儿,小雪又来求助:“妈妈,这道英语题太难了,我不会写!”小雪妈妈发现这明明是昨天才刚讲过的类似题目,今天又问该如何解答。朋友向我倾诉: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每天小雪都会来问这道题该怎么写,那道题该怎么写,而且每道题都是之前讲过的类型,但是当小雪再遇到还是会来求助,自己从来都不动脑筋去想……

生活中,相信许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明明做着相同类型的习题,却总是学不会解题的方法,下次再遇到的时候同样不会做,还是会寻求大人的帮忙……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自家的小孩不会动脑筋,做事一根筋,有时候明明绕个弯就想通的事情却迟迟想不明白。孩子不爱动脑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

一、为什么孩子不爱动脑思考

1. 书籍内容较抽象

有的时候,枯燥的习题和文学类的书籍内容会比较抽象,没有像图片和图像对孩子的吸引力,那么孩子就会对这些抽象的内容感觉到枯燥,没有兴趣,更加不会有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慢慢地,孩子会形成一种不善于思考和动脑的习惯,对于所有的枯燥和抽象的内容都会敷衍了事,而不去真正的思考。

有的时候,父母经常会看到孩子总喜欢看一些搞笑的漫画书和一些带有寓言性的故事书,总是抱怨道孩子不去做一些能够启发思维的习题,而是看这些对学习没有帮助的书,这就是抽象书籍内容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在抽象的内容和有吸引力的内容两者中间,孩子的选择一定是有吸引力的内容,能够吸引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孩子也会更善于在这些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中去动脑和思考。

2. 家长的亲力亲为

中国式的父母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大小琐事,爱得太宠溺,爱得太专制。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样看似是在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因为动手少,动脑也会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而且会大大减少孩子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孩子的思考能力下降。家长总是不放心、不放手,大包大揽,会捆住孩子的手脚,束缚住孩子的翅膀,压制孩子的思考……

每一个不懂思考的孩子身后,都有一个“不愿放手”、“包办代替”的家长。

有时候,正是家长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才一手造就了“懒得思考”的孩子。

3. 高科技的生活让孩子懒于思考

造成孩子们懒得动脑筋的原因之一,是高科技时代的生活让一切都变得轻松,减少了孩子们动脑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充斥在孩子生活中的动画与电子游戏,因图像越来越完美而占据了孩子们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会让孩子对依赖高科技生活形成依赖,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了解过孩子不喜欢动脑思考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孩子不爱思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孩子不爱动脑筋的表现

1. 遇到问题不思考就问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孩子在遇到问题后总是不思考就开始求助。

小雨今年已经上四年级了,平常遇到问题只会说“我不会”,不会去思考,学数学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简单的问题都会错,从来不会主动写作业,每天的作业都要在大人的监督下完成,而且写作业极不认真,好多东西都只是会说不会写,对数学问题反应慢,没有多大的兴趣去思考。每天做作业总是自己还没有思考就开始到处求助,不是寻求大人的帮助就是自己用手机查答案……

遇到问题不动脑思考现是大多数孩子在生活中都会出现的问题,父母需要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 学习效率低下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抱怨孩子的脑子“一根筋”,其实这就是孩子不爱思考的表现,因为孩子缺少动脑思考,所以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唐静家的小五今年已经10岁了,遇到老师布置的不会做的作业就开始哭,即使是特别简单的题也是这样,不爱动脑筋,在同班同学里面是年龄最大的,但是做题速度总是班里最慢的,遇到语文课上的一些自主思考话题的课,总是理解不到位……

和爱思考的孩子相比,不爱动脑思考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容易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形成遇到问题总是求助的习惯,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总是表现出做题速度慢,理解能力不强,不能够正确面对和理解问题的现象。

3. 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两件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有时候父母的亲力亲为和事事包办有时候也会让孩子养成不愿动脑和思考的习惯,于是就出现了大人们口中的“孩子做事总是一根筋,不会动脑筋思考”。儿童期正是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在父母的亲力亲为之下,孩子的好奇心被压制,遇到问题没有思考会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动脑思考的乐趣和成就感,就会失去对事情和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纵观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重大的发现与成就的最初雏形都孕育于思考,人类因为善于思考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思考赋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绝对优势,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三、四大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1. 代入式情境法

孩子不爱动脑思考,父母需要找到孩子喜欢的形式,比如,孩子喜欢听故事,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让孩子边听故事,边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思维,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还可以开展家庭趣味竞赛活动,以有思考内涵的题目作为竞赛内容,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动脑思考,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和力量。

2. 拆解法

在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在面对作文和理解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手足无措,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了。拆解法对孩子的思维养成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有着独特的作用。正确利用拆解法,父母可以这样做:

在孩子为写作文发愁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拆解一些文章中的经典写作方法,让孩子读文章的构成和思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趣味问答让孩子从文章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在孩子喜爱的这部分文章上做一个精准的拆解,让孩子形成思考的习惯。比如,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找出了自己最喜欢和容易接受的部分,父母可以这样提问孩子:“宝宝在这段话中读到了什么?这段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通过拆解和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感受阅读和思考的乐趣,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

3. 甄选拓展法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喜欢不同的书籍,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孩子阅读。书籍内容对于孩子太难太抽象,孩子会失去对书籍的兴趣和阅读的信心。想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这样做,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图书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父母可以在甄选故事的过程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针对孩子的兴趣点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可以多方面帮助孩子延伸和提高。前期,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会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之后,父母可以让孩子独立去阅读,让孩子在自主阅读中感受思考的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在对自己的兴趣的学习和拓展之下慢慢爱上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对话式引导法

灌输是被动的接受,引导孩子主动的思考才是关键。当孩子不想动脑筋思考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些对话式的引导,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提问,由身边常见的事情联想出一系列问题,和孩子进行对话,问问孩子应该如何解决,在和孩子的提问和对话中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步走。比如家长在给孩子检查作业时,多留心孩子的答案,问问孩子是怎么做的,孩子在解说的过程中也是动脑筋思考的过程。孩子的回答或许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所以父母需要适当对孩子进行引导,切记不可直截了当说孩子的答案是错的,这样很有可能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运用让孩子思考的四大法则,让孩子爱上独立思考,学会独立思考,触摸到未来的无线可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天里 作文 健康的英语作文 8年级作文 乐高作文 写作文技巧 一道菜作文 沙滩的作文 桃树作文 小学500字作文 绍兴作文 骑行作文 海滩作文 生病了作文 作文400字五年级 购物的作文 作文精彩开头 作文600字以上 400字作文五年级 敦煌作文 家乡的作文300字 作文普通人 第五单元作文 什么老师作文 家乡的作文400字 观察作文怎么写 作文草稿 做人的作文 中考作文600 英语作文三年级 动物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