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90后 好样的!

2021-01-03 14:40:01
相关推荐

从娇滴滴的一代,到抗疫一线主力军,“90后”在这个春天倏忽之间长大了。

“我们‘90后’长大了,正憋着一股劲儿,想为国家做点什么。”

“非典时期,所有人都保护着‘90后’,现在轮到‘90后’来保护大家了。”

……

这是“90后”的家国担当。最早的一批“90后”刚入而立之年,这群抱着保温杯边泡枸杞边调侃的年轻人在过去一年里还自称着“宝宝”,没想到鼠年春节还没过完,就为家、为国扛起了一片天地。“宝宝”们,长大了。

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伤悲让人负重前行。在疫情的战场上,每个人都承受着更多。“95后”干警李文超半年内失去两位至亲,他仅用1天时间办理完奶奶的后事,强忍悲痛回到了郑州市二七区兴华社区的疫情防控卡点。

李文超(左一)在郑州市二七区兴华社区疫情防控卡点指导居民扫码登记(3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2020年的春节,李文超忙得无以复加。“在疫情防控一线忙碌时,奶奶的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怀孕8个月的妻子突然中风。”李文超说。上午,他带妻子去医院针灸,下午陪护住院的奶奶,晚上则坚守在疫情防控卡点——疲惫不时来袭,但他高度认真,毫不松懈。

哪怕在最基层的岗位,也一定要把自己锻造成一枚坚固的“螺丝钉”。90后的华雨辰是一颗快乐的“螺丝钉”。

志愿者华雨辰

为方舱医院里的患者广播是志愿者华雨辰上午的第一项任务。伴着广播声,武汉青山方舱医院里的患者们陆续开始活动。因为不能进入病区,华雨辰并不知道一墙之隔的患者会有何反应,但她相信这道墙不会隔断爱的传递。

华雨辰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疫情暴发后,不想在家里干着急的她加入了一个志愿者群。每天群里都会不定时地派发各种任务,除了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还有帮忙运送、分发各地支援的物资等等,虽然琐碎,但华雨辰说:“大伙都甘之如饴。”中午在路边的台阶上匆匆吃完盒饭,华雨辰又赶往高速路口帮忙测体温。这项工作虽然简单,但一站就是6个小时。

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直面新冠病毒的他们,既有担当,又有勇气。

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勇敢。“我骑一段,就少一段。”千里走单骑的“95后”女孩甘如意,骑车辗转300公里回武汉战“疫”。一张折痕累累的疫情防控临时通行证上,大红印章旁印着这样几个字——“车牌号:自行车”。

甘如意骑自行车返岗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农历正月初七,24岁的女医生甘如意从湖北公安县斑竹垱镇老家出发,带着老家政府开具的通行证,骑着自行车,搭段顺风车,辗转四天三夜,终于赶回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投入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基层医院的工作内容简单些,我愿意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甘如意说。

在援鄂医护人员中,还有“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

作为贵州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遵义市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杜富佳从湄潭准备出发前往湖北(2月20日摄)。 新华社发(罗健 摄)

“90后”杜富佳2015年医专毕业后,先后在贵州独山县、湄潭县医院多个科室从事护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年1月底,湄潭县医院发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议后,她以院青年突击队队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身份,先后两次递交“请战书”恳请上前线。她说:“雷场是哥哥的战场,武汉就是我的前线。”

2月5日,在武汉协和江北医院重症监护室,金钰在照顾病人。新华社发

“虽然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嘴馋的我还不知道武汉热干面是什么样的味道。”鞍钢集团总医院护士、辽宁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金钰俏皮地说。

金钰所在的辽宁重症医疗团队,接手的是武汉协和江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工作。按照规定,为防止缺氧,医护人员每工作4小时就得出去休息1小时。然而面对危重的患者,金钰常常顾不得休息、顾不得吃饭喝水,常常是连续工作8小时,神经高度紧绷。“谁也不确定下一秒患者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会不会呼吸困难,会不会需要吸痰……他们的一切都依靠我们。”金钰说。

3月3日,张慧变在吕梁市疾控中心的试剂准备区内配置反应体系。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摄

连续工作46天、检测样本1436份、准确率100%,这是山西省吕梁市疾控中心“90后”检验员张慧变截至3月7日的防疫“成绩单”。张慧变的家位于距离单位20公里的郊区农村,除夕的早上,张慧变曾回过一趟家,可刚进家门就接到单位的紧急通知。“饭还没吃完就往实验室赶,在家待了还不到1个小时。”

虽然没有奋战一线的机会,一些在读的医学生们纷纷发挥专业特长,凭一己之力也加入了抗疫的队伍,点滴之水汇入江河,激荡起更大的力量。

郝莺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大四学生。去年6月,她被学校派到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习。春节前,她和公司其他外地员工一样打包好了行李,准备乘火车回河南老家过年。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郝莺歌的计划。当时,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刚刚承接了部分关于新冠病毒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看到公司发出的战“疫”动员令,郝莺歌犹豫了。

“95后”的她做了艰难而又坚定的一个决定——退票。

郝莺歌在实验室工作(3月1日摄)。新华社发

每天检测过程中,郝莺歌都要面临“冰火两重天”的考验。“我们的手是在安全柜里操作,时间长了,手就会变得冰凉。同时,密不透气的隔离防护装备又常常感到闷热难耐。”“最忙的时候,实验室平均每天约检测8000份样本,3月1日当天就检测了1.2万份样本。”连续的夜班曾让郝莺歌疲惫到极点,但一旦有样本入库,她仍会立刻到岗。

袁婧怡在为来电市民解答问题。刘栋 摄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袁婧怡每天紧盯疫情进展。“我曾是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说。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共青团吉林省委发出增援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的号召。辅导员老师在班级群里转发通知后,袁婧怡立即报了名。“我是学中医的,即使不能上前线,我也要出一份力。”

戴起耳机,袁婧怡的志愿服务开始了。每天从早上8点多忙碌到下午4点,倾听、解答、记录、情绪抚慰……每次通话时间长的要半个小时,短的也得三五分钟。最忙时,袁婧怡一天要接50多个电话。为避免上洗手间耽误时间,尽管说得口干舌燥,她却不敢多喝水。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90后”曾是柔弱的年轻人,没吃过苦,经不起风浪,但当国家需要之时,他们不仅没有退缩,还勇敢地拼在最前面,越是艰险越向前。

他们一肩担着家,满是温情,一肩扛着国,尽是豪情。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90后,好样的!

(来源:新华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最美交警作文 文具的故事作文 文字博物馆作文 十年后的学校作文 以作业为题写一篇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涯作文 谁笑了作文500字 以吃亏为话题的作文 过生日英语作文 对自己说的话作文 汉字的启示作文 有关乡愁的作文 手机对我的影响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的老师 高考作文结构模式套用 老鼠的自述作文400字 三年级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关于初一生活的作文 语言描写 作文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作文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800字 如果重回那一天作文 素质教育作文 六级作文句型 小汽车作文300字 保护环境高中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科技是把双刃剑作文 关于抄袭的作文 周杰伦稻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