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众「声」喧哗的台湾有声电影年代(上):有声胜无声的1930

2020-12-17 10:10:01
相关推荐

日前,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推出中国一代传奇女星阮玲玉主演的《恋爱与义务》(1931)修复版。

原本以为这部名作早已无法寻得,未料1990年代一位乌拉圭华侨寄回影片,推估应是从上海一路散落海外。

《恋爱与义务》其实也有一条台湾脉络。依《台湾日日新报》1932月2月5日报导,巴里公司詹天马亲赴上海采办《桃花泣血记》与《恋爱与义务》等电影。而后,按《台湾新民报》1932年4月22日刊登的广播节目表,这一天知名辩士詹天马在广播节目「映画物语」里讲解《恋爱与义务》。

在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台湾音声百年的网站里,我们可以听到詹天马解说上海电影《可怜的闺女》的音声,精彩地讲述大都会里少女被拐骗后遁入空门的故事。可以想见,在广播节目里他也是如斯精彩地讲解。

有声电影传入台湾

德国文艺评论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经典名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篇章里提出灵光(Aura)一词,以及机械复制时代下灵光的消逝。所谓的灵光,是稍纵即逝的艺术本真,就像某个时空下演员的表演或是钢琴家演奏钢琴,是无可取代的光景。但在机械复制时代里,摄影机拍下演员的表演,并复制成多个拷贝在不同的电影馆里放映;钢琴家的演奏则被录制成唱片,乐迷们透过唱片想像演奏的光景。

20世纪是光影与声音形式不断变异的年代,也是以电力为手段,创造出新颖大众文化形式的年代。1895年电影问世之后,光影之外,声音也很快地发展,从留声机、电话到广播皆是。电影发展32年之后,光影与声音终于合体——1927年美国好莱坞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问世,标示着电影进入有声电影的年代。

面对美国有声电影的问世,日本电影史学家岩本宪儿在《从无声到有声电影》一书当中有个妙喻,那就像电影界的黑船事件,受到刺激的日本加紧有声电影的脚步。1920、30年代台湾电影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同时受到日本与中国电影的影响。192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发展以电为媒介的广播电台、唱片乃至有声电影。随着日本步入有声电影时代,台湾也逐渐进入这个电影新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影与唱片也与电影联结——广播电台有讲解电影的节目,唱片也有电影主题曲——这些联结皆在1930年代的台湾出现。与日本相较,中国电影的有声时代较晚,而台湾人引进的中国电影几乎都是无声电影。尽管无声,台湾人透过创作电影主题曲、出版描述电影内容的歌仔册,让电影藉由歌手与读者的吟唱发声。可以说,1930年代初期的台湾,围绕电影的各种音声彼此激荡。

日本有声电影的尝试

在电影史教科书当中,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就像数字从1到2地直线进行,但其实,技术演进的过程有着歧路。

以日本来说,有声电影的先锋者小山内薰便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他原本以戏剧革新活跃,1924年所创的筑地小剧场更是日本新剧的重要场所,不过,筑地小剧场成立之前,他与电影有短暂的缘分。1920年他担任松竹映画演员训练学校的校长,该校学员36人。之所以转换跑道到电影圈,主要在于戏剧发展遇到瓶颈。

小山内薰在松竹待了两年,间中充分体会金钱与艺术之间的矛盾。1921年以他剧本为基础的电影作品《路上的灵魂》问世,这部被视为日本电影最初的艺术电影,自然是小山内薰作为艺术家的心血,但松竹上映前的内部评估,认为其娱乐性不足而大感失望。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却因当时最知名的辩士德川梦声的讲解,一炮而红,辩士在无声电影时代的影响力从这里可以看出。

对松竹失望的小山内薰1922年离去,1924年与土方与志创办筑地小剧场。小山内薰对声音的运用是1925年NHK东京放送局的广播剧《炭坑之中》(炭鉱の中),他透过声音模拟矿坑当中的景象。小山内薰与同伴对欧洲新兴的艺术思潮,如德国的表现主义、俄国的构成主义有相当了解,这些艺术流派也在1920年代开始孕育电影代表作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与《战舰波坦金》等。

1927年,小山内薰重新与松竹合作导演有声电影《黎明》,按日本资深电影史专家岩本宪儿在《从无声到有声电影》一书中所述,《黎明》像是欧洲前卫艺术理念的实践。如依剧本来看,剧中角色对话不多,倒是不少风铃声、拍手声、小提琴声等作为剧情装饰的声音,也因此,《黎明》并未被视为日本最早的有声电影。值得注意的记事是,《黎明》与另一部导演的作品《素袄落》,于1927年10月5日在东京帝国饭店有试映会,而后上映资料则不详。

