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1-01-03 11:50: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医治表达匮乏: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系列访谈之四】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宇文利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沈湘平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良荣

【智库答问】

表达能力弱化是个体性问题,也是社会性问题

光明智库:前三期访谈,我们分别就语言贫乏、提笔忘字、浅阅读等听说读写的问题请专家解析。在您看来,前三期话题有什么共性,这些新变化、新现象,折射出哪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李良荣:这些变化折射出当前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趋于下降。当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不是表达能力的全部维度。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还包括图片(包括表情包)、视频表达能力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质,同样,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也有这个时代的独特性。

沈湘平:这些现象是网络时代人文素养存在隐忧的表现。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当前,我们的技术、工具越来越智能化,很多事情似乎不必再费脑筋,但我们对世界的领悟却容易越来越趋于外在、表面。

听说读写方面的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民族、国家之灵魂的文化如何赓续传承,人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守护,古人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的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当何以立,这些问题都值得思索。

宇文利:这些新现象,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反馈,是人们在信息获得、思想传递、交往关系和个体发展方面遭遇新困境的显现。从更深层次来说,信息、网络和科技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具有赋权的功能,即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某种程度的便捷;另一方面又具有剥夺的功能,即剥夺使用者某些方面的自由。这种悖论属性,是信息、网络和科技的内在天性,也是人们在通过科技获得新能力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属性。因此,不论是语言贫乏还是提笔忘字,抑或是浅阅读,都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人的素质与能力发生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新变化、新现象既是个体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既是传统性的问题,更是时代性的问题。

网络参与需要深度思考与悲悯情怀

光明智库:与听说读写能力弱化直接相关的,还有思考力、辨别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忧患。例如,一些所谓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件引热议,但网友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围观状态;有的网络“大V”发声缺乏理性和责任心。对此,您怎么看?

沈湘平: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事件都首先以新闻的方式为人所知,而新闻往往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还经常出现反转。人们容易形成一种“看客”心理,乐于做“吃瓜群众”。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闲聊、好奇、踌躇正是沉沦的常人状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娱乐、愉悦本身往往比是非对错更吸引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的人文素养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反思批判、洞见新知的能力。

至于网络“大V”发声缺乏理性与责任心,可能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是不自觉地这么做,这是一种无知的自负,主要是水平的问题;另一种情况则是故意而为,为了与众不同,满足某些“期待”,保证自己的“流量”,本质上是将发表意见做成了一门不择手段的生意,这是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表明,他们缺乏真正有深度的思考,缺乏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宇文利: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热衷于“网络围观”的看客,还是言不及义、只博眼球的所谓“网络大V”,都是网络社区中缺乏理性、缺乏思辨力、缺乏洞悉力的“浅层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他们所受之害,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能力和素质异化的结果,是他们自身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考能力退化的结果,也是网络和科技带来的在个体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上出现强大阻滞力的表现。

在网络生活中,健康、积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有助于网络参与,也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与和谐友好的网络生活。针对缺乏责任心、科学理性和道德善意的群体不断涌现的现象,应切实把握其中的根本诱因,找到破解之道,努力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文生活环境和网络社会环境。

互联网在消解的同时也在建构

光明智库:有人把听说读写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互联网的冲击,认为信息化、数字化造成了浮躁化、快餐式的文化追求与倾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如果说冲击与利好并存,互联网时代能够为精神文化提升带来哪些契机和助力?

宇文利: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互联网一方面冲击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精神生活的异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精神交往。可以说,大量信息涌入生活中时,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信息饥渴”和“信息依赖”。而当海量的信息给人造成冲击时,人们便会缩短思考、选择信息的单位时间,从而出现辨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下降的状况。人们生活和交往的既有习惯行为会发生变化,认知、思维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人际交往中原有的情感内容就容易流失,从而带来浮躁、功利和简化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浮躁化、快餐式的精神文化追求倾向。不能否认的是,互联网在消解的同时也在建构。

