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落榜的杜甫写出了《望岳》 结识了李白 用生命铸成了“诗史”

2020-12-24 03:10:01
相关推荐

公元736年,杜甫24岁,那年他第一次在东都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为什么在洛阳而不是长安?因为唐朝有两个首都 ,一个是西京长安,另外一个便是东京洛阳,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两座首都并存,以长安为主。

年轻的文人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年轻气盛,面对命题作文,杜甫是胸有成竹,用他那无懈可击的才气,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没想到结果却应了那句宿命论:希望越大失望越重。按理说以杜甫的作文水平过线是不成问题的,但他的文章有一个硬伤,就是不合时宜。文章虽然行云流水,就是主题与时代格格不入。于是,作为官员子弟的杜甫黯然落榜了。

唐朝的科举采取的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录取制度。考卷的优劣只是一半的分数,而另一半则掌握在推荐官手里。当时应试举人托关系送诗文的风气非常流行,只要找到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加以举荐,得中便有了九成的把握,因为主考官也要看举荐者的人情和面子。

比如白居易就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白居易的祖父当守县令,父亲官至刺史,白家的家族里也有不少是当官的。他去高考,父亲便给他找了名士顾祝,他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到了顾祝的赏识,几乎是一夜成名,为他考中进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杜甫不也是书香世家,父亲和祖父都当过县令吗?但是杜甫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族中,官职卑小,和高层说不上话。因此,就算你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就算你七岁学诗,十四五岁以诗文出名,也比不上达官贵人的推荐奏效。

杜甫也曾将自己的诗文投给多位显贵,但均无人理睬。事实上,在唐代平民子弟能通过科举入仕的比例并不高,唐朝七十四名状元中真正平民出身的屈指可数。杜甫虽也是官宦世家,但只是小官也入不了那个门槛,因此,杜甫的落榜对他的个人打击还是很大的。

然而对他打击更大的还在后面,此是后话。先说落榜后的杜甫没有选择马上复读,而是选择了出去散散心,旅行一趟,这一游荡就遇到了李白。事实上,此前他在江浙一带已游历了四五年了,之后才参加的考试,老杜心也挺大的,可见气盛不假。

落榜后的他去了齐赵一带,也就是山东、河北一带。当他登上五岳之首--东岳泰山时,写了这首具有恢宏之气的《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首诗中,我们没有感觉到他丝毫的消极倦怠之气,相反呈现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可见,杜甫是一位生活在当下的人,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但随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游历了一年多之后,他取道返回,再次到达了东都洛阳,就在这洛阳城里,一场伟大的邂逅发生了。

不知道是在酒馆里,还是在唐朝的哪条街上,总之唐朝的两位大诗人相遇了。一位是浪漫主义大师,一位是现实主义大家,他们二人一见交心,相见恨晚,从此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李白比杜甫大11岁,却似乎没有什么代沟,两位失意高才生在洛阳游山玩水,吟诗唱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不久,他们又遇到了另一位大诗人:高适。高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三人行,自然是不亦乐乎。后来的李白与杜甫在山东诸城一带再次相遇,之后两人再没有见过面。

游历了一阵后,杜甫打算再次参加考试,不过这次考试不叫科举,叫制举,属于恩科,也就是朝廷为了招贤纳士专门举行的一场官方大型招聘会。但招聘的结果是“布衣之士,无有第者”,原因在于时任主考官奸相李林甫。他是靠着拍马屁爬上来的,胸无点墨,打心眼里惧怕那些真才实学的人,生怕一批贤士选拔上来,对自己的宰相地位形成威胁。不难看出,这次考试纯粹就是一场场骗局,杜甫成了这场骗局的炮灰。

再次失意的杜甫,不得已选择了其它方式。杜甫是一个功名欲望很强的人,“学而优则仕”的三种途径:科举、行卷和向皇帝陈情,他都试过,而且不止一次。两次科举名落孙山,三次直接向皇帝陈情,恳求权位的荐举则更加频繁。但是天不佑人,杜甫的愿望一次次的破灭了。

这段无比黑暗又凄凉的日子,在他的作品中也展现了出来,在《奉赠韦左丞丈》中,他这样写道: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从中,可以看到杜甫的尴尬、窘迫、艰难、卑微、可怜。但值得安慰的是,这些刻骨铭心之痛也为他今后在诗歌创作上提供了宝贵的切身体验。

