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品读|蓦然回首的善意和执念——关于随笔集《一瞥两汉》的零星碎语

2021-01-02 05:00:01
相关推荐

《一瞥两汉》

文/宋晓杰

1.别样的解析

在关涉先贤和榜样的作用时,人们总爱提及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仅仅表明唐太宗痛失谏臣魏征的悲恸、惋憾之情吗?当他一字一顿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定然目光失神、龙颜失色,心中的坼裂之声早已压过万钧雷霆。但是,他肯定不会想到,1300多年以来,它已成为选贤任能的有效辞条,成为观照历史绕不过的“事件”;他更不会想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已经被有些人“玩”坏了。

当然,历史的时光之河在蜿蜒流转、渐进演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水土流失、改道、断流等等自然现象;或者,在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思维逐渐趋于多元的情况下,“史”也有了正史、别史、杂史、野史、裨史之别。但是,要告诉人们怎么的“史”,或者怎样告诉人们一个相对公正的“史”,而不仅仅是为统治阶级美颜过的“史”,一直是个问题。

一提到历史,要么是一本正经地板着脸孔,无数的引号、书名号、大中小括号,无数的生僻字、冷硬人名及地名,开棺验尸般齐齐地罗列在一起,掉书袋的典籍、掌故多到无以复加;要么东扯葫芦西扯瓢、找噱头、无厘头地“恶搞”。尤其是在“戏说”大行其道的当下,像大量充斥屏幕的宫廷戏一样,“戏说”历史、丑化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情形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大多表现为朱唇轻启间的哂笑或视若无睹的漠然。是啊!在人人“压力山大”的生活状态下,谁会没事儿给自己添堵呢?于是,众人纷纷开栓、拔阀以“解压”。拿谁说个事儿呢?找古人吧!反正如何叨扰、滋事,他们也不能从棺材里爬出来找谁算账。

我不想说,一千个哈姆雷特那种省事儿的话,不以为然、约定俗成的套路是不负责任的。面对真正的应该被还原的历史,作为汉的后人,作为书写者,我们是不是应该葆有严谨整肃的姿态、正本清源的担当?如此说来,有没有一种折中的办法,既让读者了解史实的真相,又让某些古人别死了千百年还那么难堪,免遭鞭尸之辱?——当然有!

当我看到《一瞥两汉》的时候,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是独辟蹊径的另类、别解?是睿智、晓畅的独到言说?还是越过山重水复之后的众星归宿,了然于胸?读到“商版”汉朝,如时断时续的淅沥夜雨于曙色熹微之时初歇,只灯孤影夤夜相拥、漫卷诗书的欢畅,慢慢浮上心头。我眼眸清澈,心镜澄明;我穿越,我飞升,轻松、自由如肋生双翅的鸟儿——是因为对两汉历史有滋有味的再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因为作者悉心“演绎”的风云际会的波澜画卷。

2.我们是汉族,不是“汗”族

我们为什么叫汉人?为什么叫汉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汉语、汉字、汉服,到底是因为什么?其实,都缘于一个朝代——汉朝。

汉朝,是我国第二个封建社会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兴盛气象的朝代,国家从秦的严苛统治中脱胎换骨。不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汉武帝刘秀;不论是文景之治,还是昭宣政治,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恢宏的历史时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徭役轻,衣食足;重儒家,扩疆土。同时,汉朝开始承认“汉承秦制”。“秦制”的核心是统一,是树立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思想。但是,汉朝不是简单地承袭“秦制”,而是创造性地把封建制度和大一统思想,通过西汉、东汉及三国时期四百多年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四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短瞬如沧海一栗。但是,时光流转、世事轮回中,不乏震古烁今、彪炳史册的典型人物和案例,它们如璀璨星河中忽隐忽现的繁星,华彩盛放,鲜亮如初,成为现今依然需要我们仰望的星斗、恪守的律令。它们的存在,正是汉朝文化乃至古老的中华文明“龙脉”存在的可靠依据和可贵传承。

