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19岁小伙辍学在家沉迷游戏 父母焦虑不堪患抑郁 该如何挽救家庭

2020-12-27 17:25:01
相关推荐

01

焦虑是21世纪父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敏感关键词。特别是对于家有青春叛逆期或手机游戏成瘾的孩子父母,焦虑更是如影随形,想要摆脱却愈演愈烈,让父母们痛苦不已。

福建的王先生,孩子辍学在家,一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沉迷手机游戏,不听父母管教;导致王先生焦虑不堪,最后甚至患上了抑郁症,打败他的,不是事业上凶悍强大的对手,而是家庭中一个乳臭未干的他最爱的孩子……

林奶奶的孙子,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沉迷游戏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晚上通宵达旦在游戏中沉沦,白天呼呼大睡在梦中继续堕落,而且从来不和人打交道,还染上了抽烟的恶习,这让林奶奶的心情焦虑得无以复加;

正如她所说的:

“我最担心的就是他的身体和前途,(像)他这样下去,又没有收入,哪能找得到女朋友啊?(而且)这样下去身体也不好,就真的是个废人了……”

安徽的一个妈妈,临近中考却看到儿子在房间里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焦虑的心,导致他瞬间怒发冲冠,她一个箭步冲进孩子的房间,把孩子的手机抢了过来;

而且对着孩子怒吼到:“你怎么一点都不听话呢?不要再玩了,你不能干点别的事情吗?离开手机你就不能活了?!!”一场亲子大战,由此揭开序幕……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尽管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各不相同,但是其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伤害却又如出一辙;

父母焦虑情绪下的错误管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无法弥补的伤害呢?

02

1. 性格叛逆

焦虑情绪下的父母,势必容易发展出侵略孩子的行为,比如以上案例中,妈妈未经孩子同意,私自闯进孩子的房间,而且抢夺孩子的手机,还有的父母甚至直接对孩子大打出手;

这就无异于向孩子做出错误的示范:“家人之间的界限是可以任意践踏的,是没有尊重可言的”,在这种扭曲的思维观念下,孩子叛逆的性格应运而生。

前段时间,网络流传出一个视频,孙子不听话,奶奶打了几下孙子,却被自己的儿子给暴打了一顿,网友一边倒地指责儿子忤逆不孝。

实际上,这个儿子绝对不是生下来就忤逆不孝的,一定是在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中,自我界限屡遭侵犯和践踏,从而发展出了低自尊(脾气暴躁)以及反叛的性格,才有了对父母大打出手的一幕,不得不说,其父母错误的管教,难辞其咎。

2. 消极悲观

湖北一个19岁的高中生,因为高考失利而产生了跳楼自杀的念头,于是爬出窗外,坐在防盗网挡雨铁皮盖上,随时准备和这个让他深感绝望的世界永远告别。

正处花季的少年,生命拥有无限的可能,为什么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决定放弃宝贵的生命呢?不得不说,这和他的父母焦虑情绪下的负强化管教脱不开干系。

不少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高考的起跑线上,不断地给孩子施加负面的观念强化,比如对孩子说:

“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脑袋吗?”

“怎么别人都能考第一,你考不了第一?妈妈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以后才有前途……”

其实,父母的出发点的确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又不得不说,父母焦虑情绪下对孩子无数次负强化的行为(包括:指责、训斥、批评、唠叨、说教、甚至怒吼、打骂与咆哮等等),对孩子人生价值观的误导以及自我认同感的摧残,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而孩子正是在这种负强化的管教下,发展出了自卑、消极悲观的自我认知——认为只有考出好成绩,自己才是值得被父母爱的;只有考到了第一名,自己才是有价值的;只有考上了好的大学,自己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

因此,一旦孩子高考失利了,或者学习上遇到挫折了,孩子内心的世界就轰然倒塌了,唯一支撑他前进的动力消失了,他自然就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了;

其实,高考的失利(这件事)并不能直接伤害到孩子,真正能伤害到孩子的,是父母焦虑情绪下所灌输且不断负强化的悲观、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思维观念。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把父母的焦虑比作孩子成长的毒药,丝毫无夸张的成分。正如一个教育家所说:

“不是父母教会了孩子怎么当好孩子,恰恰相反,是孩子教会了我们父母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

而父母若想要给予孩子正确、科学且有效的养育,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便是父母自身焦虑情绪的问题,正如美国一位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所说:

“不管父母所讲的道理多么正确,如果是用气急败坏(焦虑)的方式说出来的,在孩子看来就是蛮不讲理!”

03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有效缓解自我焦虑呢?