沈湘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始终是一种手段,人是利用技术的主体。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并没有因为信息化、数字化的影响而变得浮躁,而是从中获得助益。孔子当年警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天很多网络学习恰恰基于社交功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良荣:我们常说互联网带来阅读碎片化,实质上,这并不是互联网技术造成的,而是内容本身的原因,因为互联网同样可以提供完整阅读和深度阅读。

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海量信息,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未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仿佛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到多样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文化的传播、传承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例如,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火热使得很多鲜为人知的乡村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帮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文物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文化产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光明智库:有观点提出,网络时代人的精神文化更丰富了,但未必更富有了。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广大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何新趋势新特点新变化?是否存在文化供给增加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李良荣: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发展方向,不能要求青年千篇一律,而应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发展之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这个时代的特性,合理引导、顺势而为。

沈湘平:青年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一些新趋势、新特征:追求多样化、多层次化;强调休闲和愉悦;喜欢感性而有创意的呈现方式;讲究互动与体验;突出个性化、定制化和自主选择。当前,对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了解不够精准。一方面,文化供给往往基于过往经验来想象受众的诉求,结果很多供给难以精准;另一方面,不少文化供给只是简单地迎合人们的需求,而忘记了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种迎合恰恰导致人们的人文素养退化。

宇文利: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供给者,从而成为融合主体。但就其本身的行为趋向看,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者越发个性化、独立化,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体变化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点,也是分析精神文化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现象。一些人对精神文化的价值判断趋于技术理性至上、实用主义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深厚底蕴。

深层次来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有效供给却处于滞后状态。从现实状况看,它们能够迅速满足人们的“文化饥饿”,但其中的文化积淀特别是积极进步的思想含量、精神营养可能会不足,这是当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以工匠品质进行文化生产,以“功夫”修炼实现素养提升

光明智库: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有网友提出,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在今天有何意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社会各界应该做些什么?

宇文利:古语有云:“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古人也强调文以化人、以文化人,人文化成。也就是说,提升人文素养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营造社会良性互动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都有积极意义。

人文素养应以养成良善人格、美好道德、高尚情操为指向,以尊重包容、关怀体谅、行稳致远为指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要从政策、主体、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加强。

就政策而言,需要关注人们人文素养培育进程中的侧重点和平衡点,加强政策扶持,促使政策转化为可落实的举措。就主体而言,主体人文素质的提升,有赖于主体价值目标的设定,这就需要人们自觉抵制落后颓废文化的侵蚀,改变人文精神失落和思想文化匮乏的窘迫状态。就环境而言,应大力弘扬激励人心的红色文化,培育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就资源而言,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思想资源,为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李良荣:今天我们谈论人文素养,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和传统文化等同起来。人文素养当然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却并不仅限于诗词歌赋。一个人可以不识字,不会背唐诗宋词,但他同样可以传承文化传统,例如诚实守信、爱国情怀等。

沈湘平:人文素养说到底是人之为人的素养。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提升人文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我们需要的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目前最为急需的是诚信品质、共生理念、宽容精神、感恩情怀、审美情趣、生命意识、辩证思维和践行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要真正将培养人文素养放到与培养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公众人物要发挥示范作用,真正做到有文化、有情怀,而不是为了“人设”而附庸风雅。大众传媒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引导形成敬畏崇高、追求厚重的文化氛围。对文化,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工匠品质进行文化生产,以“功夫”修炼达致素养提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刘嘉丽、马雪、李晓)

来源:光明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闺蜜的作文 以六一为话题的作文 美食作文三年级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450字 改变从现在开始作文 小金鱼作文500字 未来的学校作文300字 我喜欢的小猫作文300字 河豚作文 关于合唱比赛的作文 英语作文初中50词 特别的作文600字 医学生作文 英雄的作文800字高中 写爱好的英语作文 作业多的烦恼 作文 负荆请罪作文200字 以汉字为话题的作文 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中考作文好开头好结尾 写老师讲课的作文 什么是我的责任作文 关于水帘洞的作文 关于踏青的英语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青春阅读作文800字 科学小实验作文200 触动心灵的故事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一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