在《一瞥两汉》中,作者博观约取,海中取栗,选取了汉朝四百年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46个人物及故事,徐缓有序,娓娓道来。作者不是史学家,不是考古学家,更不是金口玉言的司令官。但是,他是走过了一个甲子漫长岁月的勤于思考、有着独立见解的作家、诗人,他以饱满、深邃的激情,以幽默、诙谐的语调,以严正、本分的态度,带着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岁月的迷障,重回汉朝。而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苦心孤诣直指当下。正如俄国著名作家索洛乌欣所言:“一切离去的,都将通向未来。”

由此,“瞻前顾后”,上下求索,上溯滥觞、下至宽阔的洋面,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来路和归途,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胸腔里激荡的华夏血脉——是的!我们是汉族,不是令人汗颜的“汗”族。

3.镜像的不同返光

我是个“史”盲,这对于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来说,似堂皇的借口搪塞了许多年,但捉襟见肘的尴尬终需修补。看到《一瞥两汉》书稿的时候,我正天天追看关于中国通史的纪录片。那么,在纪录片之外,这无疑为我加了一份营养丰富的“夜宵”。

它不是汉朝的编年史,而是一个朝代的诸多关键词;它不是明亮刺眼的创世纪,而是中国龙确切的文明曙光;它不是令人摸不着四梁八柱的恢弘广厦,而是根基牢固的可爱家园;它不是歌功颂德、涂脂抹粉的功劳簿,而是缕析条明需要各自认领的精神属地;它不是壮阔、悲凉的大制作,而是或温馨或失意或清明或悲情的一个个窗口;它不是孤悬地超然物外的仙人,而是细细体味春花秋月、冷暖寒凉的书生;它不是有人穿着汉服在演绎“过去”,偶尔失误或笑场等待NG,而是一秒不停地从汉朝直到“当下”,跑了全场;它不是博物馆里玻璃罩下的雕花烟斗,而是风雨晨昏的屋檐下闻得见饭香的真实烟火……它是具体可感的泰山、荆楚、巴蜀、渭水,是《书》《诗》与汉乐府,是儒,是赋,是茶,是酒,是壁画,是纸,是隶书,是水车和吊桥,是丝绸之路……它们如镜像的不同返光,风中晃动的秧苗,在书中,眼睛可以看到,鼻子可以嗅到,手可以触到,哪一处都是活的。

就这样,汉朝从纸上立体地凸显出来,如缓缓升起的城池,微缩的家国稳稳地居于飞速旋转的星球之上——是的!他有这个能力!

作者以诗人的豪情、作家的智识、仁者的良知、长者的风范,为我们复活了汉朝的天空以及苍穹下走动的人们、街头巷尾辘辘的马嘶车喧,使我们清晰地感知他们的喜怒歌哭:闻到枝头花朵的清芬,看到水中游鱼的欢悦,伸出舌尖尝到雨滴的丝丝沁凉。

他是一个事件的甲乙双方,对话,规劝,调停。同时,他也站在适当的位置,独自摆开“战场”。他选取一个开阔的视角、不同侧面,抽丝剥茧,从而让列位客官看清历史这件宽袍大袖的“面子”,也看清了“里子”。使我们对汉的解读更趋完善:一知半解的,以正视听;耳熟能详的,细看究竟。让我们在嬉笑怒骂之余,立于历史与现实的“楚河汉界”,呆呆地沉在思想的潮汐中,静静地回望着什么,怀想些什么,喟叹些什么。然后,再轻快地拍打着双手,微笑着去追赶崭新的太阳。

4.流水向前,他仍旧固执地留在原地

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看过他太多的诗,但这一次——它依然还是诗——这是他作为诗人关于历史的诗性表达。

