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向死而生的清明节文化品格

2020-12-22 21:10:01
相关推荐

导读:

2020年的清明节,由于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注定格外沉重。在清明节当天鸣笛默哀之时,有许多人都落下了泪水,是为这次疫情中牺牲的勇士们哀悼,也是追思已经看不到这个春天的亲人。

今年的清明节,天气却又出奇的阳光明媚。在我印象里,以往的这一天总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这样明媚的阳光,莫非是上天在这样特殊的一个清明节里,提醒我们,清明节既是缅怀先烈、追念前人功德的节日,也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

一、独具特色的清明节

很少有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复杂: 慎终追远,告慰逝者,这是一个沉重的日子; 风清景明, 放歌踏青,这又是一个轻盈的日子。

从古至今,清明节有很多习俗, 体现出这种复杂性。古时除了有禁火、冷食、祭祖扫墓之外, 还有男女踏青相亲、流觞宴饮、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既欢乐明朗又肃穆深沉,在生机蓬勃中又寄托哀思眷恋。清明节的复杂意蕴让多种情感融为一体。

那么这样意蕴复杂的节日是怎么形成的呢?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在中国的大节日中,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只有清明节;清明节又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二、清明节溯源——三节合一的历史

清明节,一个经历了2000多年的古老节日,它的由来记载着华夏文明之悠远灿烂。早在先秦古籍中就已出现清明一词,如

《逸周书·时训》:“清明之日,萍始生”“十二,清明,发禁”《管子》

虽然这一名称最早记载于周代,但这一时期的清明,还不是一个节日,仅仅是一个节气。

上巳节大约在春秋形成,在汉代之前,上巳节的习俗主要有三:一是消灾除邪仪式,通过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以求吉祥,并祈求子嗣繁荣;二是游春,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在野外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算是一种择偶的方式;三是在野外召唤亲人亡魂。

魏晋南北朝时,寒食节流行起来。寒食节又名“禁烟节”等,一般在冬至后105日,比上巳节晚,又比清明节气早。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日,即禁止用火而吃预备好的食物,像北方蒸好的饼食、南方的艾草青团等。

民间往往把介子推的故事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但是记载春秋战国最权威的史书《史记》、《左传》等资料中,并没有关于介子推被火焚的记载。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 ,为纪念介子推而禁火寒食说法多属附会。但介子推忠义节孝的品行被社会推崇,就像端午节纪念屈原一样,所以从士大夫阶层到普通民众,都很认可这个传说附会到寒食节里。应该说,在唐代以前,寒食节远比清明节气有影响力。

清明节扫墓

到了唐代,《开元礼》中规定,由于寒食与清明相通,所以一起放假三日。唐德宗的时候,又下令把假日延长到七天,可见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已经形成一个节日黄金周。这是清明节最早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由于这些规定,寒食与清明联在一起,寒食节的习俗也就成为了清明节的节俗。

同时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明媚之时,汉代以来上巳节除灾祈福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踏青游春、曲水流觞等形式十分流行,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清明节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宋代。随着理学的倡导,表达孝思和祭祖的清明节自然受到重视,此时,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合一。到了明清时期,寒食、上巳节逐渐消失,只有清明节保留下来。

所以,一般认为就是在唐宋时期,清明、寒食、上巳三个节日完成了整合,逐渐统一在一个清明节里。这在一些诗里也有体现。

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里有这样的诗句:少年分日做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欧阳修的词《采桑子》里也说到: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佃车。

而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祭扫与春游,本来是不同的文化主题,随着三节合一,唐宋以后也逐渐融为一体,使清明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踏春出游

三、三节习俗的变化和交融

1、祭祀扫墓

祭祀和扫墓原是清明节前寒食节的习俗。如上文所说,寒食节原是古代禁火日,后来与介之推的传说附会,寒食节扫墓就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唐大诏令集》记载: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曾下诏禁止在寒食节上墓时嬉戏欢乐。可见在唐代寒食(或清明)扫墓习俗已普遍流行。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变成清明扫墓。

宋代以后,禁火习俗逐渐消失,扫墓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宋代理学大兴,提倡孝道,所以就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家各户都要祭扫陵墓。这时,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就真正融为一体。