(一)决定前思考,行动时放松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

“一旦做了决定之后,而开始实行时,就要摒除一切坏结果所产生的压力。”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就好比我们参加抽奖活动的礼品抽奖大转盘,在这个抽奖大转盘中,有各种各样的奖品,而这些奖品有价值高的,当然也有不值钱的;

而每一个参与抽奖的人,都希望自己抽到的是高价值的奖品,所以,当他们用力转动这个抽奖转盘的时候,心往往是紧绷着的,内心非常焦虑,巴不得旋转的转盘能够在自己心仪的奖品位置上停下来,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

因为转盘转动之后压根就不会听从我们内心默念的“指令”,换句话说,你一旦转动了抽奖转盘,结果的形成便是你无法控制的了。

这个比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它形象地揭示了焦虑的本质:人之所以焦虑,正是因为做决定前思量不够,下定决心准备行动时,却又瞻前顾后(这实际上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比如,就拿父母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在决定要陪孩子写作业之前,就应该提醒孩子先复习白天老师教的内容,把不懂的先圈出来,把打死也不会做的题目划掉(或向老师寻求帮助);

换句话说,父母在做决定之前,倒是应该多考虑陪孩子写作业的具体内容和规划,以及如何有效拆分(难题)、进行通俗易懂地讲解等等(作者注:这里仅做比喻,不表示作者对家长陪娃写作业这件事的支持或反对态度。);

这就好比,参与抽奖的人,在转动抽奖大转盘之前,可以反复思量,转的时候应该用多大的力度,怎么转能够拿到我们想要的奖品,我们要仔细的在心里盘算、预演和思考。

而当父母决定坐下来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实际上就相当于“抽奖转盘”已经运转起来了,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以及在正式写作业之前的复习情况,在这个时候,早已成定局,是父母无法左右的;

换句话说,哪怕父母气急败坏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暴打一顿,孩子该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往往跟孩子之前学习的基础紧密关联),你再怎么着急、焦虑也没用。

除了安静的等待这个“大转盘”最终停下来的结果,其他的父母什么也改变不了(当然,不排除有的父母非常善于教孩子,孩子也很聪明,一听就会,这个情况不在我们今天探讨的范围。)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思维拓宽到更大的边界,比如对待孩子的整个人生的态度以及观念,同样适用于这个思维逻辑。

那就是真正值得我们谨慎考量的,实际上是决定要小孩(怀孕)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出身后该由谁带,如何在三岁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从内心依恋(依赖)父母,如何在六岁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习惯等等;

这些(科学育儿相关的知识储备)都应该在决定要小孩之前,父母就应该提前学习和准备的。

而不是小孩已经出生了,或者已经出现问题了,我们再手忙脚乱的临时抱佛脚,恶补育儿方法和技巧,这个时候“大转盘”早已经转动起来了,至少在这一局上,父母是无力改变的;

换言之,父母哪怕是焦虑万分也没用,能做的就是安静地等待这个“转盘”(孩子的表现)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并且总结经验,争取在下一局(孩子的下一个成长关键期)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搞懂这个道理之后,父母就可以规避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焦虑了。

当然,父母不焦虑不代表不作为,更不代表只能被动接受消极结果;而是说明焦虑压根就是毫无意义的消极反应,因为它不仅无法左右结果,而且还会影响我们“下一局”能力的发挥。

结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应该反复思量,未雨绸缪,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旦事情发生之后,不管结果好坏,我们都应该以放松的心态面对,这才是最有利于结果(以及下一阶段目标达成)的做法。

04

(二)注意眼前,别忧虑明天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博士说:

“‘生活在今日’这个简单的习惯,像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可以加以培养,这是一生幸福与成功的秘诀。”

而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之所以常常深感焦虑,往往不是孩子当下的行为所促使的,而是因为家长任凭自己沉浸在过往原生家庭残留下来的消极情绪,或是被将来那些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甚至是莫须有的担忧和恐惧所吓倒。

比方说,孩子爱玩手机游戏,父母之所以大发怒火,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因为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就曾经因为玩游戏被家长痛打了一顿,并埋下了“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的思维观念;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沉迷于手机游戏的时候,与其说是孩子玩游戏的这一行为,激怒了父母,倒不如说是父母被过往(原生家庭)的经历和感受所深深影响,甚至可以说,父母打(或责骂)的不是孩子,而是当年的那个被压抑着的自己;

而“打(或责骂)孩子”的行为不过是将过往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罢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导致父母焦虑的,压根就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对过往压抑情绪的再度反应。

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则是过分地夸大了对未来恐惧的反应。

还是拿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事来说明,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整天手机不离手,立马就联想到:完了,要是孩子以后继续这样沉迷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学,就可能成为失业大军的一员,搞不好会成为啃老一族,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哪个女孩会愿意嫁给他呢?

