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与“感谢贫穷”女孩面对面:贫穷不是我的全部

2020-12-31 10:40:01
相关推荐

以707分的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文学系后,王心仪最近有些心绪不宁。

她的一篇旧作在网上公开,文中她写道,“贫困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很多人被这篇文章感动。河北省委书记还委托专人前去看望她。

但另一方面,网上也有人认为她不必感谢贫穷。

几天前,钱江晚报记者赴河北衡水和王心仪面对面,她对记者表示,网上流传的版本并非原文,“流传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分,算是我对过去生活的告别。而后半部分,是我对大学生活的展望。”

王心仪接受钱报记者专访。

关于文章:本意并非感谢贫穷

从衡水开车约半小时路程,就到了王心仪家所在的枣强县枣强镇新村。这是一个在籍人口超过千人的大村,壮劳力多数选择外出打工,不少老房缺了打理,衰败倾颓,墙柱间杂草丛芜。正午12点,整个村子在烈日下一片寂静。顺着村里大路向左一拐,王心仪一家六口人就住在巷口的第一间院子。

迈过老式的红漆木门,院子不大,正房的矮墙如今成了6岁三弟的“黑板”,上面写满了母亲工整抄写的加法算式、拼音韵母表,和三弟“100分”的稚嫩笔迹。听到声响,王心仪匆忙从里屋出来,她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有些婴儿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为了接待这几日的采访,她特意换上了一套新衣。

钱江晚报记者赶到时,她刚送走一波记者,家里还没来得及做午饭。

王心仪有些羞涩,把记者迎进了唯一装着空调的里屋。这是一家人的起居室,十几平米的空间,摆放着两张床铺,几组衣柜和书柜。屋子有些乱,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放在床边,一旁的小书桌是王心仪和她刚上高三的二弟的学习场所,在一厚沓试卷上,压着一本鲁迅的《呐喊》。

“从北大师姐那要来了书单,本打算回来后开始读的。”但是现在,王心仪的读书计划被打断。她没想到,那篇为北大专项招生所写的自述,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王心仪看上去有些疲惫,“最近几天,每天都有记者来。”

说起让她出名的那篇文章,“其实我本意并非单纯感谢贫穷。”王心仪说,网上流传的那篇“感谢贫穷”并不是全文,“那只是前半部分,是我对过去的一种告别。还有后半部分没有刊发,那是我对未来大学生活的展望。”

她突然有些愤懑,“网上不少人说我卖惨,我真没那个意思。”

她给记者看了文章最后的结尾,特意放大的字体寄予了她对北大生活的期待。“我希望能在那里遇见更好的自己,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王心仪始终觉得,生活在变得更好,这次引来关注后,也有不少好心人直接给她寄来了生活用品和学习书籍,这让她很感动。

王心仪的家。

关于自己:不是寒门贵子

无论如何,得偿所愿考进北大,是王心仪最开心的事。

6月22日晚上,在收到通过北大专项招生通知和707分的高考成绩后,她激动得彻夜难眠。

收到录取通知书当天,还在保定实习的她,让弟弟把通知书拍了照片发给自己。

“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志向未来。”通知书封面上的这段话,击中了她的心,她翻来覆去念了好几遍。

王心仪是个独立的人,从小她就习惯于自主选择,大学志愿也是。

四个月前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有人问她志愿,她脱口而出:“北大中文系。”

相比众人期许,她更相信自己心之所向。

分数出来后,北大招生老师咨询她的志向,理科生的她说出了中文系的名字,“招生老师愣了一下,问了句确定吗,你可以再考虑下,我说确定”。

王心仪是个好学的人。还未入学她就提前要来了书单。闲聊时,她拉着记者追问大学生活的一切,选课、社团、学生会等等。在新生群里,她不太爱发言。“他们谈的NBA啦,社团啦,我都不太了解。”但对所有聊起的新事物,她都充满好奇。

王心仪是个乐观的人,就像她自己写的:“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对此,她身体力行。她会模仿记者的南方口音,然后止不住地大笑;去农作的路上,她轻声哼着新学会的韩文歌曲;结束采访,她换上常服,蹦跳着自嘲说:“这才是真正的我嘛。”

