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423世界读书日:书籍发展历史 古人学富五车到底是多少阅读量?

2020-12-30 08:00:01
相关推荐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实这个日子的正式名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95年确立每年的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以推动更多人去阅读和写作。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国家的人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读书,以表达对人类知识传承的尊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共识,而我国自古就有勤勉读书的传统,今天咱们就来讲,书籍是如何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这漫长的3000年图书形态变化也折射的文明演进的艰辛与荣耀。

书籍的演化历史

中国最早出现的系统性文字,当属殷墟甲骨文,起初是用来做占卜的,由于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因此而得名叫做甲骨文。

甲骨形状不规则,用来刻字的篇幅有限,而且保存起来也比较麻烦。

后来古人把文字刻在各种青铜器上,也就是咱们所说的钟鼎文。青铜器保存时间比较长,而且个头要比龟甲扩大不少,刻字的面积也增加了很多,因此在周代更加流行。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内有铭文32字,被认为是武王伐纣世纪的最早文字记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开始在石头上刻字了,这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相比钟鼎文,他的优势就在于便宜,因为往石头上刻字相对比往青铜字上刻字要容易一些。缺点则跟青铜器一样非常的笨重,而且还不易保存。

经过1000年的尝试和演进,真正的能够承载知识的书卷1.0版本才在春秋战国时代诞生,这便是简牍。

“简牍”其实是两种东西“简”和“牍”,前者是用来著书立说写文章的,后者主要是用来做地图和政府公文布告之类的。

“简”就是把很多窄窄的竹木经过加工,用丝绸或是牛皮或是麻绳之类的叠在一起,用笔蘸墨书写,写错了就用刀子刮掉那个地方,刀子就相当于如今的橡皮擦;“牍”是因为本身用的材料比较大,经常用来充当布告工文。

“简牍”的出现,就让篇幅较长的巨著的记载成为可能,这也正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盛放著书立说的物质基础。但是简牍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书写空间有限,又很占地方。

举个例子,比如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惠施,他读的书需要五辆车才能拉,这也是成语“学富五车”的由来。其实按照现在的推断,五车书总字数不足100万字,大致相当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部《射雕英雄传》或者是《笑傲江湖》的篇幅。

当时人们也注意到了简牍的缺点,所以古人在使用简牍的同时还辅助使用了绢帛,也就是在昂贵的丝织品上写字,这种小众的方式倒是非常方便,但是成本极为昂贵,很难推广开来。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又经过300余年不断的改进,直到东晋末年,这种纸才彻底取代简牍,成为当时书记的主要承载材料。

还有一个演化的关键,那就是书的样子。

在纸质书籍出现以后,一直到唐代的几百年间,我国的纸质图书还是卷的模样,而不是书本的模样,所谓书卷就是用一根棍子把纸张卷起来,人们要读这种书卷就必须“开卷有益”,也就是一点一点的把卷起来的图书纸张展开来,这才能阅读。

这种书卷的模样,随着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开始暴露出其他问题。一卷书展开之后动辄就好几米长,这个操作是非常麻烦的,于是人们想到把书折叠起来就跟如今的折纸一样不再转成卷轴,而是按照更大的一页一页折叠起来,于是书本一页一页的形态终于出现。

古人读书的方法

一说到古人阅读,恐怕映入脑海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

背诵确实是古人比现代人强出一大截的地方。比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庭坚,小的时候只用了10天时间就把《春秋》全文背下来了。

当然字数多的作品一样有能背诵的神人。比如有关于《史记》的古老相传: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因为有过触怒汉武帝的事,所以他也很担心《史记》成书后的传世问题,那时候又没有印刷术,为了确保《史记》能够流传下去,司马迁让自己的女儿全文背诵了《史记》,以防不测。《史记》是一部50万字的著作,就这么样作为一个活体备份,让他女儿给背下来。

古代印刷术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一本书的成书是非常难得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个人一辈子恐怕接触的书也是屈指可数的,十分难得,因为书太少,因此在读书人那里就特别珍贵,古人的记忆能力就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

