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以“务为治”为目标 道家视角中的儒 道思想的理论区别

2020-12-24 22:35:01
相关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各种思想迸发的时代,也是中国人形成民族精神的萌芽期。一大批思想家诞生在这个时代,各家着眼于“周文疲弊”这个社会环境。其思想普遍面向于“务为治”的目的,这些思想不论是礼、爱、为、不为,都是成体系的政治思想。在这些思想中,道家的思想是独特的一支,不仅因为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因为道家思想含有中国式的辩证思维,以及在后世道家发展向宗教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神秘主义。

这些条件导致了道家思想不容易被后世正确理解,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误解。那么正确的理解道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作用。任何思想的形成与传播都是一个时间积累与内容渐变的过程,理清道家政治思想的正确脉络和中心精神,对于很多现实问题都有积极有效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的出现与演变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其主张思想多而杂。道家这个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这里的道德家就是道家的最初称呼。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德家,与道家经典《道德经》有很大关系。老子、杨朱、庄子,及其他道家人物(惠施被划为名家,但是其思想也包含一定道家因素。《管子》被认为是法家著作,但是有些篇章却是道家思想)被归为道家这一体系,是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

简单地说,道家的哲学是运动和辩证的,而这种观念则是起源和依托于“道”这个观念。

《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种满与缺,直与曲的对立与统一,互为条件的存在,在运动中转化等等的辩证关系,就是“道”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道家思想中“道”的含义被扩大化又具象化,深含道家辩证法的精髓。扩大化指:人不能总窥“道”的全貌,就是说人无法完全理解道,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但是万事万物都在道中,都要遵循一个统一的“道”。这是一种本体论的论点。

具象化则指:道又是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上到日月星辰,下至春秋寒暑。他们都有自己运行的方式,这些独特的运行方式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在不同的运行中却含有相通的内在规律。这是典型的老子辩证法,也是道家各个思想家所共同遵循的哲学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就如他们自己的学说一样耐人琢磨。道家思想发展并非儒墨一路:先有开山宗师,再由后世慢慢传承、归纳、总结。道家思想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大开大阖齐头并进的势头。老子、杨朱、庄子,其思想虽然互有影响,但并非传承关系。他们在不同方向上着力。这种多点开花的方式也符合道家不为形式所累的飘逸思维方式。

在经历了汉初黄老思想的高峰后,道家主体思想与其他诸子思想经过改造化入儒家思想,慢慢形成中国正统思想。而道家思想中的贵生、重己观念发展成养生思想后,在汉末慢慢形成了另外一种文化。

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很特别,因为其哲学思辨的跳跃和著作文字的描述隐晦,使得道家政治思想很难被把握。但是在经过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许多道家政治思想的光辉。比如其返古无为的政治倾向被认为是消极逃避的世界观,但是结合“道”的辨证逻辑解读就会得出一种新认识:越是描述的简单,其内涵就越复杂。越是过去的形态就越是显出现代的影子。(基于时代和客观限制,老子这种“弱国寡民”思想并非是描绘具体的社会生产形式,而是描绘一种社会状态和心理)

所以在理解道家政治思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用现代语境与思维方法去推理其精神,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正确的方法是需要将“道”的辩证思维与现代唯物辩证法结合起来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客观与公正。我们清楚了道家的起源和演变,现在对比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异同

道家、儒家、墨家都着眼于“周文疲弊”这个社会环境。其思想普遍面向于“务为治”这个目的。三家思想有共通处,但是在实现其各自理想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不同,导致各个思想之间的竞争关系。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

杨朱利己,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从孟子激烈的言辞可以看出三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道家之无为、儒家之仁礼、墨家之兼爱。从学术思想上看,三家有相同,有分歧。从对后世的影响着手,儒家思想则是惟一的胜利者,虽然儒家思想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其主题思想没有改变,但却吸收了道墨两家思想,丰富了自己的体系。在一些问题的考察上,儒道之别比道墨之别更具代表性。所以,这里只作儒道思想的对比。从政治思想上分析,可以认为道家学说为一派,儒家思想为一派。简言之,道家思想崇尚平等,追求自治;而儒家崇尚秩序,追求君主专制。

道家平等和自治的观点

《庄子·秋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道”的这种普遍存在并没有因为人类观念中的高低贵贱而失效。龙凤固然有道,但是麻雀乌鸦不会因为羽毛和个体大小的劣势而没有道。天地是“道”的一种意象,天地没有道德观念,在天地看来,无论人或者鸟兽,种种万物都是草扎的狗。

天地并没有贵贱等级观念。这种万物平等的观点深深的扎根于道家思想深处。推及人类社会,王侯虽然重要,但是百姓也同样重要。不能因为百姓的出身就否认百姓的价值。这就是一种原始平等思想。《道德经》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提倡小社会小政府,社会管理手段越少越好,百姓自治足以过好生活。过多的外部干涉,反而容易画蛇添足。

儒家秩序和君主专制的观点

孔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仁礼。仁礼理论作为儒家完整的政治学说表现为:仁是抽象的政治伦理观点。而礼则是具体的政治制度。为国以礼是孔子国家观念的核心思想,礼就是一套在等级观念支配下的整个社会行为规范。这种思想就为君主专制带来了理论基础。这套仁礼思想就成了维护秩序的工具。因为在仁的这层道德幕布遮掩下,礼就可以名正言顺将社会划分层次,君民之间有明确分野。

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关系定位。儒家要求社会各部分各安其位,不能僭越。这就保证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赋予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和特权。以上观之,则儒家这种仁礼思想认为秩序将带来稳定。因为其承认了礼的等级划分,那么在礼的顶峰上的君主就会失去制衡,为了防止出现桀纣式的暴君,儒家提倡臣子的规劝和“仁”的自律。

理念岔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对君主的制度化约束,儒家只能把社会秩序稳定寄托在某个人的自省之上,这无疑是一种权宜之计,在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中去寻求“务为治”,肯定不会达到目的的。期盼臣民对于君主的告诫,或者盼望明君在仁的体系内自我反省。这只是儒家政治观点的美好愿望,没有现实操作性。

道家从老子到庄子,万物平等的思想贯穿其中,因为在道面前,人类社会不是特殊存在,自然界众生平等,那么人与人之间亦是平等的,这便不存在君主与臣民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定位。在道家观点中,社会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运行,这种自然状态不是原始的,而是在道的支配下运作。

简单来说,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都瞄准了“务为治”这个课题,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时期,中国正处于急速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如何由“乱”变“治”?怎样在全中国建立一个新的大社会?这都是儒道两家思想的锚点和着眼点,儒家希望回到周朝的制度,而道家则更进一步,希望回到周朝更早之前的制度,因为目标不同,实现路径不同,儒、道两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别给与了理论上的回答。这就为中国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方面的语境基础。

参考书籍:

《道德经》

《论语》

《庄子》

《列子》

《吕氏春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消防安全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窗外作文600字 小作文给对象 梅花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 说明文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笑死人的高考零分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500字 700字作文 写给女朋友的小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 坚持作文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作文过年 关于学习的作文 作文怎么写 作文大赛 英语小作文 说明文作文600字 作文开头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 成长作文 在路上作文 旅途作文 英语春节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