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李白杜甫: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接力赛

2020-12-24 03:00:01
相关推荐

唐诗中两个绕不开的人物——李白与杜甫,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你以为你很熟悉他们吗?不,你没有想象中那么熟悉他们。

提起李白,我们会觉得他很活泼、创造力特别强;而想起杜甫,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副忠厚的、比较规矩的形象。事实上,从古典诗歌发展来看,李白是一名复古大将,而杜甫却是一名革新旗手。

明代学者王世贞曾经指出:李白“七言歌行圣矣”,杜甫“七言律圣矣”。可以说,李白擅长古体诗而尤其擅长歌行(歌行,乐府诗变体,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唱歌),杜甫擅长近体诗尤其以七言律诗为代表。

李白复的,是古体诗的古;杜甫革的,是近体诗的新。

张定浩《既见君子》:与其说李白是一个诗歌新世界的开始,不如说他是一座中国诗由古及今的桥梁,所有过往的诗意都汇集在桥的这端,被他巨大的身影挽住且挡住,他本人虽是面向未来的,但桥那端新世界的人们越从远处回望,越发就只能看到李白为止。

《莫砺锋讲杜甫诗》: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比做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的话,杜甫就像位于江河中游的巨大水闸,上游的所有涓滴都到那里汇合,而下游的所有波澜都从那里泻出。

李白与杜甫,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竟产生了如此重要的默契:一位对古体诗进行盛大的总结,另一位拉开了近体诗成熟的大门。

但,这并不是说李白就不写近体诗,杜甫就不写古体诗。断章取义显然是不应该的,王世贞的原话说的是:“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艺苑卮言》)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杜甫“三吏”“三别”等作品也是歌行中的佼佼者。但就独创性来说,李白更擅长歌行,杜甫更擅长律诗。

而最能体现两人艺术风貌的,恰恰也是这两种不同的诗歌样式:长短不拘的歌行展现着李白的那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七言八句的律诗反而利于杜甫那一种沉郁顿挫、欲吐还休的情感的表达。前者如《行路难》《将进酒》,后者如《秋兴八首》。

(关于杜诗的“沉郁顿挫”,我前面的文章中有详细介绍,详情见:杜甫的狂傲,是你不了解的现实主义)

李白与杜甫不过相差11岁,艺术风貌却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势。这,并不是偶然,两人的师承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上的选择。

追溯回初唐,彼时的诗坛上,弥漫的是六朝宫体诗延续的那种“靡靡之音”,宫体诗在形式上是讲究对偶、声律、用字的,内容上又大多表现得不是很健康。因此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中说得刻薄:“我们该记得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眺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这其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

恰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那样,陈子昂正是一位改革诗风的先锋。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要有寄托、有感发的生命力的艺术。符合陈子昂审美的,是魏晋时期的诗歌。对此,他有一套严密的理论,见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魏晋风骨”这种在陈子昂看来应该是正常的诗歌传统,“晋、宋莫传”再到“齐、梁间诗”以及唐初,已经没落了500年了。陈子昂认为汉魏诗歌传承自《诗经》的“风雅”精神,汉魏风骨的式微也就是“风雅”不再。

陈子昂以《感遇》三十八首来扭转六朝风气,力求恢复高雅淳厚的理想。

但,陈子昂是孤独的,他很难以一己之力动摇整个诗坛,但他的主张和努力,却隔空影响到李白——陈子昂生命的焰火即将熄灭之时,李白的人生却刚刚开始。

李白接过陈子昂的“复古”大旗,同样明确提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就认为诗歌正统还是要追溯至《诗经·大雅》,在大雅之后,这个正统长久被忽略,甚至萎靡不振了;“吾衰竟谁陈”,可是他李白已经衰老了,还有谁能够去把这样一个衰退的正统给重新继承下来呢?

其实言下之意,除了他李白,再也没有人能够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这很李白)李白当仁不让,的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志向。当然,李白的性格与创作习惯也是不能受规整的近体诗束缚的。(李白生活的当时,近体诗已经逐渐成熟,不过,关于近体诗这条线,我将在下文中和杜甫一起讲。)

【关于陈子昂与李白的复古理论,详细剖析见:从陈子昂到李白,初唐时期诗歌“复古”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白作诗,几乎是凭借天赋一气呵成的,这是大家早已认可的了。正如严羽评其《将进酒》说:“但胸口一喷即是”。同族李令问也说:“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

但我们也需要明确:并非天赋型选手后天就完全不用学习了。李白从小读书就相当用心——“五岁诵六甲,十岁通百家”。李白这种人放在今天就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

但是李白作诗的时候却是凭借个性的自由发挥,丝毫不见书卷气。这样的诗歌几乎没有什么逻辑可言,因此好多诗句特别夸张:白发三千丈、连峰去天不盈尺、天台四万八千丈、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思维是跳跃的(这是后人作诗不会模仿李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李白的诗中,他可以在仙界与人间自由穿梭、梦境与想象自如切换、远古与当下自在驰骋。这种思维方式写诗,歌行体更适合,句式长短不拘、诗歌的总体长度也没有限制。最能体现李白的发散型思维方式的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四言、五言、七言、八言都有,且诗人自己在各个时空不停地穿梭。

