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 你知道是谁吗?

2020-12-17 23:20:01
相关推荐

周德香,作家, 1939年10月出生于沙河乡(现沙河镇)北周村。1959年从乐陵师范毕业后,先后在玉皇庙镇、沙河乡任教师,后支援农村建设,随丈夫霍相馨返乡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 上世纪80年代,在离开讲台二十多年后,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从未消退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她创作的小说、散文等陆续在省市报刊发表;随后,出版长篇小说《马莲花开》《落凤坡轶事》和文集《满彩》等。其中,《落凤坡轶事》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一次次生活的磨砺都能勇敢面对,这也是鲁西北大地上千万苍生,尤其是商河人的精神写照。

沙河镇,大沙河边上一个美丽的乡镇,在2016年撤乡设镇,以前叫沙河乡。周德香,生在沙河北周村,嫁在沙河大胡家村,大半生就在美丽的沙河乡度过。她,长期生活在商河农村,但绝不是普通的农妇。她写出了许多小说,名噪乡里;她把子女全部培养成才,教出了两个博士、两个硕士,羡煞旁人;离开教育岗位后仍关注青年成长,念念不忘商河故土之情,可敬可亲。

笔耕不辍

因为一个忘不掉的梦想

让乡里乡亲侧目的,是周德香会写书,并且一写就是好几本,每一本都很动人。这样一位女先生,不得不让人竖大拇指。

2008年,周德香出版了《落凤坡轶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一部爱情悲剧,真实地再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两个小人物之间一场卷入时代洪流的弱小却坚强的爱情,看过的人大多落泪。它讲述的是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是现代版的“梁祝”,是商河版的《平凡的世界》。

《落凤坡轶事》没有华丽的语言,看似平实、不动声色的叙述,却是饱含热泪。和《落凤坡轶事》一样,周德香所有的小说都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但平实的叙述中却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真情实感,命运多舛的人生历程。周德香写作的初衷是记录生活,讴歌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她认为创作离不开生活,“原来的事就像一块发酵好的面团,可以把它做成各种形状去蒸,但不管蒸成馒头还是花卷,都离不了那块面团浓郁醇香的味道”。

这种理念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周德香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读书、写书这样的难题,在她看来却是一种乐趣。上世纪40年代,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周德香格外珍惜。从乐陵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周德香回到商河,走上讲台,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并且结了婚。在这一时期,周德香树立了写作的理想。

1962年,平静的生活忽生波折,因为“支援农业第一县建设”,周德香离开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农民,膝下尚有几个孩子需要抚养,生活变得窘迫。面对突来的变故,周德香更加坚强,她自学缝纫,除了给人做衣服挣工分,还做帽子和小褡赶集去卖,补贴家用。

在四个孩子陆续考学离家之后,周德香在闲暇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在二十年之后,又拿起笔,追寻在师范读书时就萌生的作家梦。实际上,早在上完小时,周德香就在《商河县报》上发表过处女作《复收》。慢慢的,她的作品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出版,文集《满彩》出版,一个作家在剥落了优裕生活的外衣,抖落了坎坷人生的尘土,寻找到生活最朴素的原始面貌之后,成熟了。

周德香写过一篇《裸婚》,记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她结婚时,不嫌弃丈夫家境贫寒,不要一分钱的彩礼,甚至没有拍摄结婚照,在她看来,夫妻间能够相濡以沫才最重要。就这样,夫妻两人在沙河乡过了几十年的清贫生活。在接受采访时,周德香对记者说:“我想回商河,一是因为故土难忘,二是我挂念留在大胡家村的手稿,其中就有《裸婚》的手稿。”受她的影响,三个女儿出嫁也没要聘礼,在重视彩礼的今天,不啻清流。

满门才俊

因为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比起写书更令周围人佩服的,是周德香把四个子女全部培养成才——两个博士,两个硕士。

走进周德香家中,你会立刻意识到走进了一个书香门第,摆设素朴、整洁、雅致,四壁的书画意韵悠远,室室清幽。墙上挂的画都是“大儿子”李传金的作品,老人却笑着说:“大儿子信手涂抹,家里真正的画家是我的三女儿。”李传金实际上是周德香的二女婿,老人管他叫“大儿子”,因为他跟二女儿霍云贞从小是同学,是老人看着长大的“干儿子”,周德香反复强调“儿子就是儿子,不是因为‘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一点永远错不得”。“大儿子”是个国画爱好者,而毕业于清华美院的三女儿霍云芳则是专业画家,她参与设计的作品曾经入选“商河新八景”。家居中流露出的艺术气息折射出这个家庭良好的教养。

