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你好 未来人类》 一部颠覆你对电子产品入侵焦虑的纪录片

2021-01-02 07:00:01
相关推荐

这一代孩子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电子产品如同他们的器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自然延伸。但是家长,作为数字时代的“闯入者”,对于孩子与电子产品的互动,有诸多不解与怀疑。作为成年人,又该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亲密关系?

《你好未来人类》聚焦时代背景下“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分别前往英国、以色列、肯尼亚、美国、中国5个国家,希望给家长们开启一份专属的“科技教育攻略副本”。

........................................

在《你好,未来人类》的纪录片的一开头,导演陈一佳就用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击垮了亿万家长的心——

“我们正在用19世纪的体制,20世纪的知识,来培养21世纪的人才。”

迷茫、困惑、焦虑,是这个时代父母的代名词。

如何培养下一代,是每位家长都需要攻克的课题。

如片中所说——没人教我们如何做爸妈,但这是我们最想做好的事。

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电子产品到底是 蜜糖 or 砒霜 ?

一代人与一代人最大的差距,体现在教育方式上。

从传统的黑板到灵活的电子屏幕,从厚重的纸质书到各种便捷的读书软件,从单一的面授课堂到线上课程百花齐放,我们的孩子,作为被电子产品携裹着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科技工具已经成为了教育中密不可分的教学手段。

但电子产品作为双刃剑,背后的负面影响却同样也让我们望而却步,忧心忡忡。

《你好,未来人类》的导演陈一佳,是路透社北美地区唯一华人财经女主播,著名双语主持人、财经专栏作家。

作为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的名人,在冠上新手妈妈的称呼后,她却开始了双标的做法——“禁止儿子碰手机和平板。”

无独有偶,这种做法并非她一个人,在全球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心硅谷,一群科技大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样将电子产品拒之门外。

对电子产品的疑虑,不是名人的独有做法,也是普通百姓共同的烦恼。

在中国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2%的受访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3岁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接触 iPad。

“上瘾”一词在调查中屡屡被家长们挂在嘴边——

“是拿起手机就放不下的那种疯狂。”

“沉迷在里面无法自拔。”

“她真的可以无止境的看下去。”

一边是妈妈在控诉,7岁男孩关灯在被窝里偷偷地玩iPad;

一边是小男孩在抗议——“但我只有iPad,这是我唯一的乐趣。”

才5岁半的小女孩奥莉薇娅贝生活中随身抱着平板,一刻不能分离,妈妈形容为“看得痴迷,可能是上瘾”。

但这并不是个案,英国一个4岁的小女孩,就在被禁止玩iPad后出现了兴奋、失眠、流泪等一系列戒断症状,医生诊断为“科技成瘾”症,治疗网瘾的费用高达1.6万英镑。

电子海洛因的名称随之而来。

信息时代带来的生活便捷和知识大爆炸是有目共睹的,但沉迷其中带来的身心危害,依旧让无数家长在担忧中选择了抵制。

对电子产品say NO,是正确的做法吗?

除了抵制,是否无论可走?

一场与科技教育的“正面交锋”

如果放任孩子投入手机iPad,他们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呢?

带着这个疑问,镜头来到了冲在教育科技浪潮前列的英国。在这里,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相反,有超过90%的两岁幼童在使用平板电脑,8到11岁的孩子中,65%都有手机,而87%的家长持支持态度。

温馨提示:眼科医生建议2岁以下孩子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人手一个iPad,才能入学!”——这甚至是英国某些学校的硬性规定。

纪录片的镜头,忠实记录下了陈一佳和5岁半的中国女孩奥莉薇娅,一起在英国威尔士圣朱利安小学度过的一天。

在这所英国的创新概念小学里,教育与科技联系密切,电脑、平板、虚拟眼镜、智能手环、3D打印机......一应俱全,并且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工具。老师们会在课堂学习中,身体力行地鼓励学生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同时运用科技来支持其他学科。

作为拒绝一切科技产品的中国妈妈陈一佳,面对这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无所适从之余,满心都是不安和恐惧。

带着内心抗拒的心情,她陪奥莉薇娅一起体验了一天电子课堂,结果却惊人地颠覆了她一贯的认知。

体验式生活课:

网络连线,真实面谈

这堂名为“农场”的主题课,孩子们都紧盯大屏幕,因为有着满腔的问题,等着老师连线当地的农场主,想听他一一解答——

“小猪吃什么?”

