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度好文:成大事者 不做选择题

2021-01-01 18:00:01
相关推荐

假如你是一家大公司的CEO,年度战略会议上,两个部门都说自己的业务重要,问你要预算,一个看似更有前景,但是近期不会赚钱;另一个看似很赚钱,但是发展空间有限;而公司预算有限,你会怎么选择?

作者:谢春霖

来源:富研社(ID: dontletmeplay)

1

你为什么会纠结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可应该怎么选才对?

你也知道,最大的失败,不是努力了没有成功,而是选择错误,导致之后的所有努力都没有价值……

因此,你谨小慎微,生怕自己判断错误,你知道,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有都可能改变人生,就像上节课里说的那样,产生蝴蝶效应。

面对未知,你感到彷徨,恐惧,纠结,焦虑~

怎么办?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凭感觉?拍脑袋?数花瓣?脑子是个好东西,可为啥每次都忘了用呢?或者听听别人的建议?分成两拨人,各持观点,互相辩论,上演人间奇葩说?感觉都很有道理,该听谁的呢?

估计你会更纠结了……

好,你说这些都是大问题,太复杂了,确实很难判断。

可为什么像星巴克咖啡要不要升杯?空闲的时候是玩游戏还是看书?今天中午去吃啥?今天出门该穿啥?这些日常小问题,你还是会纠结?

成功学会告诉你,成大事者不纠结,可如何才能不纠结?面对选择,你就是会犹豫,会纠结啊,到底该如何做出果断的决策呢?

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关于「选择」的问题。

那我们该如何做选择呢?

好,我现在再给你出一个选择题:两个骰子,一个6,一个2,请选一个点数更大的。请问你选哪个?

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嘛,当然选6……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个选择,为啥你就不纠结了呢?这与前面的问题区别在哪?

答案是:这个问题有一个统一的选择标准,而且选项可以被量化。

选择标准是:比点数的大小。

而骰子点数的大小,是可以被量化的,一个2,一个6,眼睛就能分辨。

因此,6大于2,选6,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完全不需要纠结。

可我们经常遇到的并不是这类选择题,而是更像「石头、剪子、布」一样的选择题:

石头>剪子;剪子>布;而布>石头……

你说哪个好?

这你就蒙圈了,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这就像你要找一个终生伴侣。面对2位候选人,A比B有钱;B比A有才;A又比B帅;B又比A性格好……

怎么选?

好不容想选A了,结果B又给你做了顿烛光晚餐,送了你一大束玫瑰,跟你许下了山盟海誓……

你又犹豫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比较标准!

你每次都是拿局部比局部,结果比来比去各有优势……所以才纠结了嘛!

因此,纠结只是症状,导致我们纠结的是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

你看似是在做选择,其实是在找标准。

如果标准能确定,选项可以被量化,那么,这就变成了骰子比大小的问题,答案也就自然出来了,你根本就不需要做选择!

做选择,其实就是把石头剪刀布的问题,变成比骰子大小的问题……

2

比大小

我还是拿「如何挑选老公」来举例说明该如何做科学的决策:

假设,现在有两位帅哥同时在追求你,一个叫王小帅,一个叫李有钱。

王小帅,30岁,程序员,人工智能专家,家境一般,但很有才华,受老板器重,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拿着25万的年薪,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加班到很晚。李有钱,33岁,富二代,长得帅,目前在某国企上班,老爸托人安排的职位,15万年薪,工作、生活都比较安逸,有过多次恋爱经历,娱乐生活丰富。

好,请问你怎么选?

比收入?比家境?比长相?比智商?还是比性格?这又变成石头剪子布的问题了……

要做选择,一定得有统一的标准,你不能只比其中的一个维度(除非你只看重一个维度,其他都不在乎),也不能拿一个人的收入和另外一个人的长相比,它们不是一个标准,没有可比性。

那怎么办?

第一步:列出标准

首先,你要把你在乎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比较标准列出来。

那么,有哪些要素可以作为比较标准呢?

你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寻找,分别是:过去、现在、未来:

1)过去:寻找历史记录

往过去找什么?