真正的书香门第,文显脉隐。撑起一个书香门第的,不在于显赫的家世,也不在于销蚀蠹鱼的香气,而是精神的传承。周德香把仁义孝悌、朴实平和、守礼节制的人生哲学原原本本地教给了她所有的儿女,这些人生哲学支持着她们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走得更远。

谈起母亲的教育,在德州学院任教的二女儿霍云贞最有感触,对她而言,周德香是母亲,更是人生的导师。在她的记忆中,母亲从未说过一句重话脏话,不论清贫的农村生活有多少不顺心不如意的琐事,母亲从来不拿孩子撒气。

霍云贞小时,有一次在院子里洗碗,把几个碗放在瓦盆里,顶在头上,学电影里朝鲜族阿玛尼的样子走路,不慎将盆和碗摔了一地,周德香闻声赶到,看到一地的碎片说:“不干活的人才不摔家伙什呢,俺孩子整天忙这忙那,摔个盆子算啥,《小吴赔茶壶》怎么说来着,‘我早就看它不顺眼了,幸亏你替我摔了’。”霍云贞被妈妈哄得破涕为笑,在心里感激妈妈的体谅。周德香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却运用得炉火纯青,她对子女的教育,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是这个书香门第最大的底气。

周德香与女儿之间,还有一层更增融洽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周德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霍云贞是她最忠实的读者,每当一篇作品写就,霍云贞总是第一个阅读,读完又给妈妈提意见。女儿是妈妈的第一位读者,妈妈接受女儿的意见修改小说,作品在一只大手中休止,又在另外一只紧紧攥着的小手中激活,故事的奥秘在母女间、世代间、作者和读者间传递,周德香的处世哲学也伴随其中流转到了女儿手中。

魂牵梦萦

因为一颗离不开的赤心

周德香是伟大的母亲,是成熟的作家,更是漂泊外地的游子。她因为儿女的原因离开了故乡商河。游子悲故乡,虽然身在他乡,她的心却一直在商河,在老家沙河,纵使春秋轮替,从未离去。

如今八十岁高龄的周德香,仍然时时刻刻关注着她的老家——大胡家村。老人有微信,加入了大胡家村的微信群。她告诉记者,她在群里并不怎么说话,“没有几个老人会用微信,在群里我是年纪最长的一个,咱说一句话,分量或轻或重,可能会给孩子们造成困扰”。虽然不说话,但老人一直在关注着大胡家村的动向,关注着青年的成长。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大胡家村的微信群里,年轻的村民在谈论一个青年的生日,这个说要送他这样的礼物,那个说要送他那样的礼物,老人看了觉得不好。且不说移风易俗,过重的人情往来不合时宜,老人觉得他们在嘻嘻哈哈之间没有尽到一份孝心,因为他们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并没有表示,也没有讨论过。于是,在群里不怎么说话的老人,发了一条小小的提醒——“孩生日,娘苦日”。仅仅六个字,并不多说,一如周德香对子女的教育,温柔细腻,绝无苛刻。但愿,这位敦厚长者的教诲会印刻在这群青年的成长经历中。

生在北周村,嫁在大胡家村,教书在沙河,商河几乎承载了周德香的一生。从小时候写作文,到《复收》发表在《商河县报》,从离开讲台二十年后又拿起椽笔,到写就《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这样的长篇小说,她的作品所描绘都是商河的风土人情,作品中善良质朴、勤劳忠厚的人物形象是商河人的写照。采访即将结束,谈到商河,老人几乎落泪,她说:“商河是一棵大树,我们都是这树上的叶子,只有大树茁壮成长我们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我们的根深深扎在商河那片肥沃的热土里,是商河的精神和灵气支撑着我笔耕不辍,我们时刻关心着商河的发展和变化,我们也为这几年商河的突飞猛进而欣喜骄傲,我永远会自豪的说我是商河人。”

(文章来源:爱商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冬天真美作文500字 金黄色的秋天作文 这才是真正的青春作文 写一篇描写花的作文 时代造英雄作文 沉潜作文素材 游记作文600字初二 亲情作文600字初三 荷花池作文600字 秋天的枫叶作文500字 和谐之美作文600字 有关节约的作文 知恩图报的作文 包粽子作文300字三年级 初中新闻作文 梦想作文1000 歌颂祖国作文600字 感人作文素材 我的梦想三年级作文 憧憬作文600字 感动就在身边 作文 我的端午作文500字 采桔子作文 我懂了一个道理作文 我喜欢的语文课作文 真挚的友情作文 河流污染作文 在什么中什么作文 什么是叙事作文 关于桂花糕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