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年全国卷综合评析及教学启示(上)

2020-12-19 05:05:01
相关推荐

2017年全国卷综合评析及教学启示(上)

文 / 陈维贤

导语:2017年全国卷特色鲜明,创新点和侧重点体现了高考语文命题的独特价值追求:价值观考查和语文核心能力考查结合,立德树人和选拔人才结合,能力立意和文化立意结合,传承和发展结合。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高考改革经历了2014年的“拿图纸、出方案”,2015年的“打基础、抓施工”,2016年的“整布局、深发展”阶段后,2017年进入了“深化、优化”的重要关口。2017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调整之年、深入之年,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深化后鲜明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时代主题,突出优秀文化,注重能力素养,强化语言运用。与此同时,教育部又提出,“继续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完成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启动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统一组织编写普通高中三科教材,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把握这些变化,理解其背后的价值追求,就会有较高的教学站位,从而有助于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或备考策略。

今年的语文命题衔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一、鲜明特色

(一)创新点

1.调整试卷结构,优化组合方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根据新的“考试大纲”,语文试卷将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都设为必做题,有小说(全国卷Ⅰ)有散文(全国卷Ⅱ、卷Ⅲ),有新闻有时评,实现了对考生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和语言运用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对思维方式有别、素养构成不同的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查,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均衡,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考生脱颖而出,也扭转了以往“重传记,轻文学”的倾向。实用类文本,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题目也运用了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对考生搜寻、锁定、分辨、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运用部分增加逻辑推断题(第21题)。这种题型多年前曾单独设立,近年来一直以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形式出现,今年强势回归。写作命题增加“合理引用”名句的写作要求。这都是为了强化考查的全面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今年语文试卷阅读量增加8%左右,客观题数量、分值较往年有所增加,单选增加了3题,多项选择增加了1题,总分增加了14分。这巧妙地解决了阅读量增加、试卷长度扩展带来的问题,虽然考生的书写总量下降,但是阅读思维含量没有降低,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于思维粗糙的中等考生来说,解答主观题还能够得一些分,而做客观题则会有较大的障碍。所以,试题的区分度增强,语文学科更为师生们所重视。

2.强化阅读,突出考查重点,聚焦阅读“关键能力”。今年的全国卷,不仅第一次全面考查各种文本的阅读,而且阅读量创新高,阅读能力的考查占比有所提高。往年试题中个别和阅读关系不大、属于文字游戏或属于浅层次阅读的题目被淘汰。

今年的命题基本上都围绕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展开。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的第2小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对论证的分析。小说、散文和诗歌阅读突出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能力,诸如艺术效果、诗句赏析、人物形象、人称以及人称的转化、语言赏析、句子含意理解等,涉及全文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突出文体特征,不刻意出新,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实用类文本多文本阅读着重考查学生的泛读能力。今年首次真正考查非连续文本(过去“传记文本”的相关链接徒具非连续文本之形),首次将文字与图表合理搭配,首次在设题时采取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强化了考生辨别、筛选、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对这些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文本价值取向彰显:论述文类文本,侧重速读中的理解性、精准化阅读;文学类文本,基于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审美鉴赏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速读为基础的信息性整合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为基础的疏通性阅读;古诗词阅读,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今年的写作,也有意无意地在强化阅读,选择关键词或名句,需要以理解性阅读做基础,全面理解筛选后的整合。

3.语言和思维并举,开放和可控结合。首先,语用部分的逻辑推断题,考查了“误用条件”类逻辑错误,直接强化语言表达中的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对当下逻辑教学缺失的反正,更对中学思维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今后这类试题不仅会保持,还会加强。

其次,今年的写作题尤其注重考查思维力。全国卷Ⅰ的“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采取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搭建,可以主题式关联,可以创意组合。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思维力不足难以胜任或只能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来找共性,思维力强的考生,必能创意组合而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全国卷Ⅱ的6个名句有广阔的“关联”空间,各自内涵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巧妙组合后能够生发新的含意。全国卷Ⅲ突出不同角度的关联。三道试题,思维层次的高低决定选择关联的方式和立意的高低。可见,今年的作文题在语言和思维结合方面处理得非常好。

再次,正如命题组所言,今年作文题为批判性思维预留空间。如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问题,借“空气污染”“大熊猫”延伸到快速发展的中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动物保护问题。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而是“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可以由“美丽乡村”延伸到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可以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等等。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向外国青年阐述中国正在走向的绿色、发展、协调的路子。全国卷Ⅱ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全国卷Ⅲ,也可质疑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有人说,高考作文只能唱赞歌,这不仅是误解,更是思维力不足的表现。当然,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批评是态度,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二)侧重点

1.重教育、重文化 。一次考试,就是一堂语文课。今年的试题,发扬了2014年以来重教育、重文化特色,以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它通过精心选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材料,突出思想性和育人功能。现代文阅读中“青花瓷兴起”“气候正义”“垃圾分类”“城镇化和留住乡愁”“博物馆发展”等,着力表现当代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古诗文阅读选取的人物忠于国家,奉公爱民,为国分忧,引领考生加深对优秀文化的认识,思考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增强担当意识。语用题有意识选取传统节气、书法、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作文材料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恰到好处地把育人和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如“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认识中国特色,扩宽国际视野,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细化、实化、具体化。

2.重能力、重综合。新高考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文化和能力立意。过去一个考题基本就是一种题型,今年,更多的考题很难说是哪一种题型,它融入多个能力考查点,综合性不断提高。

3.重基础、重应用。今年全国卷特别重视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不仅不回避反而强化最低层级的理解力,因为理解力是语文的基础,也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之一。所有文本阅读,均直接考查这些基础能力。用语文知识、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强化试题考查的实用性今年更加彰显。

4.重导向、重发展。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均为必考,真正设置“非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采用文图组合的新形式,小说、散文在不同试卷中交叉出现,以此,盘活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扩展客观题的比例,意在扭转一线教学重实用轻文学的偏差,促使师生全面重视阅读素养。

创新点和侧重点体现了高考语文命题的独特价值追求:价值观考查和语文核心能力考查结合,立德树人和选拔人才结合,能力立意和文化立意结合,传承和发展结合。

作者简介

陈维贤,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兼职教研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去过的地方英语作文 文星网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观察螃蟹作文 写狗的作文600字 作文小学生 写秦始皇的作文 童年的作文350字 写乡村的作文400字 我的妹妹作文350字 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400字 关于读书的作文初三 精彩的课间作文 借月抒情的作文 阅读照亮人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500字 童话作文的题目有哪些 写秋的作文100字 回顾六一儿童节作文 抹不去的思念作文600字 爱国作文开头结尾 人生如考试作文 观察植物作文200字 老师真好400字作文 思念妈妈的作文 青蛙音乐会作文 我的办法多口头作文 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 盼望长大作文600字 为自己努力作文 阳光作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