找历史记录。

就是被选对象,有哪些过往的经历可以拿来做为判断依据的,比如说:成长经历,学习经历,职场经历,获奖经历,情感史,犯罪史等等……

这些内容代表备选对象过去是什么样的,虽然不能代表未来也会如此,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做出大概率的预测。

比如,「李有钱」告诉你,虽然他过去谈过5个女朋友,都是不到半年就分手了,但是他说:“遇到你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缘定今生,我要和你厮守终老,白首不相离……”

那么,根据他的情感史来判断,你有理由给他的这句话打个折扣。

2)现在:寻找当下的参考点

在当下找什么?

找参考点。

什么是参考点?

比如你在丛林中迷路了,面对岔路口,你该走哪条路?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是你手中的指南针。

指南针,就是你在当下能找到的参考点。

参考点有什么特征?

就是一般情况下,它不怎么会变。你在森林中的任何位置,指南针的方向永远是固定的,这样,你才可以用这个「不变」作为参考,在模糊中看清方向。

你在选老公的时候,也可以设立一些不变的标准作为参考点,用来衡量备选对象是否与你的目标一致。

那么,有哪些指标可以做为参考点呢?

比如,你可以定义:

资产=200万;收入=25万/年;身高=175cm;长相=吴亦凡;智商=120;性格=1周内不发脾气,说话能把我逗乐;还有价值观、能力、人品、格局、等等……

注意,这些不是筛选条件,而是参考点。不是说对象资产没有到200万就排除了,而是你心中理想的标准。

然后,根据对象目前的状况,与参考点进行比较,打分。

比如,「王小帅」的个人资产目前有40万,那么他在「资产」这个参考点上,得分只有20分(满分100分,40/200=20分)。

但是,他目前年收入有25万,那么在「收入」这个参考点上,得分就是100分。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直接拿一个你心目中认为完美的人来做为「指南针」,比如,你特别崇拜乔布斯这样的人,想找一个这样特征的人做老公,那么你就可以拿他做为「指南针」,然后看你的选择对象,有百分之多少像他。

这个也是很多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常用的选择方式之一,他们心中会有很多成功公司的模板,比如Apple,Amazon,Facebook,Airbnb,阿里巴巴,腾讯……

然后就会拿投资项目去和这些公司做对比,看看有几分像他们,期待你也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腾讯,成为某某领域的Airbnb,这些就是他们心中的「指南针」。

3)未来:可能性预测

就是基于你的认知,和对他们的了解,以及对于环境的判断,你认为对象未来会有哪些可能性?也就是想象空间有多大?

比如,王小帅,他目前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公司从事的领域是研究五级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已经拿到了A轮融资,如今正在快速的发展。那么你有理由预测,他未来的收入潜力巨大。

而李有钱,虽然是富二代,但是年薪只有15万,而且身在国企,工作又比较安逸,没什么上进心,年龄还有点偏大了,收入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在这方面的得分就比王小帅低。

这是收入预测。

你也可以对他们的情感专一性进行预测,比如李有钱,因为长得帅,又是富二代,还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身边美女众多。

你预计他未来出轨的可能性有40%,而王小帅,天天加班,身边也都是技术宅男,出轨的可能性只有5%。那么这项得分,小帅就略胜一筹……

反观到商业,如果你是一名天使投资人,你要投资一家创业公司,也需要预测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你可以根据公司所在的行业,市场趋势,潜在用户规模等等,看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在哪,这是个能做多大的生意,这就是行业内常说的看「赛道」。

好,把上面找到的这些标准,列成一张表:

第二步:分配权重

标准是列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打分了吗?

还不行。

首先,你要把「筛选条件」从表里拿出来。

什么是筛选条件?

就是能一票否决的,只要备选对象符合某些点,就立刻排除,其他再好也没用。比如,你可以设立几个筛选条件:

有犯罪史有黄赌毒等恶性嗜好年龄比我小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点的,立刻排除!

还好这两位都没有……

然后,你就需要对剩下的这些标准进行权重分配:

比如你认为:性格>收入>长相,那么就需要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权重。具体怎么分?

