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臧克家:始终为人民而跃动的诗心

2021-01-03 08:45:01
相关推荐

臧克家

1988年,臧克家在《诗歌》社主办的“诗歌一日”上。左起:艾青、臧克家、冯至、卞之琳。资料图片

1987年9月30日,臧克家、郑曼夫妇拜望叶圣陶先生(中)。资料图片

臧克家给大女儿臧小平录自作旧体诗《老黄牛》手迹 资料图片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臧克家诞辰115周年】

1905年诞生于山东诸城的著名诗人臧克家,2004年病逝于北京。新华社电讯稿称其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文艺界则有人誉称“世纪诗翁”。

臧克家1930年考入创办伊始的国立青岛大学,成为闻一多诗教下的及门弟子。1933年在闻一多、王统照等资助下,自费出版了第一部新诗集《烙印》,茅盾、老舍等纷纷著文推介,臧克家于是一举成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烙印》风格的诗,也被誉为“《烙印》体”或“臧克家体”。

1、《老马》《三代》:半生专为农民发声

所谓“《烙印》体”,一般指擅长取材于生活现场,执着于现实生活的本真,在诗艺追求上又强调凝练含蓄、隽永深邃的风格。一卷《烙印》,最为人称道的非《老马》莫属: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是以闻一多的《死水》为艺术范本苦心推敲的优秀成果。全诗八行,分为两节,每节的字数、行数,都是完全相同的。首节四句的字数,按八八九八的格式排列,末节则按九八八八的模型构建。每行都由三个音节组成,但每个音节的字数又不尽相同,于是形成以三字句为基本单位,以三、二、三为基本形态的体例,二字与四字音组灵活地穿插其中,打破了呆板与单调,显示出总体上整齐划一而又参差错落的音乐美感。《老马》采用ABAB式的交叉韵脚,回环错落,隔行扣接,变中有序,朗朗上口。“够”“下”“命”“面”,都是比较压抑低沉的音调,和全诗的题材、基调铢两悉称,相得益彰。这首诗摒弃了“新月诗派”高蹈云端与社会现实隔膜的人生态度,而尽量保留其关于格律美的艺术追求,从而把诗歌的一字一句都像螺丝钉一样扭紧在诗行中,用沉重的节奏和低抑的韵律去敲击读者的心弦,一向被誉为诗人早期诗作的代表,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翘楚。

《老马》影响广远,曾被作曲家冼星海选中拟配曲寄往法国。但这一重载鞭笞下的老马,究竟象征什么,却是仁智各见。有的说是诗人自喻,有的感觉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有的认为寓体广泛,举凡当时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挣扎的人们,都是老马意象的对应。笔者认为,最切合诗歌内涵的,应该描述的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不幸而又无助的贫苦农民。纵观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史,鲁迅、茅盾、王统照、叶紫等优秀的小说家,都曾经以自己饱蘸浓情的艺术笔触,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农民的生存境地。我们从闰土、祥林嫂、老通宝、奚二叔、云普叔等人物身上,清晰地看到“老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况,而在新诗领域里,以这样的思想深度和感情浓度为农民发声的诗人,也许只有臧克家一人。

经历过抗战烽火,转战过鲁苏皖鄂豫,臧克家终于在重庆歌乐山下安顿了疲惫的身心,他再度为农民发声。1943年他出版了新诗集《泥土的歌》,其中的“压卷之作”应该就是著名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诗人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为农民生活史上的三个阶段剪影,构成三个紧密贯穿、互为因果的意象。三个意象之间的一切转折、过渡、交代,概予删除,如同蒙太奇一样大跨度组合在一起,是写了一家三代的生活状况,又是一切旧中国农民走过的生活道路的浓缩,生动具象地再现了几乎所有悲剧型农民的共同命运模式。它没有年代、季候、地域、姓氏,是生活的高度抽象,但它分明又是洗澡、流汗、葬埋这样极其具体的生活画面——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在诗人对农民生活的透彻理解和深挚关注下,无间地融为一体了。含蓄凝练,深沉厚实的诗风,与《老马》前呼后应,组建起中国新诗史上值得重视的系列。

