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祭祀 儒学 佛道教 唐朝为何流行斋戒“吃素” 全员“素食主义”?

2020-12-24 22:35:01
相关推荐

在如今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对比较少的。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的摄入量更是逐年攀升,素食者虽然有,但并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然而,素食和斋戒却是唐代人日常生活的饮食常态,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除了祭祀必须实行斋戒外,还热衷于通过斋戒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当之无愧为中国历史上最热衷斋戒的朝代之一。

唐朝举国上下热衷斋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其中就包括斋戒修行。当然还有自先秦以来儒家思想和本土道教提倡“以素养寿”观念的影响,多方作用下,形成了唐朝全民斋戒的热潮,经久不衰。

一、佛教主张六根清净,不滥杀生,以修身养性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来,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信仰,佛教的地位更上一层楼,根据《隋书》的记载,隋文帝统治时期,“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佛教已经深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到了唐朝更是掀起了全民信仰佛教的浪潮。佛教的斋戒思想由此发展,被人们接受并奉行。

1、通过斋戒达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从唐高祖李渊开始一路往下,统治者们都颇尚佛教,民众紧跟统治者的步伐,挨个儿成为佛教徒,斋戒和素食是变成了唐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佛教解释说:清除不净谓之“斋”,禁止过非谓之“戒”。梁武帝是虔敬的佛教徒,他发布《断酒肉文》称:“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内无正气,如此等人,法多衰恼。”此后,素食成为中国佛教徒的普遍戒律。

人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与六根对应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果六根不清净,便会被六尘污染,贪色、贪声、贪乐,造生罪业。斋戒从修身与修心两方面着手,除掉坏的念头与行为,控制感官不合理的欲望,扫除对尘世和自我的执着,不让恶从六根进入内心。

佛教每月有六天为斋日,断食,但不以苦行为目的,而是强调忏悔、清净的精神。《大般若经》讲:“一切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皆由般若波罗密多故。”般若意为智慧,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从烦恼和生死的彼岸到达清净的彼岸,斋戒是法门之一。斋戒不只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智慧的指导。

2、佛家慈悲为怀,反对杀生,因此提倡素食

佛说,“慈悲为怀”,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生是佛教的大忌,所以禁杀生也成为佛教八戒之首,是信徒们必须遵守的一点。既然禁止杀生,吃素和斋戒便成为佛教人的生活日常。加上唐朝皇帝本人信仰佛教,所以斋戒从一种自愿性的行为变成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定。

唐高祖李渊就曾颁布法令,要求全国百姓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实行斋戒,不得杀生。戒令一发,谁敢不从?所以此后特定时间内吃素斋戒已经成为唐人的习惯,人人奉守。

丁斋日是规定斋戒日期的其中之一,意思是每月有十天需要斋戒,但只是针对信仰佛教的百姓而言,这种斋戒并非是不能吃饭,而是不能吃肉食。丁斋日的斋戒规定是每月都要实行,除此之外,上面提到的正月、五月以及九月的整月都要进行斋戒。

也就是说,如果你信仰佛教,那么每月之中有半个月都要斋戒。后来唐朝统治者把斋戒这项规定推广至全国,原本不信佛教的百姓也要吃素,这意味着全国上下,人们一年中将近一半的时间都不能吃肉,素食由此成为全民化现象。

斋戒虽然是国家的硬性规定,但人们还挺乐意接受,因为有许多百姓都虔诚地信仰着佛教。不仅平民百姓如此,官员也不例外。许多官员都严以律己,自觉且严格地吃素。著名诗人王维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其字摩诘,号魔诘居士,都跟佛教文化有关。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颇似佛教禅宗之境界。

王维对斋戒的恪守到了“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的地步,王维“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中年后不食荤血,尝斋戒屏嗜欲”,他对佛教的领悟不仅止步于斋戒,更是对佛学、佛家义理深层次的探究。除了王维之外,还有许多官员也同样由衷信奉佛教,潜心钻研佛学,是斋戒的更高境界。