(高能预警:做科学决策绕不过数学,所以,接下来会用到一些数学计算,看着可能有点复杂,但基本都是小学数学的级别,仔细一点应该没问题,别觉得麻烦,你怕麻烦的地方,也许正是你薄弱的环节……)

1)先对大类分配权重

就是先对「过去、当下、未来」这三大类分配权重,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保守,相信看得见的东西,那么就对过去、当下分配比较高的权重,比如30%,50%。对未来分配20%的权重。

而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激进,想赌一把大的,不看过去,看未来,更看重对象的未来发展,那就可以调高未来预测部分的权重,比如:10% / 30% / 60%

假设在这里,你是一名保守派。

2)再对大类里的项目进行权重分配

每个类别之内的项目也是按100%的比例进行分配,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省略此处过程)结果如下:

然后,再把小项目的权重和大分类的权重相乘,就可以得到每个项目在整体中的「真实权重」,数字比较多,我们用EXCEL表来表示:

每个子项目的「真实权重比例」,其实就是你内心对他们价值排序的数字化表达。

3)加入别人的建议

有些问题,你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也想听听别人的建议,特别是自己不懂的领域,更想参考一下专家的建议,那么,你就需要把这部分也纳入到表单里。

权重的分配,可以按你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进行划分,如果自己比较有把握的,比如这个感情的案例,那么自己的权重就高一点,别人的权重低一点,比如:自己=80% / 别人=20%

而如果是一些专业领域,你自己不怎么懂,找不到什么好的评判标准,那么就可以调高别人的权重,比如:自己30% / 别人70%

然后再把「真实权重」按这个比例做一下计算,得到如下这张表:

到了这里你可以看到,你原本内心的那些复杂、混沌、纠结的各种要求,已经变成一个个可以用数字衡量的明确的标准,原来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你只能凭感觉,或者局部比较,现在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对每个备选对象做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了。

当然,每个人的权重分配方式也都会不一样,以上内容只做案例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分配方案,过程中也可以随时调整权重的分配比例,优化整个决策系统。

第三步:量化选项

接下来开始,就是要对你的备选对象进行打分了,怎么打分?

你可以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两列,每一列就代表一个候选对象,然后对他的每个项目按100分制进行逐项打分,分数可超过100,也可以是负分,如下图这样:

其中每项的分值是怎么出来的呢?

1)过去部分的打分:凭感觉

每个人的过去都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关于过去的评分主要看感觉。

嗯?你可能会说这样不是不科学吗?

没关系,因为通过了加权的计算,以及多个项目的综合,误差会大大被抵消,最终每个人历史阶段的评分,会比较接近于你的客观评价。

2)当下部分的打分:看差距

这里的评判标准基本是明确的,所以,计算实际对象和参考点的差距,就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分。

3)未来部分的打分:概率树

未来这部分的评分,你需要用到一个决策工具,叫做:概率树。

什么是概率树?

就是从对象的此刻出发,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出现的可能性,画成像树枝一样的一条条分叉,最后对结果做加权汇总,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就拿「王小帅」的收入预测来做案例:

他现在年收入25万,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公司刚拿了A轮融资;如果公司倒闭了,他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拿30万的年薪,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50%;而如果公司拿了B轮融资,他可以拿到40万年收入,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20%;剩下30%的可能性就是维持现状,拿着25万的年收入;而如果公司拿了B轮融资后,又拿到了C轮融资,那么他的收入可以达到80万年薪,你预计这种可能性在B轮拿到后有30%的可能性……

如此这般,你就可以将以上的这些预测,画成下面这样的一个概率树:

接着,你把所有「结果」乘以路径上的「概率」,然后汇总,就能得到小帅未来的预期年收入:

预期年收入 =(80万×30%×20%)+(40万×50%×20%)+(30万×20%×20%)+(25万×30%)+(30万×50%)= 32.5万

因此,你就可以在他的「收入预测」中打上分数=32.5/25 × 100分=130分

别人的建议如何量化呢?

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另一个决策工具,叫做:德尔菲法。

不过,过程有点小复杂,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总之,就是综合各位专家、朋友的意见,最后做一个加权平均,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测结果。

第四步:做出选择

ok,烧脑结束,最后一步,将所有的分数,根据真实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一个最终评分。

这样,一个石头剪刀布的问题就变成骰子比大小的问题了,具体结果如下:

恭喜王小帅,以88.26的高分,打败了富二代,在此次评比中胜出!