祸不单行的是,他的父亲也在此期间死在了奉天县令任上,杜甫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极为困顿。为了生计,他甚至跑到城外挖掘草药换取生活费。远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杜甫过着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这个时期他的诗作充满了嘲讽之意,在《丽人行》中写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首诗语言犀利,但并不激烈,不动声色,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逗点处,声声慨叹。”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直到44岁,他才求得一个卑微的官职。公元751年,杜甫给唐玄宗进献了《三大礼赋》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命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察他的文才,以备用,结果又栽在了李林甫手里。是谁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杜甫就是一特例。

但这次没有栽得那么惨,档案留在了中央机构。后来便被朝廷任命为河西尉,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九品的职位,是唐朝品级最低的官职,而且河西地理位置偏僻,杜甫也硬气了一回,两字,不去,回绝了。

之后不久,又被委任京兆府兵曹参军,这次,杜甫接受了。但时运不济,此时已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上任不久,回乡探亲时,安史之乱便爆发了,杜甫之后的人生之路变得越发艰难了。

在回乡的路上,他看到饿殍遍野,而唐玄宗还在骊山与杨妃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回到家中,得知幼子饿死,他万分愧疚,悲痛之余他想到了天下民众的苦难生活,奋笔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节选)

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而在这背后却背负了诗人乃至唐朝民众的苦难。

公元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闻讯,把家人安顿在鄜州(陕西富州),自己随即投奔唐肃宗,然而不幸的是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由于杜甫没有做过高官,叛军也没有把他当回事儿,因而他还有一点行动自由。此时的杜甫不仅牵挂远在鄜州的家人,更忧心于国家的命运,在《春望》中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7年,杜甫从长安逃脱,远行千里到达凤翔,见到了唐肃宗,这让皇帝十分感动,于是授予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负责向朝廷进谏,此处,我们看到似乎命运的天平终于向他倾斜了,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假象。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的确有不少人被破格提拔,一跃而成为朝廷重臣,那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机,杜甫原本也是受益者,但是最终却因“房琯事件”而遭到了贬斥。房琯是杜甫的好友,他因不务实际在陈陶战役中致使四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肃宗大怒之下,贬去他的宰相之职。杜甫看好友被贬,帮其脱罪,也一并被贬,从此远离了长安,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在去往华州的路上,目睹了战争后的社会现象,写出了“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炼,叙事严谨,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也成为了杜甫诗篇中的不朽之作。

公元759年,杜甫辞官,辗转到了四川。在这段时间,杜甫写了两首思念李白的诗,后人评论为“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梦李白·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公元759年到770年,杜甫在四川居住多年,后来在荆、湘一带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760年,他依靠朋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生活的安定,为他创作大量的诗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一些诗更是脍炙人口,比如这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时的杜甫虽居住在蜀中,但仍心系国家大事。他渴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希望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现实是,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藩镇割据的争斗又加剧了唐朝灭亡的脚步。

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对唐朝的重创,以及民众遭受的苦难。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使他百感交集,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据《旧唐书》记载,公元770年,杜甫在湖南一带漂泊,被洪水围困了十天,一直没有饭吃。县令得知后,用小船将他接回,并以好酒好肉招待,不想杜甫竟因饱餐过度而辞世了。事情的真实与否已无从可考,但足以说明杜甫晚年生活相当贫困。

老杜家有着“承儒守官十一世”的辉煌战绩,到了杜甫这一辈家道中落十分明显。一个“困”字足以概括杜甫的一生,不论在仕途上还是生活上都被“困”字围剿。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实际上也是唐朝众多民众苦难生活的缩影。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遭遇,也记录了大唐帝国土崩瓦解的过程。

他的诗风老成稳健,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浓郁,他辞世以后,其诗开始得到了重视,特别是入宋以后,得到了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的推崇,杜诗的影响开始突出人生的“困局”,为他赢得了身后名,成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妈妈的手 英语作文6年级 爱国作文600 300字以上的作文 五年级上作文 生活经历的作文 春游作文三年级 我的母校作文 他 了我作文 写景200字作文 家乡的景色作文 高中优秀作文素材 烧菜作文 适度作文 亲情篇作文 人物作文200字 英语书信作文 苔 作文 作文的选材 英语信件作文 读后感英语作文 假期作文500字 高中中秋作文 吃货的作文 读书的故事的作文 我我们作文 春游三年级作文 较量作文 家乡作文100字 作文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