这里要补充一点,古人对背诵的重视程度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但如果只是强调背诵在读书中的价值和功用,在我们今天其实并不一定适用。但是其重视背诵的初衷在于强调对知识基础的熟练掌握,从这个初衷来说,这种读书重视基础的做法是有借鉴之处的。

古人也有反对一味机械背诵的,比如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他明确讲,读书如果以过目不忘为最高的评价标准,那是没有好处的,他主张读书要专精求求是,逐点突破,不要面面俱到。

除了背诵之外,古人在读书的时候还讲究动笔。

古人认为动手抄一遍要胜过读书好几遍。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家里的藏书很多,也会经常抄书,因为他把抄书当成摘抄笔记作为理解书意的重要方法。

读书用口用眼都不如用手,因为手抄一遍就是心随之走一遍,不过古人这种抄书,实际也是因为受到了历史条件的影响。

正如开头说的,书籍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是比较贵的东西,即使是到了明清时期,书本的造价已经下降了,但还是很贵。

书籍价格的历史演变

书籍理论上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把它变成市场上的普遍交易的商品,意思就是当时除非朝廷官府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抄书刻书活动,否则没法批量生产图书,也就谈不上图书的商品流通。

这种图书,都是纯手工的产品,都是木工或者是抄手精心打造,所以它的造价很高。整个图书市场虽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客户群体少。

一个成语叫做洛阳纸贵,这是说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他创作的《三都赋》,这个作品在洛阳引发了轰动,很多人啊都去买纸来抄,结果这么一买,买得连当地的纸张都缺货,就相当于新冠疫情的时候,某些国家抢卫生纸一样。

这种抄写为主的图书情况直到唐代才有所发展。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虽然说这雕版印刷的刻印工艺要求也不算低,但是比起手抄书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根据后世学者研究唐朝雕版印出来的书成本大约只有手抄书的1/10,不过即便是降低到了原来手抄书的1/10,那这个价格也是很贵的。

唐朝中后期一本书的售价大概能买10斤粮食。所以唐朝印书主要是佛经,因为图书成本高,一般市场需求有限,反倒是佛经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愁销量可以回本。

唐朝诗人孟郊,就是那个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著名的苦吟派的诗人,抄书也曾经是他的谋生手段之一。

等到了两宋时代,雕版印刷的工艺日趋完善,除了佛经之外也看到一些其他书刊了。但当时一本书的售价大概还值13金,能换多少米呢?这一本能换80~100斤米,也就是说这一个抄手啊,他要抄一本书来,可能能够这一家子吃个两三个月。

由于此后印刷工艺,并没有革命性的发展,所以古代图书的这个售价在随后的近1000年里边,基本上就维持了这个范围内,一直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本书仍旧保持兑换10斤米的这个水平。

其中也有便宜的时候。明朝中晚期由于图书刊印的盛行,售价一度降低到谷底,能够换7厘米的水平,这几乎是近1000年的封建社会里头咱们书籍最便宜最普及的年代了。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传统的印刷业遭到近代印刷书局的冲击,工业的力量逐渐进入了图书,但是由于当时局势动荡,生产力还是不足,价格导致的知识垄断仍旧存在。

在1920年,一本图书的起步价基本上得六七角钱以上,这什么概念呢?听着好像挺便宜,但是这就相当于当时北京一个5口之家,一天半的伙食费。

再看看如今现在图书的价格,我们就偷着乐吧,抓紧时间去读书吧,这些东西可是古代社会想读都读不了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作文初一 平凡作文800字 英语导游作文 春游作文400 美景的作文300字 感谢朋友作文 800字满分作文 自我评价作文 怎么写议论文作文 宽容作文素材 疫情中考作文 干家务作文 初中精选作文 田园生活作文 幸福的作文800字 小学生600字作文 关于礼物作文 我的家园作文 感谢朋友 作文 写情感的作文 一节课的作文 春节的作文300 蝌蚪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写事500字 高中作文金句 勇敢面对作文 九年级上册作文 疫情作文高考 那一次我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