你,应该选王小帅~

(注:以上案例里不涉及成本问题,在其他问题中,你需要把选择的成本也考虑进去。)

在理性的世界里,没有是非,没有感情,只有数字。

选择题到了这里,其实,就是一道计算题!

慢着,好像有哪里不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咦?不对啊,现实情况好像不是这样的,爱情呢?

面对一个帅哥,一顿浪漫的晚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捧艳红的玫瑰,一段甜蜜的情话,甚至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足以让你芳心涌动,小鹿乱撞了~

Excel表?打个分?做算数题?

哪有空顾这些!

大脑已经完全被荷尔蒙所控制,你的优点我喜欢,你的缺点我也喜欢,哪还会顾你的过去与未来?只要见到你,我就会开心,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不顾,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山无棱天地和,才敢与君绝!

爱情中的人,果然都是盲目的……

为什么会这样?

是前面的方法错了吗?

不是。

前面说的,确实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但是,它是有个前提的:人,是理性的。

在经济学上,这叫做:理性人假设。

意思是,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都会非常客观的做利弊分析,量化所有的选项,然后对每一个选项的各项标准进行客观的打分,最后做出理性的决策……

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不是!

不仅在爱情中,我们是没有理智的,是盲目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做的大多数选择,也都是感性驱动的。

你想要减肥,想要少食多动,但面前放着一盘美食,你就是会忍不住……

统计发现,好的股票会越来越好,差的股票会越来越差。但看着自己手上的股票不断下跌,你就是会选择死拿着不放,不甘心,甚至会投入更多,期待它会涨回来,结果越亏越多;而手上赚钱的股票,你又立马卖掉,想落袋为安,结果它越涨越高……

你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比连续被雷劈10次还小,你还是会去购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忍不住啊!

3

人,是非理性的!

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在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行为。

比如刚才说的买股票这件事,为什么人们会拿着亏损的股票不卖,而卖掉未来可能会更好的赚钱的股票?

这个就是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如果损失已经造成,那么他会成为风险偏好者,更愿意承担风险,甚至继续加钱赌一把,这个叫做:反射效应;而面对收益时,他又开始变得厌恶风险了,他不想让煮熟的鸭子飞掉,他想落袋为安,他变得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了,这个叫做:确定效应。

那为什么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很低,几乎一定是赔的,人们还愿意去买呢?

因为买彩票的金额特别小,当我们面对特别小的收益时,我们又会变成风险偏好者,想去搏一把大的,因为反正损失也就2元嘛,这个就叫:迷恋小概率事件。

而你如果把买彩票的金额和奖金同比例放大100倍,比如要200元才能买一张彩票,那估计就没什么人买了。

两件衣服,放在你面前,你觉得质量、款式都不错,都挺喜欢的,而且标价都是399元。只不过,其中一件原价就是399,另一件原价是3999,现在正好打一折,你买哪件?

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哇,第二件好便宜,但其实两件是一个价格,这个就叫做:锚定效应,就是你的价值判断已经被锚定在了他标注的原价上了。

这个效应也经常被用在谈判策略上,讨价还价时,先开价的人就是设置了一个锚,之后讨价还价的过程都会围绕这个锚展开,所以先开价人,在谈判中有优势,能把握锚的位置,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类似于损失规避、心理账户、禀赋效应、可得性偏差、比例偏见、结果偏见、鸡蛋理论……等等一系列人们非理性的行为特征。

当你的大脑被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所影响时,你就不可能做出真正客观、理性的判断,你的选择会被情感所左右,你的行为会被商家所引导,你会持续的冲动和不断的后悔……

那怎么办?

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是怎么来的,你又应该如果避免呢?

1.人为什么是非理性的?

为了深入研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把人脑分成了2个思考模式来解释这些现象,分别是:「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快思考

所谓「系统1」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直觉思考,凭感觉行事,甚至是一种本能反应。

比如,一个老虎向你走来,你不会去分析你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少;看它的肚子,去判断它现在是否饥饿;看它的眼神,看看有没有透露出杀气;调查一下它的过往,有没有吃人的经历;预测一下自己被吃的概率有多少……

你会立刻拔腿就跑!

