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有杏花春雨 也有塞北秋风 季羡林大师和他的丰富人生

2020-12-27 16:40:01
相关推荐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通晓英、德、梵、巴利文等13种语言,他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但治学深受齐鲁文化影响,一直致力于文学、佛学和国学等研究,后来成为北大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曾在生前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在《八十述怀》上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01 谈读书

大师从十几岁就开始写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如果有一天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他便深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了一天。习惯成自然,读书和写作对他来说已经成了痼疾。

季羡林在《读书与做人》中说:“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读的书很多,高中之前喜欢看三侠五义等武打小说,希望成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他还在装满绿豆的大缸里插手,练了几天,手都练出血来了他看得最多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不喜欢林黛玉,老是哭哭啼啼。

02 谈国学

季羡林倡言大国学,他认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乾嘉时期学者心目中以“汉学”、“宋学”为中心的“儒学”的代名词。

他强调: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03 谈文化

季羡林谈到中国文化,感慨很多,他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如齐鲁、荆楚、三晋、吴越、巴蜀、燕赵、河陇、青藏、两淮、新疆、草原等等;也有多民族文化交融、风格鲜明的学问,如敦煌学、西夏学、藏学、龟兹学、回鹘学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研究的文化和文化现象非常广泛,每个人一生只研究一项,也无法做得尽善尽美。

谈到作家时,季羡林评价说,他很不欣赏茅盾的《子夜》,认为其文体、文风没什么特点。他喜欢沈从文,因为他有才干。他最欣赏巴金,并始终认为巴金是个大作家:“从文章来讲,茅盾的文章很板、板滞,看不出什么才干来。巴金就不同,巴金的文章很有文采。

他对别人说,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04 谈和谐

他强调三大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不能过度放纵物质欲望,这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方面。

季先生生前给他人题词最多的就是和谐,还有就是人生四要:爱国,孝亲,尊师和重友

季羡林经常对年轻人说,把名利和物质看得淡一些。物质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收敛物质欲望,人类最终会走向灭亡。他的很多文化思想是我们没法涉及的,晚年他的重要文章,其宗旨就是天人合一。

05 谈佛教和儒学

季羡林接触到佛教研究有50多年的历史。1935年,他到了德国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研究佛教的开始。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时间里,不管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他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

他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从小乘到大乘,一直发展到禅宗,麻醉性越来越大,它反复宣扬当前的痛苦算不了什么,佛国就在眼前,这对封建统治者是有利的。佛教还讲什么涅槃、佛性、成佛作祖、乐园净土,这对一些统治者也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佛教有时候也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

季羡林认为,儒家发展变化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发展到今天分为不同的模式:一是独尊儒家,二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四是明末清初,四教汇通,又分两个方向,一是儒释道加基督,出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家,二是释道清。

到了今天,儒学发展到了新阶段,只有多元融合,才能不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世界文化接轨。在进入经济发展阶段,提高软实力不可缺少儒家文化,还要不断地吸收,不能墨守成规。

06 谈人生

季羡林虽然活到了九十多岁,但并不害怕是上天。他说:“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他在《不完美才是人生》上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一过中年,人生之车好像是从高坡上滑下,时光流逝得像电光一般,它不饶人,不了解人的心情,愣是狂奔不已。

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人世间,云谲波诡, 因果错综。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 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为你点赞作文600字 初二作文500字大全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精选 描写水仙花的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800字 有关于春节的作文 作文集卷首语 假期生活作文500字 我最喜欢的书英语作文 六下第三单元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300字 打羽毛球作文400字 描写放烟花的作文 家乡的美食作文400字 作文寒假趣事500字 什么是财富作文 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 如何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关于文化自信的作文 读书作文800字高中 物微情浓作文 写景作文300字三年级 对手作文400字 我的愿望600字作文 作文题目写什么好 龙的传人作文 我爱劳动的作文 追赶作文600字 钱学森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