采访中,王心仪的淳朴、乐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记者,她真正乐在其中。

王心仪是个立体的人,对于外界给她贴上“寒门贵子”的标签,她不太认同。“我觉得我很普通,只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更何况,一次高考能否衡量人的成功,她不确定。“难道高考以前,我就不优秀了?”说完,她自己也笑了起来。

关于未来:想做个老师

“其实相比过去,我更愿意谈谈未来。”见面前,王心仪特意向记者强调。

高考结束后,在物理老师的介绍下,她去了保定一家教育机构做暑期班辅导员。“一来赚点学费,二来终于可以过一把老师瘾。”王心仪有自己的打算。

她滔滔不绝地和我讲起这短暂的教学生涯,讲起自己怎么和这群初三的孩子打成一片。“我有时会板起脸来,这样他们吃完饭后,就会把桌子收拾干净。”“他们做对题目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

结营仪式上,孩子们在她的工作服上画满了图案,这让她感受到:“在那边做的事,比写一篇文章然后受到关注,要重要得多。”

她说,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自己做老师的决心,“以后如果我做老师,会少布置些作业。”

未来,她也想去支教。“我知道有很多情况比我更糟的孩子,我希望能通过自身给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只要努力,你可以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新闻深读

母亲李春花:为何没让她读衡水中学

天色向晚,临近饭点。当天的晚餐是心仪和弟弟从地里摘来的豆角,晚饭是弟弟做的,一碗豆角酱汤,一锅稀粥,再加一笼馒头就是当晚的菜单。

看上去,这个家确实不富裕。此前,“感谢贫穷”的观点和“寒门贵子”的标签,将心仪扯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当记者走进这个家庭,却发现在表面的贫穷之下,这个家里的父母和孩子,很阳光,很开朗,也比记者想像的快乐。

当天晚饭后,照旧是心仪洗碗。一家人一边忙着各自的事,一边大声交谈着。母亲催促赶紧填了助学金表格;叔叔品评着最近来采访的媒体,提醒心仪说话别太直;弟弟则安静地走回房间,关上门开始为高三做准备。

在王心仪的记忆里,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赚钱,所以自己和母亲相处更久。

母亲的陪伴与教育,也深深地塑造了王心仪如今的个性。采访中,她乐观开朗、不卑不亢的态度,都可以见到妈妈——李春花的影子。

全班唯一一本彩印课本

“心仪”这个名字是妈妈取的,寓意心仪已久,她一直想要个女孩。“好听,关键是简单,好写。”

好听、好写,这是李春花朴素的起名哲学。

这样的朴素哲学,也贯穿在了妈妈的教育理念上。孩子还未出生,她寻思着也给孩子做些胎教。她爱听广播,当时家里只有一台收音机,她跟人要来些旧电池装好,就放给肚子里的心仪听。

“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每次这个声音一起,肚子里就会有点动静。”这个上世纪80年代最风行的少儿广播节目,却是王心仪这个世纪宝宝最早接触的世界。

一岁多,她又开始教小心仪识数、念字,内容就来自于自己幼时的课本。“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就这些五个字的诗句。”

李春花还专门托在保定工作的兄弟买些三字经之类的蒙学书籍,自己先背会了,再教给几个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李春花从不吝啬。王心仪在村里小学读一年级时,课本是黑白的复印本,她嫌文字模糊,专门托人去镇上买来了一本彩色正版课本。“小学时我没有书包,没有笔袋,但课本却是全班唯一一本正版彩色的。”

这个念过中专,又在村里教过书的女人明白,教育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我在村里教过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不死教书,没事爱带着他们一块玩,孩子都比较喜欢我。”自称孩子王的李春花,又把这样的教育经验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我不爱强迫他们。”不想学习的时候,李春花就领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捉迷藏、扔沙包、打弹子,我教他们玩。”在她看来,玩耍或是干活,其中都蕴含着智慧。

李春花最看重孩子们的独立意识,“我就希望,他们能自己想明白要什么”。王心仪想学文学做教育,她支持,甚至还建议女儿进了大学要辅修哲学,“文史哲不分家嘛”。读高三的弟弟现在也已经定下了目标,“我想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念中医”,这个内向的大男孩说。