这就是大脑里的系统1在运行。

它非常快速,会根据你当前的所见所闻,立马从记忆和经验中找到判断依据,并迅速作出反应。

这个快,当然有非常多的好处,它可以帮你处理许多简单、重复的问题和行为。

比如,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跟人打电话,而不需要去管具体应该迈哪只脚,甚至,如果你走的是一条熟悉的道路,你都不需要去思考路该怎么走,电话打着打着,莫名其妙就走到家了,整个过程就像自动驾驶一样……

再比如,我问你:3+4=?

你会脱口而出:7

这个就是系统1给出的快速反应。

但是,如果你面临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我问你:25×44=?

你可能一下子就懵了,没法一下子给出答案,你可能需要拿出纸笔,或者在脑子里摆出乘法计算的列表开始计算。

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进入了系统2……

系统2:慢思考

系统2是什么?系统2就是理性思考,是逻辑推理,是量化分析。

面对未知、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可能就会开启系统2,把问题拆开了、揉碎了、铺在面前,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始分析各种利弊、因果关系、逻辑推理……

这个思考过程会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

为什么我刚才说是「可能」会开启?

因为开启系统2,你需要主动调用大量的注意力来专心分析问题,而大脑是人体的耗能大户,占到人体耗能的20%以上,如果长时间使用系统2,会让你感觉到非常的疲惫。

因此,大脑很懒,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用系统1,就不用系统2,即便问题看上去很复杂,我们也懒得去认真思考,本能的选择节省能量,让大脑自动运行……

正是这个机制的存在,非理性就出现了……

系统1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调用大量的注意力,很节能。所以,我们大脑本能的选择,都是凭感觉行事。而且,速度非常快……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快,系统1它非常容易出错,判断经常不靠谱,前面说的那些认知偏误,都是拜他所赐,它讨厌损失、它厌恶风险、它盲目自大、它冲动感性、它简单直接……

你如果长期用系统1思考,只凭自己的本能行事,你甚至学不会任何有点难度的东西。

基于这个发现,丹尼尔·卡尼曼将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从理性人,变成了非理性人,由此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学,并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大行其道。

有了这个大脑模型,那我们就有办法对付自己的不理性了。

2.怎么克服非理性?

1)启动元认知,开启系统

面对选择,首先要让大脑慢下来,启动系统2,而这个过程,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本能并不喜欢集中注意力,耗费能量,用力思考,我们很懒……

怎么办?

请参考《认知红利》第7章,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自己有能力意识到大脑的思考过程,然后主动切换到系统2。

2)让思考离开大脑,强制限速

为了让自己的思考更慢、更客观、更理性,你可以把思考的过程离开大脑:

比如拿出一张白纸,打开Excel表,或者使用Xmind等脑图软件,将自己思考分析的过程可视化,把自己变成第三人视角……

这个时候,你运用的就自然是系统2了。

3)设置外部提醒

如果你的元认知经常失效,还会常常忘了把思考过程抽离大脑,依然会本能的拍脑袋,怎么办?

你可以设置一些外部提醒,比如遇到问题多去问一下别人的意见,或者召开一次会议,让自己的想法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挑战……通过这些外部的力量激活你的系统2。

4)识别认知偏误

刚才说了那么多认知偏误,比如心理账户,反射效应,确定效应,迷恋小概率事件……这些你都要去学习了解,并烂熟于心,以防自己采坑。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运用这些认知偏误,优化你公司的营销策略,让用户的大脑只运行系统1,让她不断买买买……

当你能绕开认知偏误,开启系统2,进入到慢思考,你才能开始用本文开篇的方法,做出一次科学的决策!

3.小结一下

我们该如何做决策?

1. 让自己思考慢下来,遇到重要决策时,启动系统22. 设定标准,把选择题变成计算题,量化选项,理性决策。

如果你能做到这2步,你的决策水平已经可以秒杀绝大多数人了!