流行歌曲与电影

日本的有声电影尚未突破,但是不同媒介的结合却出现了,这是1929年根据菊池宽小说《东京行进曲》改编的同名电影。一如菊池宽善于捕捉现代都会的变异,《东京行进曲》也正以镜头展现东京的变化,以及一对中上阶级家庭出身的姊妹的悲恋故事。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创造了南博在《昭和文化:1925-1945》一书当中所说的立体的流行,即畅销的小说让电影极具人气,另一个重要元素则是同名的流行歌曲。

这是流行音乐崛起的声音年代,即使声音还无法进到电影当中,但可以看到人们对声音的想望。也正是《东京行进曲》的成功,使得1930年日活推出沟口健二的《故乡》(ふるさと)。这部作品以当时的人气声乐家藤原义江为主角,这个安排的企图非常明显,也就是希望将藤原义江的声音带进电影,而电影确实也只有藤原义江演唱时才算有声。尽管打着有声电影的招牌上映,但因杂音过多,被认为是部失败的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带来的冲击

日本真正的有声电影,是1931年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夫人与老婆》。

附带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爵士歌手》问世三年后的1930年,才在日本上映。不过,依高槻真树的《活动辩士的电影史》(活动弁士の映画史)一书所述,对日本电影来说,当时影响最大的有声电影并非《爵士歌手》,而是法国的《巴黎屋檐下》这部法国电影里的口哨声风靡一世,引领流行。这部作品在《夫人与老婆》杀青前三个月上映,《夫人与老婆》当中的口哨声也可见《巴黎屋檐下》的影子。《巴黎屋檐下》之后,1930年美国的《摩洛哥》(モロッコ)成为最具人气的外国有声电影。

在外国电影的刺激下,日本有声电影的技术也慢慢成熟。1933年的《愉快人生》(ほろよひ人生)与此前的有声电影有着类似安排,故事是立志成为作曲家的年轻人与啤酒女郎的爱情故事。既然主角是作曲家,电影中自然也主打主题曲,《爱情是魔术师》(恋は魔术师)成为真正在电影中呈现的人气流行歌曲。

步入有声电影年代,导演们也纷纷开始执导有声电影。沟口健二原本就尝试过,成濑巳喜男是1935年,小津安二郎则是1936年开始尝试有声电影。值得注意的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过程,如日本电影史巨匠佐藤忠男在《日本电影史1(1896-1940)》当中所说,日本从第一部有声电影《夫人与老婆》开始,到相对全面进入有声电影时代,约花了五年的时间。

有声电影需要一定的设备,这对不少地方电影院来说是个难题,毕竟需要有经费的投入。也因此,松竹与日活两大电影公司开始在各地注资并购,两大电影公司的基础遂而越来越壮大。

日本辩士失业潮

然而,电影技术向前一步,却也相对应产生失业问题。辩士是日本无声电影时期的灵魂,日本之外,朝鲜与台湾因日本殖民之故也有辩士文化,有声电影的冲击,辩士、乐师首当其冲。当美国有声电影上映并大获成功之际,1928年的《朝日新闻》便已开始下辩士就要无用、辩士与乐师悲鸣我国就要进入有声电影时代等标题。尽管1928年日本尚未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不过,辩士与乐师很快地遇到生存挑战。

依高槻真树的《活动辩士的电影史》一书分析,以辩士来说,辩士的生存因大城市与否而有差异。大城市辩士所遇到的问题是,原本无声电影时代他们呼风唤雨,几乎就是电影馆收入的指标,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他们的薪资被迫降低,因此很多人气辩士开始罢工,与电影馆对抗。前面所提到的德川梦声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能将失败的有声电影说成卖座电影,可见他的功力,但在有声电影年代,他也面临电影馆降薪,而成为罢工辩士的其中一员。

最悲剧性的例子,莫过于电影天皇导演黑泽明的哥哥须田贞明,他是人气辩士,但也在1933年的罢工过程中自杀,享年33岁。这些是大城市辩士的状况,而地方辩士所受影响不大,因为不少电影馆因设备关系,还是放映无声电影之故。

至于乐师,能够读谱与否成为关键。无法读谱的乐师面临残酷的淘汰命运,会读谱的则转入正蓬勃发展的广播电台,担任乐团的工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