承蒙信任,当我有幸于第一时间通读了书稿之后,我几乎忘掉了我的“职责”——在挑剔、落笔之间,我总会不由主地停下来,仔细品一品,会心笑一笑,像举杯与踌躇之间,竟痴痴地跟随它奔徙于古道夕阳之下、流连于宫殿或沙场之间。我想不清楚,需要怎样的筋骨、如何的锻打,才能成就诗书满腹、学富五车?需要怎样的智识、胆略,才能成为一个内外光洁的、通体透明的人?一个以赤诚肝胆行走于江湖的文人,注定是一个痴情的人。他以酒浇胸中块垒,以血试俗世的刀锋,在“瞥”与“不瞥”之间,对变迁、兴替、盛衰之事早已成竹在胸。但他依旧神闲气定,端坐如钟——即使对日常生活中伤害过他的人,也会轻轻一笑,不置一词。在智商与情商严重失衡、忠义与感恩被严重忽略的时代,这样的贤德之“士”何等稀缺?!我想象着,他在书写汉朝的同时,是不是正以汉的精神在约束自己?或者,他本身就是汉文化的可贵“载体”,这样的形神兼备、内外化一,是不是学习历史文化精髓的本意?流水向前,他仍固执地“不合时宜”地留在“原地”,似一个隐性的坐标彰显与昭示,如青铜抱着它的钟罄之声,如草莽丛生的深宅大院中被忽略的瘦石和瓦当……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中不时闪回着一匹骏马的形象,它时而茕茕独立于无人的风口;时而破空而来,绝尘而去。风声过耳,扬起纷披鬃发的,是过隙的“白驹”,还是他自己?某一年,参加青春诗会的诗友聚在一起。兴致之至,他起身,穿云破雾般唱响一支古曲。铮铮硬骨,凛凛豪气,声震屋宇,余音绕梁。一曲未终,已惊出我的泪水——不!不是“惊”,是“震”出来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是古人——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是精神世界中的贤达之人。他的品德与操守,都是!这么想来,就不难理解了:他对汉的喜爱,岂不正是源于本心?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呈现,无须伪饰。记得一次朋友间闲聊,我随口说起秋冬之交出租屋里进了老鼠,它们让我受了惊吓不算,还咬牙切齿地撕碎了我床头的纸巾,气得我五官移位、声音颤抖。谁料,他的眼神瞬间暗了下来。“这时节,它们没有吃的了……”我欲申诉的委屈无处安放。一时语塞。行文至此,忽又想起那一天,我坐在明亮的飘窗前读着这本书书稿的情景。窗外的露天停车场上,大人们在闲聊,孩子们在奔跑、嬉戏,人间的欢笑落到了低处。房子、女人和孩子、车(相当于过去的马)、土地乃至欢笑、祥和的气氛,不正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希冀吗?不久,黑夜漫了上来,孩子们还在笑闹、喊叫、互相追逐,脸色肯定是看不见了,但声音清晰可闻。他们中的“出众”者,我完全可以凭借其声音,在迎面相会的某个白天把他认出来——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儿意思:这多像历史的某种隐喻,具体的肉身见与不见真的无所谓,声闻于野,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就会让人记得。

又一个庚子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庚子啊!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横行,寰球同此凉热。而星散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缘引血液的呼唤,聚焦目光,心手相连,这难道不是汉朝大一统思想的见证吗?桃花开了,杏花开了,迎春开了,玉兰也开了。它们欣欣然的绽放,多像孩子们晴朗的笑脸,冬日的萧索荒寒,纷纷远遁。世事无常,花事依旧。历史是短暂的,历史也是久长的。在此,请允许我借窗外一树柔美的柳枝和满地碎金的暖阳,向古道热肠、云水襟怀的作者谨致谢忱!

宋晓杰,生于辽宁盘锦。已出版各类文集二十余部。一级作家。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2011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2009冰心儿童图书奖、第六届全国.散文诗大奖、首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扬子江》诗刊奖”、辽宁文学奖等。参加过第十九届“青春诗会”和“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2012—201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堆雪人的作文 关于姐姐的作文 保安叔叔作文 责任的英语作文 关于保持健康的作文英语 阳光明媚的一天作文 夏天的雷阵雨作文 长城英文作文 亲情叙事作文 在我身边作文600字 点赞作文800字 作文我的老师300字 国防作文600字 关于烦恼的作文题目 我的小金鱼作文 写一篇看日出的作文 梦回故乡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800字初中 改变自己作文开头 我最喜爱的运动英语作文 关于罗斯的作文 四百字读后感作文 分享类作文 引用的作文开头 美丽的风景线作文 雨的诉说作文800字 感谢他人的作文 影子 作文 兰溪地下长河作文 表面与内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