4

第三选择

1.小试牛刀

有了这套决策方法,心想,再也没有选择题可以难倒你了。

正好,你最近有个跳槽的机会,已经收到2家公司发来的offer:

A公司:老牌国企,钱多事少离家近,办公环境也是高大上,就是没什么晋升空间,行业也比较传统;B公司:创业公司,公司刚拿了A轮,行业好,增长快,虽然给你的工资只有A的一半,但是职位好,提成高,做得好收入也不低,还给你期权,最重要的是,工作内容是你非常喜欢的……

怎么选?

于是,你开启了慢思考,并打开一张Excel表,把你认为重要的标准都写上,比如:增长速度,工作内容,业务数据,办公环境,工资待遇,期权数量……

结果,B公司,因为发展前景特别好,预测收益特别高,工作内容又是自己喜欢的,在你这张表上,得分完爆A公司。

因此,去B公司!

你非常开心,当天就把工作辞了,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媳妇儿,你满心欢喜,期待收到一个爱的拥抱,结果……

你老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你来了一套降龙十八掌,把你扇到床底下……

你怎么回?

你说:“真是妇人之见,我为你的见识感到担忧!”

那是会打起来的……

你感到很无辜,明明是用科学决策做出来的理性决定啊,怎么她就不能理解呢?

但是静下心来一想,老婆希望你选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也有她的道理,怎么办?

又变成石头剪刀布的问题了……

你是该妥协,还是坚持?

难道要再列个表,分析一下「坚持」和「妥协」这两个选项的得分吗?

那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

选择「坚持」就会伤害老婆甚至家庭,选择「妥协」就会伤害自己的理想,错过这次机会,两边好像都不行,这次是真的左右为难了,怎么办?!

答案是……

2.不要盯着选项看,要看目标

答案一定在选项里吗?

之所以我们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处境,就是因为,我们眼里只把选择题看成了选择题!

要么接受我的方案,要么接受你的方案谈判双方,纠结于价格问题,要么对方让步,要么自己让步跳槽选公司,要么听我的,要么听老婆的

我们经常陷入这样的问题里,在有限的选项里,做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道选择题!

这就好像在奇葩说里打辩论,非要在辩题的两端做一个选择,偏偏论点双方又都巧舌如簧,论点充足,让你原本清晰的头脑,再次深陷问题之中,开始左右纠结……

比如,在奇葩说第四季有一集的辩题是:《分手该不该当面说?》

你先闭上眼睛想一下,你会怎么选?

现场100个人有72个人选择了该,不知道和你是否一样。

然后,选手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辩论,各种金句神言层出不穷,说的观众们是左右举棋不定:

观众们一会儿认为:该!一会儿又认为:不该!

终于,BBKING级别的选手邱晨(反方:不该)出场,她说:

“对方辩友把分手形容成盛大的闭幕式上的烟花表演,但其实不是,分手是所有的烟花都散去之后,无尽的空洞和冷漠。我们要分手,就是因为我们俩不能从爱情这所学校里毕业了,现在你要求我进行一场退学考试,甚至是退学面试,为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还剩下一丝一毫可以见面的勇气,能不能把它用来在一起,而不是分手!”

说的全场热泪盈眶,比分几乎完全翻转,变成:28-72,高手就是高手!

为什么她这句话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那是因为,她不是在说「不该」的论点,而是在给选择定义标准,她在告诉你,什么才叫分手!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一旦问题有了标准,答案就能很容易出来。

好,这下怎么办?

还剩下蔡康永和罗胖两位导师没有发言,正方的康永哥能力挽狂澜吗?该说的论点都已经说了,邱晨也已经把标准给定义好了,怎么办?

导师蔡康永(正方:该)出场,他说:

“节目结束后,我们要传达出去的结论是什么?你们现在按蓝色键的人,做的是什么选择?就是我们《奇葩说》这一期传递出去一个结论:要分手的时候不该见面分。我想看到这个结论的人都会十分诧异就是:你们在说什么?谈恋爱的时候在一起,分手的时候不该见面分?你不觉得很荒谬吗?”

此话一出,比分瞬间开始一边倒,高手们则相视一笑~

为啥?

因为他并不是在辩论,他是在为问题「设定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道选择题?做出这个选择题之后,是为了达成什么效果?