二、斋戒是儒家思想中参与祭祀的硬性指标

早在先秦,国家祭祀中就明确规定祭祀者需要斋戒。战国楚简中即有明确的“弦朔斋宿”的规定。天子祭天前,要在专门的“斋室”生活数日,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戒除房事和娱乐活动,名为“斋宿”,以示对上天神明的诚敬。

《孟子·离娄下》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祭天”,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斋戒可以把一个人的“恶行”洗去,重新保持心灵的洁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可见面见神仙,也少不了斋戒。

自先秦以来,斋戒已成为祭祀活动及其他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到了唐朝依然延续,是“国礼”的一部分。儒家重视斋戒时的“齐一意志、虔笃专注”,通过减少肉食给身体带来的累赘及通过沐浴来消除疲惫来达到心灵的专注,只有在这样虔诚、专注的情况下才会与神灵相同。

可见,斋戒心灵的功课,体现了人与神的关系。《礼记·外传》记载:“凡大小祭祀,必先斋。”这里的大小祭祀包括“敬事天神人鬼”,斋戒是为了表示对这些鬼神的尊敬。既然是表达尊敬,必然是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古人对斋戒的灵性意义非常重视。

在《庄子》中,有“心斋”一说。颜回说:“我家境贫寒,几个月没有饮酒食荤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吗?”孔子说:“那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庄子认为,心斋是虚无空明的心境,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用凝寂虚无的心境去感应。这已经是一种很高的修行方式了。

三、道教把斋戒当作“信仰操练”,提倡“以素养寿”

斋戒并不单独存在,而是和祈祷结合,提升、净化人的精神,是一种很重要的信仰操练。这种信仰操练不针对宗教信徒,任何人,哪怕没有宗教信仰,都可以在自己需要静心的时自行斋戒。当然,在大部分宗教中,斋戒以法律的形式存在,是教徒信众们的必修功行。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因神仙禀质清净高雅,所以非常注重斋戒。《云笈七签》注释斋戒为:“斋者,齐也,要以齐整三业,乃为斋矣。”三业即心、口、身。通过斋戒,清净身体、语言、心境,去除烦恼忧虑,虔诚整肃,专一心志,羽化升仙。

魏晋时,对斋戒就有了明确的规定:“厨会之上斋七日,中斋三日,下斋先宿一日。斋法:素饭菜一日,食米三升,断房室、五辛、生菜,诸肉尽断。”。斋戒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唐朝的皮日休就说:“斋心已三日,筋骨如烟轻。”

除了宗教的因素,在我国,斋戒也与传统养生思想有关。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内外兼修,修身与养性并举。斋戒可以净化身心,平静浮躁的心绪,凝神聚气,让人远离虚妄。通过心的调合,达到养生的目的。《吕氏春秋·本生》就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中医认为说:膏粱厚味,是烂肠之药;明眸皓齿,乃伐性之斧。

很多的现代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肠癌、高血脂症、高血压、脂肪肝等都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如果调节饮食,通过虔诚的斋戒带来身心的愉悦,现在大部分的疾病都会消失。

现代医学已经确认情绪、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如果想根治人生理上的疾病,就必须根治心理与心灵的导因。若欲保持身体健康,也需保持心灵和心理层次的健康。可见,清心寡欲,节制饮食,既是灵魂的需要,也是身体的需要。

四、总结

斋戒在唐朝形成蔚为大观的景象,既有自先秦以来儒家祭祀思想作为基础,又受到本土道教养生观念的影响,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佛教的盛行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佛教徒大大增多,促成了国家斋戒这一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大般若经》

《隋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观察记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 想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将来时英语作文 第一次坐过山车作文500字 谁说女子不如男作文 人性本恶作文 第一次做蛋炒饭作文 乡村美景作文600字 写辩论赛的作文 黄山旅游作文300字 英语六级作文题目 赢在专注作文 群作文 拥抱新时代作文 自由的作文 一次难忘的旅游作文 乐高积木的作文 春天里放风筝的作文 贴树叶画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100字 三年级下册6单元作文 描写火龙果的作文 我喜欢的花作文500字 花海作文400字 爸爸变了作文400字 关于农场的英语作文 我感谢妈妈作文 早晨的公园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