搞不好他要做一辈子的单身汉,那世世代代老祖宗种的阴德岂不是断送在了我手里,我将来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总之,不想还好,越想越焦虑,这都是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活在过去或未来。

正确的思维观念应该是:“活在当下”,也就是威廉.奥斯勒博士所说的“生活在今日”。当我们活在当下的时候,我们的焦虑将大大被削减;

因为我们既不会被过往原生家庭的经历、感受所误导——毕竟,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以及环境,和现在孩子所处于的时代背景是迥然不同的,更何况,孩子就是孩子,他并不是父母过往经历的“替身”,不是吗?

另外,“活在当下”的思维观念,也犹如一个“警醒闹铃”,时刻的提醒着我们,孩子的现在不代表将来,不要被未来那些莫须有的恐惧所吓倒;

与其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倒不如真正地感受当下,争取多做一些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事,至少不要再做那些将会破坏到亲子关系以及良性沟通的事情,例如:无休止的唠叨、说教、责骂等等。

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无比,还有个原因在于,孩子的不良或成瘾行为屡教不改。例如父母上周才跟孩子达成协议,说好上学期间不准玩手机游戏,可是坚持一个礼拜都不到,孩子老毛病又犯了;

于是父母又开始焦虑起来了,甚至不惜指责孩子言而无信,或是向孩子表达“我不会再相信你了”类似的负面消极的观点。

其实,如果当家长拥有了“活在当下”的智慧,家长就不会纠结于孩子这一次的“犯规”了;

而是会看到孩子已经坚持了一周了——父母应该及时地把孩子当下做的好的行为,以鼓励(正面强化)的方式反馈给孩子,孩子才会发展出越来越多的积极正面的行为。

因此,父母想要有效缓解焦虑,最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一周前是不是整天沉迷游戏,也不是孩子一周后会不会老毛病重犯,而是关注当下,孩子是否愿意放下手机,或者少玩一会游戏,这些都是孩子当下的成功和进步,父母又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只要孩子愿意改善自己的行为(注意是“改善”而非“完美”),那就是当下的成功,至于以后会不会再犯,或者过往是否玩得太疯,父母都应该提醒自己放下,不纠结于过往,不顾虑于将来,而是生活在当下。

05

(三)一次只做一件事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凯博士曾说:

“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匆忙、苦恼,因为在我们心里形成了一幅职务、义务、责任的错误图像。似乎随时都有一打(文件)以上的事情压在我们身上,等待着我们去做。”

就像有一个妈妈向我抱怨,她说她有两个小孩,大的9岁,小的3岁,两个孩子都非常不听话,老大现在每天沉迷手机游戏,怎么说都说不听……现在不仅家里的事情搞得像一团糟,而且工作上的事情也是极不顺利,感觉自己都要快崩溃了!

正如吉尔凯博士所说,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误图像”,换句话说,并不是说我们身为父母(有义务责任),我们就必须要同时对所有的事情做出情绪反应;

也不是说我们身在其位,拿了老板发的薪水,我们就必须同时干多件事情,这种观念绝对是要不得的,无论如何,要认识到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斯维尔.梅尔兹在其著作中写道:

“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日子里,时间异常的紧迫,我们也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我们面临的难题、任务和压力再多再大,它们也都非得排起队来,一个一个地解决。”

因此,不管我们所面对的境遇如何,我们并不是非得要以“焦虑”的状态去面对,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从容不迫,我们只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1.决定前思考,行动时放松;

2.注意眼前,别忧虑明天;

3.一次只做一件事。

关注我“廖老思父母加油栈”,教你轻松帮孩子戒掉手机游戏。5000个成功“戒瘾”案例,提炼最实用、有效的方案技巧给你;关注后可点击【专栏】购买《13招让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嵖岈山作文 北京环球影城作文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作文 端午节粽子作文 初中小作文 写春雨的作文 四年级关于校园的作文 你真厉害作文 作文我的新同学 保护眼睛的作文100字 满分中考作文开头结尾 介绍青海的英语作文 秋雨作文400字 初中生运动会作文 我家的冰箱作文400字 今年全国卷语文作文 改变自己作文600 小学生反思作文 描写沙漏的作文 我家的小泰迪作文 观察雨的作文200字 桂林风景作文 印象深刻的人作文250字 积极乐观作文 美好假期作文 枫叶作文200字 感恩自然作文 英雄在我心中作文 描写自己的作文300 月下遐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