“鸡蛋是怎么孵出来的?”

孩子们的疑虑,比起看书找寻答案,真人的讲解似乎更生动直接。

天文课:虚拟眼镜立感受浩瀚宇宙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月球离我们有多远?

在这堂有趣的天文课上,孩子们通过虚拟现实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又大又圆”的地球近在眼前,宇宙中的月亮仿佛触手可及。

太阳系是什么运转的?

别急,伸手一摸,宇宙的运转就在指尖的触碰下跃然呈现。孩子手中这块黑色的小平板简直带有神奇的魔力,让每个听课的孩子都屏住呼吸,片刻不敢分神。

可见式的人体健康课:戴上透视眼看消化系统

食物如何被消化,心脏如何跳动?

在这堂人体健康课中,穿上一件特殊的T恤衫,借助科技投影,小女孩的内在骨架就神奇地出现在了大屏幕上,就连心脏的嘭嘭跳动都一览无遗。

学生通过投影,学习食物如何被消化,血液如何在身体里流动,免疫系统如何打败细菌入侵,枯燥的生理学却上出了人体大冒险的趣味感和紧张感。

穿越式的历史课:3D打印还原二战防空洞

历史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死记硬背。

老师通过让学生们设计二战时使用的防空洞,然后借助3D打印技术打出来。

在想象中动手实操,重回战争情境中去感受,体会二战的残酷,带给孩子们真实面对战争更深刻的思考。

实验式的体育课:编程自制计步器

体育课不是简单的跑跑跳跳。六年级的学生通过编程自制计步器,用于绑在腿上计算连续跳跃了多少下。成品制作出来后,再一起去操场上实验。

实验自己的作品,是个兴奋的过程。这种电子编程与户外运动的结合,让孩子们更投入课堂,深入去感受运动,找出运动的规律。

联网式的读写课:提问和回应,避免网络霸凌

跟传统的写作课不一样,在这里,孩子们需要自拍视频,表达对“该不该每天上体育课”的看法,再分享网络。互相“点赞”、“评论”、“吐槽”的视频交流方式,不正是我们成人在玩微博朋友圈的模式吗?

老师表示,这样的课堂设计别有深意,隐藏着网络安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我们怎么在网上回应别人,才能避免网络霸凌。”

在考察写作、思维模式之余,也感受和熟悉网络的交流模式。既不能当键盘侠随便批判别人,同时,也要学会自我保护,防止遭遇网络暴力。

科技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运用,同时学校也会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思考和讨论,寻找网络世界里的生存法则。

在其中一场网络安全主题的大会中,汇聚讨论的话题就是——

“在使用电子网络的时候,你最不应该放在网络上的是什么?”

别看孩子还小,但长期在科技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思维上已经能够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思考已经开始更全面更谨慎——

“你的住址,因为人们会通过这个找到你”。

如何在网络时代中控制好自己的声音,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中保护好自己。

这些都是学校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时,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的方向,在实践中教育孩子们如何面对社交新时代。

在我们一贯的认知,一方面担心电子屏幕会囚禁住孩子,让其沉迷其中,思想和视野都变得单一乏味;一方面又担心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容易让孩子迷失。

却忽略了电子产品只是工具,关键还是在于人。

如何引导孩子,远比如何管控电子产品重要得多。

在这里,陈一佳恍然大悟,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

当我们将科技融入课堂,其实科技的魔法会伸出无形的受,推掉教室的四堵墙,走出更广阔的天地去探寻知识的殿堂。既可以缩小进入我们身体里,又可以穿梭回逝去的年代里去感受历史,甚至到遥不可及的太空……

“科技融入课堂,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乘法,而是把它变成每个环节的一部分。

陈一佳不得不感慨道——

“我之前以为他们所谓科技,是指用了很多的设备,用了很多科技的工具。但他们其实更强调人,强调人的因素。”

“有人说,真正的科技,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圣朱利安小学的课堂里,我感觉到的恰恰不是科技,而是孩子们满满的学习乐趣。”

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就是让教育与科技共同发挥作用,教育与科技相互引领和交换驾驭,带给孩子更广阔的天地。

一穷二白,勒紧裤腰带,

科技教育一样得迎难而上!