如今,王心仪已经考入大学,大儿子王宇同也不太需要她劳心,她又操心起了6岁的小儿子晨曦。家里贴满了儿童画册,门外的矮墙上,李春花用粉笔工整地抄写了加法算式和拼音音节,教6岁的小家伙唱着“上学歌”。

王心仪和弟弟去采豆角做晚饭。

母亲是良师,更是益友

对王心仪来说,母亲是良师,更是益友。

王心仪记忆中的重要场景,母亲从未缺席。“送我上学,陪我玩耍,一块下地,一块聊天。”

如果说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支撑起了这个家庭的经济,母亲则给了他们最长情的陪伴。

在王家,不少农村传统家庭存在的长幼等级变得稀薄。母亲常给王心仪带来一种错觉,“总觉得我多大,我妈就会和我一样大。”李春花常常和女儿打趣,梦见和她一块学习、考试,“我问她然后呢,她说一题都不会。”王心仪摆出一张笑哭的脸,母亲的豁达和包容,在心仪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每当年幼的王心仪产生了困惑,母亲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哎呀,妈妈以前也经历过……”类似的换位回答让她倍感亲切,也让她没有顾虑。

除了学习、生活,甚至青春期懵懂的情愫,她也愿意与母亲一块分享。

这种陪伴,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王心仪的压力。

从小,家庭情况就使得她在某些方面显得尤为敏感。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郁结的她想着出去散心,却被老师批了一句“这个王心仪,考得这么差,还出去玩。”被误解的她不敢在同学面前落泪,“只有给妈妈打电话,才敢放声大哭。”就像是避风港,在外要强的王心仪只有在妈妈面前,才能肆意表露自己的感情。

母亲的贡献,王心仪心里很清楚。“我妈把很多心血倾注在我们身上,那种陪伴是我们最需要的,(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报答。”

除了温情,这个家庭更有平等和独立

在这个家庭,除了温馨的亲情,更可以看到平等和自由的关系。

孩子们依着天性,自由生长。

王心仪不仅从不参加补习班,还养成了许多兴趣爱好。小学毕业,热衷画画的王心仪想去离家最远,也是县里唯一开设美术班的枣强五中上学。李春花一咬牙给孩子报了名,每周她都踩着电三轮送孩子去二十多里之外的学校上学,电瓶只够单程,回来她就只能推着电三轮走上个把小时。

当时王心仪并不知情,直到后来她才明白母亲的付出。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王心仪高二时。不愿意高三复习一年的她,和母亲吐露了想提前参加高考的希望。“既然新知识都学完了,为什么不能参加高考?”母亲的想法依然朴素而简单,她再次支持了王心仪的想法。为此,这个不太懂流程的家庭妇女,在学校和部门之间跑了好几趟,最后因故没有实现。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李春花会为他们尽自己所能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很少加以限制。

以枣强县第一名从初中毕业的王心仪,当时没有选择著名的高考工厂衡水中学。问起原因,李春花说,“哪间学校近我们就上哪间,哪间课少我们就去哪间。”

她始终认为,孩子应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王心仪家的衣柜上,贴着她的毕业照和姐弟俩的合影。柜门上,白色的粉笔印被擦拭得有些模糊,但仍能依稀辨认。这是王心仪小学四五年级时写上去的:“我喜欢妈妈。” 正是这位母亲的努力,使整个家庭没有被贫穷所拖垮。相反,妈妈主张家庭中自由和平等,这让王心仪家的家庭氛围,在整个村里都显得尤为特别。

《论语》里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这个家庭,钱报记者看到了类似的情况,生活的清贫或许带来现实的种种限制,但他们的心灵不受约束。

这个家庭,并不贫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书包的自述 四年级作文编童话故事 关爱父母的作文300字 友情篇作文 草船借箭缩写350字作文 我的舞蹈之路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800字 由景及人的作文 人生三乐作文 2017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懂你作文600字初二 对快餐的看法英语作文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作文 难忘的乡村生活作文 一篇观察作文200字 我的同学的作文400字 西湖一游作文 美丽的什么400字作文 在路上的作文600字 我爱读书作文三百字 假如我是科学家作文 不一样的爱作文600字 关于写传统节日的作文 有关谎言的作文 摘葡萄作文100字 欢乐谷英语作文 那种温暖作文 观察动物和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