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你应该知道的心理学知识

2020-12-30 10:15:01
相关推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用心理学来理解,可以说它是“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苏东坡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

恰好印证了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跟自己朝夕相处,按道理来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而我们自己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对自己很难有个准确的判断,要么高估自己,要么低估自己,很多时候不如旁观者看的清楚。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真实性。

他找来25个相互都熟悉,了解各自优缺点的人来做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从一到25排名次。

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实验发现,这25个人对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高估或者低估,

比如,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文雅程度是第一,可根据其他24个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雅程度排在二十几名;

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长处,和低估自己的短处,这个结果很符合我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会对自己的优点有那种“不服来战”的自信,对自己的缺点也会有“不至于很差吧”的不以为然。

这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自我认知,心理学家们有很多的研究,下面我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当局者迷”?

二、周哈里窗

“当局者迷”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其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自我,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汉姆提出了一个名为“周哈里窗”的模型,将自我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解析。

周哈里窗模型的四个部分分别是:“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当局者迷就属于“盲目我”部分。

1.开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称为“开放我”,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高矮胖瘦,男女,婚否,这些明显的个人的基本信息。

“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

比如,一个性格外向、乐于自我暴露的人,“开放我”的部分就会分量较重。

他们会向别人展示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别人会了解到更多的自己。

2.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称为“盲目我”,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

也可以说这是别人眼中的你,通常,别人眼中的你,跟你眼中的自己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眼中的你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可能你的朋友A觉得你高冷,朋友B觉得你很难相处,朋友C觉得你不好不坏,而你觉得自己平易近人。

你朋友眼中的你,应该是你跟他们相处时比较真实的样子,自己眼中的自己是经过了大脑美化了的自己。

3.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称为“隐藏我”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

这部分是自己的隐私,是自己不想让别人知道内心世界。

通常身份、缺点、往事、疾患、痛苦、窃喜、愧疚、尴尬、欲望、意念等等,可能是“隐藏我”的内容。

相对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胆怯的人,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4.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称为“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

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我们常说的为母则刚,女孩子一般都柔柔弱弱的,可一旦为了孩子,就会激发无数的潜能,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做到的事。

未知我包含,弗洛伊德提出的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潜意识层面,不断对未知我进行探索和开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勇于自我探索者,要善于开发“未知我” ,可以学着尝试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挖掘潜力。

如果要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就要多去观察别人眼中的自己,每个朋友眼中的你,都是你未曾发现的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参加画展,妻子在展厅的某处站了很久,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他丈夫转了一圈,看她还站在那里,走过去想要拉她到下一个展厅。

妻子在丈夫拉她的时候,不解地说:“画里的女人这么的丑,为什么会把她挂在这么高级的地方展出?”

丈夫一把捂住她的嘴,小声的解释道:“那只是一面镜子。”并半拖式的把她带走了。

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不可能会有人连镜子里的自己都认不出来,故事隐喻的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目我”,也就是“当局者迷”。

三、利用“镜中我理论”认识更多的自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身在其中,不能了解到看不见的自我,不过可以通过“旁观者”去了解自我。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曾经提出过一个镜中我的理论,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都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我们大脑里经常会冒出自以为是,想当然,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这样的自我跟真实的自我的差距是很大的。

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想象自我的形象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想象自我的形象通过自己对他人的“认识”、“评价”,所产生的情绪,想象自我的形象。借助镜中我理论了解自我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在这个过程中,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是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不要因为主观意识把主客颠倒,陷入一种傻傻分不清的状态。

(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别人口中称赞的那个他,事实往往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估计自己,不能想当然,尽量避免巴纳姆效应的产生。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作用,当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的时候,大脑会极力去寻找与之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相信的是真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自己是别人称赞的那个他时,会找到无数个证据证明自己就是那个人。

这也是“盲目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主观意识上的犯错。

结语:不过多的自以为是,想当然,用事实说话,就能减少“当局者迷”的情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励志英语作文 大象的作文 高铁作文 节气作文 英语作文通知 人生作文600字 议论文800字作文 作文素材600字 写快乐的作文 作文四百字左右 故事里的故事作文 作文踏青 魔方作文 影评作文 作文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次作文 温暖作文600 作文大全600 滑板作文 四百字左右作文 高考作文英语 芒果作文 作文400字以上 石榴作文 写篇作文 德语作文 生气了作文 作文争吵 作文美丽的风景 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