或许我们会认为,前面这家英国小学能够如此大手笔地投入和推进科技教育。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科技教育更像是完备教育体系中的豪华餐具——在已有的丰盛的知识大餐上,附赠一份指向未来的“通关秘籍”。

所以,陈一佳团队将镜头转移到了非洲贫困落后的肯尼亚。

在这个遥远的“第三世界”肯尼亚,经常缺水断电、连温饱都难以保障的国家,能上学已经是奢望,搞科技教育应该就是天方夜谭了吧?

残酷的数据让人心酸:在肯尼亚,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60%的民众集中在贫民窟里,连国内早已淘汰的3G移动网络,对他们而言都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

但当团队们踏足这片陌生的非洲大陆时,居然看到了主流视野之外的精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所相对条件好一些的学校,竟也设置了机房,配备了电脑,平板,互联网,供孩子们上课学习。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孩子们讨论的话题居然是新冠肺炎疫情。而当时,是中国疫情爆发的初期。这些远在非洲课堂的孩子,信息的触角已经伸到全球,如饥如渴地吸收着每一点滴的知识。

尽管条件如此落后,但孩子求知的欲望,学校对教育的重视,丝毫不差于发达国家,竭尽全力为当地孩子们创造学习环境。紧裤腰带也要竭尽所能地缩短科技和教育的距离,让孩子们有机会抬头看世界,提前适应未来的信息时代竞争。

天性乐观的肯尼亚人说——

小米加步枪也阻挡不了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没有WIFI,那就发短信。

在“问老师”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给老师提任何问题。编辑好问题,发送到指定号码,两分钟之内就可以获取答案,就像原始版的百度。

贫穷的肯尼亚不缺乏奇迹。即便深陷贫民窟的包围,但伟大的教育理想依旧在这片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贫民窟附近的桥梁国际学校,将这句话奉为了教科书。

当我们认为越穷越难办教育时,他们却坚信越穷越需要办好教育。

或许校舍简陋、桌椅破败、经费紧张,但被贫穷扼住了咽喉的肯尼亚人民,却不甘认命,而是怀着对知识的执着和敬畏,努力迎难而上,相信教育能够带来希望。只要转过身,贫穷影子也到了身后,就可以看见光和亮。迎着光亮的地方一步步走出去,就能摆脱困境,拥抱更美好的新生活。

在这里,科技就是给贫穷世界人民带来一束光的希望。

没有伞的孩子更需要全力奔跑。

即使身处世界最偏远的角落,现实阻力重重,不愿屈服的肯尼亚人民仍然在用各种顽强而可敬的方式,将信息社会的曙光引入这片贫瘠的土地。

科技,是拉近他们与世界距离的最好媒介,就像荒漠中的甘露,能够拯救生命于水深火热中。

乐观自信的肯尼亚人民相信,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未来仍然可期!

科技教育如何助力塑造 “未来人类”?

“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天身边都有新生的职业,而科技除了在改变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在改变我们教育的方式,以及孩子和世界的关系。用过去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很难适应未来的世界,而这不光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人类都需要找寻答案。”

而作为中国家长的我们,究竟应该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正如《你好未来人类》片头的文字所指——

孩子接受教育,是为了适应未来。

在数字时代养育孩子,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一门具有挑战的功课。

当电子产品已然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双标家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接触真实社会的权利。

正如纪录片里,导演陈一佳的思考:

“面对危险的世界,过分的保护,是不是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培养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对我们家长来说,最大的功课可能不是如何保护,而是如何放手,何时放手。”

与其抵制电子产品的“入侵”,不如顺应时代的改变,及时打开教育视角和教育理念。

让科技辅助教育,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延伸和拓展知识的边界。同时在体验中让风险性和危机能够被提前告知,引导孩子在信息风暴中学会自我保护,把握好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与尺度。

正面应对,和谐共处,才是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数字公民最好的支持。

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在科技时代完整成长!

只有更好地理解教育,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1》

开学预售中!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心态作文600字 争做美德好少年作文 那一刻我真幸福作文500字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 敬佩作文 最美的花作文 小学作文打雪仗 康定游记作文 点津作文 鸳鸯湖公园作文 临清的名胜古迹作文 武术操比赛作文 爱心节作文500字 观察仙人球的作文 表现人间真情的作文 以感谢为题的作文500字 我能行的作文400字 盘龙大观园作文 关于中秋节赏月的作文 天津之旅作文 美丽的贾汪作文 描写丹桂的作文 宽容的作文600字 描写手法的作文 中学优秀作文大全 属予作文 与妈妈为友作文 写动物和植物的作文 神奇的笔作文200字 楼道里的烛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