不同的目标,解决方案自然就会不一样,选择的标准也会不同,一旦大家认可了他设定的「新目标」,对应的答案可能马上就出来了,所以比分立刻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态势……

好,现在该轮到罗胖(反方:不该)上演女娲补天了,罗胖说:

你看,又重新给问题定义新的目标,这才是高手过招,他们哪是在做选择题,真正的顶级高手,都是在给问题设定目标!

目标决定你选择的标准,而标准,决定你的选择!

是不是又是熟悉的味道?

罗胖接着说:“我们一定要向我们这期节目的所有观众,传达一个信息,看《奇葩说》的人,正在长大……”

最终,罗胖绝地反击成功,反方获胜!

所以,回到你和你老婆的争执,你们的问题并不出在选项本身,而是在于你们两人的选择目标不统一,如果你们忽视目标而只看选项,那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争执,谁都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选择任何一个,其实都是错误的选择……

那怎么办呢?

3.你永远都有第三选择

1)找到问题的目标

面对选择题,首先不要只看选项本身,而是要还原目标:你要问自己,做这个题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最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你面前放着两把宝剑,请问你应该选更锋利的一把,还是更好看的一把?

你只盯着2把宝剑是选不出来的,你得看你要用来干嘛?你是要上沙场杀敌?还是要放在家里当装饰?目标一旦确定,答案就自动出现了。

那如果你找不到目标怎么办?

特别是那种你只能做一次选择,做完不能后悔和更换的,比如选老公这件事,确定后更换成本极大,那我该如何在结婚前,就确定他是不是我的目标人选呢?

你可以试试麦穗理论:

第一步,你先设定一个寻找期限,比如你现在22岁,你目标在30岁之前结婚,那么寻找期限就是8年;第二步,将8年分成37%,和63%两个部分,也就约等于3年和5年;第三步,前3年只看不选,在这3年里你不做任何决定,只是和尽量多的男孩子接触,然后观察哪些是你想要的、喜欢的,你也可以用我们开篇的方式,给每个人都打一个分数,3年一结束,得分最高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目标人选。第四步,如果这个人还没有女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回去找他,如果这个人已经有女朋友或结婚了,你在之后的5年里,就以这个最高值为目标,一旦遇到比这个目标值高的,就立刻下手,不要犹豫,不要再去幻想还有没有可能遇到更好的,大概率上,他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的选择还牵涉到多方利益,那你就得先统一目标

我们在香港电影里经常看到这么一个场景,就是两个黑帮要打架,然后跑出来一个和事老站在中间劝架,他通常第一句话是什么?

“大家都是为了财~”

这是什么?

这就是把双方的目的先统一起来。

大家如果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那么剩下的就是方法和行动的不同了,冲突就变成「如何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找到让双发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了,这样就比较容易和气生财。

2)将选择题转化成简答题

一旦问题有了目标,请问选择题还是选择题吗?

不是,而是变成了简答题!

基于目标,我们来思考方法和行动,这个时候,你已经不满足于摆在桌面上的那些答案了,因为你现在不是要在他们之间选一个,而是要解决目标问题,你已经从原来非黑即白的选项中跳了出来。

这就像你在考试时做选择题,答案是在选项里挑出来的吗?

不是!

是你根据问题,算出的答案,然后在选项里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而已!

如果你还在选项中纠结,或者都选C……

那就说明你要么没看题,要么你是真不懂。

如果是不懂,那么你要解决的也不是纠结的问题,而是去学习相关知识……

3)找到第三选择

有了这个思维习惯,当你再遇到「选A还是选B?」这样纠结的情况,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是:目标是什么?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比如在谈判中,对方觉得你们的产品太贵了,希望可以降价。怎么办?

你不要在降不降价的问题上纠结,你应该说:

“通过与贵司的合作,增加彼此的整体利润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降价是可以的,不过这样会对我们的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对贵司的C业务也很感兴趣,是否可以在C业务上给我们一个位置更好的广告位作为交换?”

这就是跳出了原有的选择框架,找到了更好的第三选择,得到双赢的结果。

再回到刚才找工作的问题,你和你老婆的核心矛盾是目标不同,老婆要稳定,你要前景和热情,那么,你们是否可以达成一个统一的目标,找到可以兼顾这2个需求的方案?