一切不以创新为目的的复古就是耍流氓,在其他艺术领域亦是。李白即便走的是复古的路子,但是他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

杜审言

从师承关系上看,李白主要是继承汉魏古诗的风骨,而杜甫受其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很小就接受了作律诗的训练。

杜甫自称“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这位令杜甫引以为豪的人物,正是他的诗人祖父杜审言。有这样一位祖父,杜甫把写诗视之为杜氏家族的崇高事业。——他在《宗武生日》中甚至定位“诗是吾家事。”

现在,梳理一下近体诗的流变:前文提到,六朝文学对初唐诗坛产生很大的影响,的确,在初唐诗坛,存在两派诗人,一派是沿着齐梁诗风往下走的诗人,一派就是高喊复古的、孤独的“陈子昂”。(好惨的陈子昂!)

在齐梁诗风的影响下,上官仪是风头最盛的一个,他作诗虽然为的是奉和应召,但诗风绮错婉媚,甚至引领了一时风气,人称“上官体”,上官仪把齐梁以来诗歌创作的对仗手法加以程式化,提出“诗有六对、八对”。这里不作过多的解释,我们只需要知道上官仪主要追求的是两句间音义的对称,已经从一般性的字音方面,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接着是“四杰”,他们主要对律诗进行内容上进行拓展: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中,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他们手中,创作题材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接下来是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

杜审言: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的律诗创作尤其是五律,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他们完成了南朝“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形成更完美的“约句准篇,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即限定句型,“回忌声病”即强调句中的声调(平仄)调配以及句脚的协韵。把五律的形式推向成熟。

五言律的定型,可以很容易推导出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包括七绝与七律。沈佺期的七律就已经相当成熟。当然,齐梁诗歌那种两两成对的长篇,也在唐代逐渐定型为符合平仄的长律。总之,在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声律体式已经定型,出现了一批比较成功的作品。

开元十五年前后,以杜甫的创作为标志,律诗走向全面的成熟。不过,杜甫更擅长七律,他是写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大量创作律诗,并极力追求技巧,求新求变而自成特色。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成熟的七律,还创造了“连章体”的七律组诗,以及“拗体”七律。并且在内容上也相当宽阔,律诗不仅可以描摹物象(律诗描摹物象是初唐诗人喜欢的做法,也是南朝诗的惯例),而且可以抒发感慨。

【以上律诗流变梳理参考自罗宗强、陈洪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律诗受到严格的格律限制,没有古体诗相对灵活自由,但更注重境界的营造,注重起承转合的章法。

杜甫写诗尤其是律诗主要靠打磨,重锤炼,他自述——构思时,“意匠惨淡经营中”;写完后,“新诗改罢自长吟”。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严格,特别是作律诗的时候写完后多读几遍的写法我很是赞成,因为在吟诵中能更好地把握语感。这主要是由律诗的特色决定的,律诗重凝练,尤其是中间两联。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杜甫小时候同样是神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杜甫开口成诗。(其实,唐代许多有名的诗人都是“神童”,这里不多说,改天详细梳理)但是杜甫读起书来更狠——“读书破万卷”。书读的多了之后,便于写诗。正如宋代黄庭坚评“子美作诗,无一字无来处”。

恰如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指出,凝炼是杜甫诗风的一大体现。“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世贞关于李杜还说过另外一段很精彩的话,说的是“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也就是说,我们读诗比较少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李白,而读得比较多的时候,李白会容易使人厌烦。他们二位的诗读得多了以后,便能体会到杜诗是千变万化、千锤百炼,而李白诗则稍显单调。

当然,这样并不是贬低李白,而是通过对照突出杜甫诗的“凝练”。李白杜甫,缺了哪一块,那一定是唐诗的损失,我们精神财富的损失。

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杜甫对李白有着无限追慕,但李白对杜甫却不怎么来电。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二人的艺术追求不同。况且,李白出道不久就大红大紫,而杜甫在当时诗名并不显赫,二人身份地位不对等。大抵李白所擅长的古体诗领域,有可参考的对象,很容易判定优劣;而杜甫所推开的近体诗大门,却是逐渐被后人认可的。(关于杜诗典范地位的建立,点击:杜甫在诗坛典范地位的建立,宋代这帮文人功不可没)

李白杜甫,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当之无愧的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而在诗歌发展史上,两个人似乎是商量好的,一个以天才之力走向了古体诗的制高点,一个开启了近体诗的纪元,成为无数后人效仿的鼻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持之以恒的作文800字 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作文 北京游记作文800字 为自己喝彩作文800字 开心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一路上有你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60词左右初一 温馨的一幕作文600字 我的志向作文400字 学骑自行车作文300字 包饺子作文600字初中 温暖的旅程作文800字 开心的一天作文100字 作文我的爸爸300字左右 关于责任的作文600字 爱在我身边作文600字 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 关于春节放鞭炮的作文 美丽的春天作文100字 这儿真美作文200字 读书之乐作文400字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 关于感恩的作文500字 我被误会以后作文 走亲戚作文200字 关于亲情的作文700字 生命的价值作文800字 坚持的力量作文800字 我的高中生活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