2、从祈子到游春

如果说清明节祭扫的习俗原属于寒食节,那么洗濯踏青、吐故纳新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上巳节。著名的《兰亭集序》记载的就是魏晋名士在上巳日的活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在美好的春光里王羲之谈到生与死的命题,思考生命之可贵。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上巳节的主要目是祈求子嗣。上巳节开始是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之后将上巳节固定到三月三日。这个日子与这一时期崇尚老庄哲学有关。在道家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巳节,“巳”有子嗣的含义,而春季又是万物孕育萌芽的季节,所以选择“三生万物”的日子祈求子嗣。在许多地方有“三月三,吃红蛋”的习俗,其实就是祈求子嗣的习俗演变,就像很多地方添丁生子之后要分给亲朋好友染红鸡蛋的风俗一样。

实际上不仅是汉族,满、苗、瑶族等20多个兄弟民族,也都过清明节。而且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清明节”都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说明上巳节的重要性。

魏晋以后,上巳节沐浴招魄之俗消失,逐渐转化为曲水流觞(临水的酒会)和踏青游春等娱乐节目,比如《兰亭集序》正是在名士的曲水流觞中产生的。由于时间与清明节临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动,上巳节的风俗就融入了清明节。

兰亭序

四、向死而生——清明节的多重文化寓意

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一个历史悠久的节俗能绵延下来,是靠文化的传承为根基。清明节之所以今日仍盛行全国,是因为其内容中有深入人心的文化根基。“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诗句里包含的就是深厚的清明节文化意蕴。无论是已经消失的上巳节招魂仪式,还是流传至今的扫墓祭祀、植树、踏青、三月三吃红蛋等习俗,一个节日里能包含这样复杂的内容,背后蕴含着孝亲宗族文化、家国意识的传承、民族情感的凝聚,对生命意识的崇尚·····这些都是民族文化和记忆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关于祭祀。清明时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祖。而自古以来,祭祀活动,都是极重要的内容。

《左传·成公十三年》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里的祀与戎都是祭祀仪式,祀是祭祖,戎是出征前祭社,因此国之大事就是祭祀。清明节是“寻根的节日”,清明的祭祀,让每个人在祭拜时饮水思源,明白自己根系何处。清明节是亲情割不断的精神慰藉,昭示着血浓于水的感情。

黄帝陵祭祖大典

由家族到国家,清明节也是一个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的节日。1912年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派人赴陕西祭黄帝陵。1935年4月,国民党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黄帝陵共祭民族祖先黄帝,号召全国团结抗战。

2020年的疫情,使这个清明节再次成为国家公祭日,为在疫情中牺牲的人们庄重地祭奠,全民族为之哀悼。这庄重的祭日也是在提醒生者,慎终追远,尊重生命,继往开来。

清明节,它的多重意蕴在于:于家,是亲情的怀念;于族,是对根的眷恋;于国,是家国情怀的纽带。清明节是一个向死而生、感悟生命的节日,也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节日。

谁说传统的习俗过时了呢?在万物复苏、满怀希望的春天,一方面告慰亡灵,感恩缅怀先贤和亲人,同时植树插柳,踏青游春,迎接和希冀新生的希望……缅怀故人的凝重与享受春光的愉悦,两者融合在一起,正是向死而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节日习俗,正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诗意化的节俗抚慰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并且代代传承。正因为承载了世代中国人的孝亲文化、家国情怀、生命意识,清明节成为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也是催护新生的时节

结语: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贤和故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新生与希望的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寻根的节日,也是一个亲近自然、吐故纳新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静心思考的节点,一个抚慰心灵的时节。清明节让我们珍惜当下,不负春光,在抚今追昔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习俗会随着时代改变,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将一直延续。对先贤精神的敬重与继承,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重拾清明,就是在节日里重温民族的精神和记忆。

2020清明节公祭日纪念

抚今追昔慰英魂,鉴往知来守初心。2020年疫情之下的清明节,提醒我们在感受春天的同时,也要慎终追远、牢记历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过端午节作文200字 我心中的诚信作文600字 端午节英语作文50词 心得体会600字作文 小学生春游作文怎么写 五一放假作文350字 相约好时节作文800字 童年小伙伴600字作文 教师节写老师的作文 生活中的矛盾作文600字 在考验中成长作文600字 描写小白兔外貌的作文 介绍我自己的作文300字 致未来的自己作文600字 谁动了我的奶酪材料作文 从失败到成功作文600字 话说洋车夫作文300字 花季里的阳光作文500字 高中英语小作文范文 妈妈您辛苦了作文800字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800字 我们该记住的作文600字 父爱的天空作文800字 环保从我做起作文600字 做小实验的作文400字 那一束光作文 我的五一作文100字 新时代新青年作文 快乐五一三百字作文 其实我还没长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