比如:在能保证家里每月有1.5万元开支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成长潜力巨大的公司。

那你的答案也许可以是:选择B(成长潜力更大的公司),不过在此基础上另外再找一份兼职,补充每月固定收入;或者先都不选,等待更适合的机会出现……

世上本无选择题,所有的选择题,都是简答题。

好累……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完蛋了,做个选择好复杂……

既要慢思考避免认知偏误,又要量化分析做理性决策,还不能局限于现有的选项,要找到问题背后的目标,把它转化为简答题,再扩充选项……

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这样,得活的多累啊……

这样下去,也许不是选择能力变强了,而是会变得更墨迹……

咋整?

5

成大事者不纠结

答案是:没办法……

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得这么做!

要不然怎么说「选择>努力」呢?

你在「选择」这件事情上不花更多的精力,你怎么证明你已经把选择看的比努力更重要?

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却懒于思考?

那你今天学这些干嘛呢?你又不去用……

但这样真的会累死,怎么办?

好消息是:真正需要你做决策的事情,其实并不多!

你说不对啊,我每天就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

出门该穿什么衣服?中午该吃什么饭?回家路上是看书还是打游戏?到家了是陪老婆看电视,还是继续工作?

这,不都是选择吗?

没错,这些在你这里确实是选择题,但在某些人那里,也许连问题都谈不上……

比如很多人每天早上纠结于出门穿什么,但是像扎克伯格、乔布斯这样的人从未为此事纠结过,他们永远只穿同样一件衣服……

为什么?

因为,这不重要……

选择哪件衣服,是否会影响形象?

会!

但这个影响,对于他们真正要去达成的目标来说,不重要!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没空纠结……

如果你心中没有大目标,就会纠结于眼前的小事,你仔细想想自己每天在纠结的事情,其实大多数都是屁点大的事……

而如果你竟然还觉得这些屁点大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那么你最终只能做成天大的屁事……

当然,我这里不是鼓吹你也要像他们俩学习,把衣服也都换成一样的,更不是看不起你目前在做的事情,而是想告诉你,若你心中还存有梦想,你就要把目光始终盯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

就是精神层次、身份层次里的那些事;就是5年,10年,30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也依然觉得很重要,影响重大的那些事。

你能看到多远,你的格局就会变的有多大!

我们经常听到说:“成大事者不纠结”,意思是,如果你要做大事,做选择的时候就不要纠结,只专注于当下,别考虑那么多,要当机立断,要快速决定……

扯!

这叫冲动!

冲动只会带来魔鬼,而不是大事有成!

什么叫成大事者不纠结?

如果事情不重要……

那就没有必要纠结,选A,还是选B?

答案是:都可以!

而如果事情很重要……

那就开启系统2,分析问题寻找目标;然后把选择题变成简答题,扩充选项;再把选择题变成计算题,进行量化决策。

这个过程,你也用不着纠结!

成大事者不纠结,不是让自己做任何决策都变得果断有效,而是让这些小选择,从此变得无关紧要。

成大事者,不做选择题!

6

总结

本文内容比较多,我们来简单小结一下做决策的流程,我们从下往上看:

第一步:紧盯核心目标,过滤大多数问题,不在小事上纠缠;第二步:面对关键问题,不要纠结于仅有的选项,要找到核心目标,将问题转化成简答题,并寻找第三选择;第三步:绕开认知偏误,开启系统2,进入慢思考;第四步:制定标准,给所有的选项打分,量化结果比大小。

最后,祝你成一番大事,而不再纠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记事作文300 什么真热闹作文 拔河比赛作文600字 抓小偷的作文 经历风雨作文600字 没有电的日子作文 我的梦英文作文 苏州园林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600 和谐的作文800字 收地瓜的作文 出租车司机作文 关于冬奥会的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600 朋友的关心作文500字 北京天安门一日游作文 我和你的作文 我学会了做饭作文200字 我的实验小学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800字 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作文600字 我想对自己说作文400 布依族的风俗作文 搬西瓜作文 什么的启示作文600字 反非法集资作文 杭州低碳科技馆作文 值得半命题作文 学生作文 拯救熊猫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