2、《兵车向前方开》:擂起响亮的抗战鼓角

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大多数知识分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示了可贵的家国情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也将永远被后辈称颂和缅怀。臧克家就是这类知识分子的一位杰出代表。

1937年7月19日,臧克家创作诗歌《我们要抗战》,旗帜鲜明地亮出在大是大非关头自己毫不含糊的民族立场。次年4月23日,诗人在赴汉口车中,写下了名篇《兵车向前方开》:耕破黑夜,/又驰去白日,/赴敌千里外,/挟一天风沙,/兵车向前方开。//兵车向前方开。/炮口在笑,/壮士在高歌,/风萧萧,/鬃影在风里飘。

第一节作鸟瞰式描写,突显的是兵车的动态。第二节则选取几个特写镜头,横向展示大军的精神风貌:报国有路,大炮仰天长笑,欣喜即将一偿素志;热血沸涌,壮士高歌赴敌,要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战马嘶鸣,长鬃猎猎,犹如云间电闪林间风啸飘动飞扬!几个极富战地特色的特写镜头,叠印在读者心间,将时代的氛围、将士的浩气渲染得如此鲜明浓烈,再配上风声与歌声一起在云天之际交响回荡,真令人恨不得即刻倚天抽长剑,小试身手补天裂,净洗胡沙补金瓯!

3、《有的人》:对标鲁迅精神,叩问人生真谛

1949年10月,诗人写下了广泛传颂的名篇《有的人》。

这首诗的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实际是以鲁迅精神为坐标,以激情与哲理的互补共生而自然形成的艺术张力,深沉地叩问人生的真谛。《有的人》以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以及各自不同的结局,呈现出一种严峻深刻的辩证法则。两种人生追求,两种人生结局,是短暂与永恒矛盾又统一的历史规律。同时,诗歌摒弃了某种具体的人与事,而以“有的人”抽象化、特质化,使读者从个别中领略到一般,从具体人事的认知中升华到对深层哲理的探求。又以强烈的对比度,把肯定与否定、短暂与永恒、一己愿望与历史结局写成相反相成的格局,引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长远思考,在强烈鲜明的对比中构成爱憎分明的情感与艺术的张力,引导不同时代的人们向往真善美的人生,拓展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正路大道。

在晚年,臧克家曾经多次自谓他一生写诗万余首,但真正可以传世的,也就五六篇,再扩大一些,也不过一二十篇。这当然是自谦之词,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他长期生活、战斗在戎马倥偬的战地前沿,要求每一篇章都字斟句酌恐怕是远于事理的苛求。像许许多多老一辈文化人一样,他从那么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走来,要想不沾染一些历史的灰尘,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但臧克家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俯首为基层百姓发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挺起胸膛,高唱正气歌,颂扬英勇战士以血肉之躯构建新长城的历史功绩;当和平建设时期,他又对标鲁迅精神,向所有人严肃地叩问生与死的价值与意义。

文学前辈的一切贡献与局限,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刘增人,系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期刊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臧克家论稿》《臧克家作品欣赏》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年级下册三单元作文 劳逸结合作文 孝敬长辈的作文 知行合一的作文 你是我的骄傲作文 关于兵马俑的作文 小学毕业作文600字 写景作文550字 幸福很简单作文 水上乐园作文300字 你是我的眼作文 写人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我长大了300字作文 科幻作文1000字 冬日里的暖阳作文 变通的作文素材 未来的我作文300字 记事作文350字 历练作文600字 五年级上册作文题目 写同学的作文500字 游兵马俑作文 美女憋尿作文 三亚之旅作文 依依惜别的作文 我的奶奶作文500字 二年级作文包饺子 我的选择作文600字 五年级数学作文 写事的作文四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