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泸州沱江上的往事 繁华背后你不知道的船工悲惨经历

2021-01-03 23:05:01
相关推荐

我们常说文明发源于水,大概是天性有一种对水的亲和感,虽然江河湖海脾气各有不同,稍有不慎就会被吞噬葬身鱼腹,但是自古就有人愿意去乘风破浪,顺流逆流都不存在,只要能到达没去过的地方。

据说上古时代的川江人,从落叶浮于水中得到启发,用竹、木作浮具进行漂航。这是最早的航行概念。挖空树干做成独木舟,或是川江最早航行的船。商代川江支流出现了一种陶舟,用作渡水工具。直到近代,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和发达,造船工艺的提高,挑战布满暗礁和旋涡的川江,成为一些冒险者的目标。

泸州航运千年历史,大河(长江)小河(沱江)各自风流,我们的祖辈曾经因为这两江水陆发达,而造就了川南第一州和西南会要的美誉。但是当那时候通过沱江和长江连接五湖四海,商户云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群人,川江上的船工,他们很普通和平凡,但是他们却做着不平凡和不普通的事情。

当年泸州小市杜家街至水淹土地,每天傍晚,有数百上千的衣衫褴褛、皮肤乌黑、头发蓬乱、背着三尺宽的棕垫、裹着破旧被盖,到他人屋檐、庙宇、柴棚等寻觅栖身之处的中青年。

他们不是叫花子,也不是逃荒者,而是泸州船工。泸州原是水码头,无公路时,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由各类船只,通往川内外各地。泸州船只有多少?有本城船、乡镇船、外地过往船等,具体数量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细致的考证了。只听到老一辈人回忆,每天傍晚,停靠在长沱江岸栖憩者,从枇杷沟至澄溪口,沱江北岸从杜家街到水淹土地,长江东岸从金鸡渡到茜草坝,船只栉比,桅杆如林,展现出一道道非常壮观的风景线。

所有船只,无机械动力,全由船工上水拉纤,平水和下水桡船。泸州船工有多少,也是个未知数,一般大型船只20人左右,中型船10余人;小船四五人。除瓦窑滩、流滩坝纤夫(专为过往船拉滩)有公会(袍哥)组织外,其余船工是一盘散沙,无人统计,无人关注,千百年来如此。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3月,川南区总工会主席孙平(川南行署主任李大章夫人),到小市组织船工工会(后为船员运输工会、木船运输合作社、第一航运公司),通过若干喊船工号子的“号子头"(组长)串联,逐一登记,据说当时在泸州揽活的船工有1500余人。从此,才有组织,有党和政府关照了。

泸州船工,名称颇多,叫法不一,诸如“桡贩子”、“船夫子“、“拉爬手”、“水苦芥”等等。你听了名字就晓得了,他们是广大劳苦大众中社会地位最低贱、生活最贫困、劳动最艰辛的群体。泸州有谚语说:“有女莫嫁船子,担心怕当寡母子。”又曰:“埋了未死(指挖煤工,矿洞挖煤,不见天日,如同被埋了还没死),死了未埋(指船工,累瘫了一天,躺在船上一动不动,如死了没埋)”。在船工中流传着“九流下井,十流则下河。”是说人有“九流”之分,挖煤工艰苦,还可算九流中的“老九”,而船工只算“十流”。

泸州船工,来至城中贫民无业者,乡间因天灾人祸穷途潦倒者,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躲壮丁、躲债者,也有富顺、隆昌等毗邻地区来泸谋生者。他们都是一批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先得要求船老板收留,或经人引荐,在船上烧锅、洗船等打杂,一边识水性,适应水上环境,抗冷热天气,学桡船拉纤干过一年半载,只吃饭,无工钱,叫作打“饭平伙”,基本能干此行,要求算工钱时,老板就叫你离船,自谋生路了。

泸州长江、沱江上的木船,根据其大小有船工数十人到数人不等。通常船老板就是船的主人,小老板们常常也要劳动。在他的下面有驾长、桡手、号工及烧火之分。他们各施其责,并享有不同的待遇。

“驾长”在船工中地位最高,大型船上通常有前、后两个驾长,前驾长负责探水路,操纵前梢,调整方向。后驾长把舵和掌握风帆,为全船生产的指挥者和技术指导。又叫做领江,做到大岭江就厉害了,技术好,工资也高。

“二篙”为前驾长之助手,在下行时协助扳梢,上行时协助收掏和么桩子(将绳缠在桩上)等。“提拖”(爬梁架)为后驾的助手,协助收放纤绳、帮舵等。

“三桡”除下水推桡,协助前驾长扳梢外,还在上水时拉纤,负责解开岩石、树木对纤滕的挂扯,与船上传话对答。“头纤”在船上行时拉头纤,选择纤路,指挥纤滕的长短,高低及收放,决定行走速度。船靠岸时负责系头缆,立桅,倒桅,提蓬升,降帆等。其拉纤姿势采用不同于他人的“三掉身”即侧着身子拉,一方面要朝前看,引着大家前行。同时还需注意船的行进状况和关照,监督后面的纤夫们。

“桡工”即普通船工,下水推桡,上水时上岸拉纤。此外还有洗船、立桅、倒桅、装舵、出舵等一系列体力活。“号工”在船上重要而特殊,其地位仅次于“驾长”职责为领喊号子,协同船工劳作’鼓舞劳动情绪,调节快慢速度,间或也推桡拉纤。“杂工”负责煮饭,买菜,保管物资,看舱刮潮,协助拨纤,撑桅落桅等。

虽然分得清楚,但是很多当时的泸州船工,无固定船只,无固定老板,无固定工资。船老板装运一次货物,需要多少船工,通过“号子头”临时邀约,工钱按行船远近、来回或“单漂"(只行一面)随行就市议定。如民国后期,物价飞腾,法币贬值,人们不用票子,以大米交易计,如行船到重庆一个来回,工价5斗2升大米,即260市斤,需10天左右,日工资26斤大米。船上工资,差别很大,以技术为先,有1比6之别,如下苦力的船工一个大洋,号子头三个,船头撑船的前领江四个,船尾后领江(舵手)则六个大洋。

当年泸州船工,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家,行船时吃住在船上,船就是家,船到码头,船工得把行李搬走,船上就不能吃住了,由船工自找食宿。故那纤夫号子喊道:“哟嗬哟嗬!脚蹬鹅宝手爬沙哟嗬!哪管汗水滴河沙哟嗬!受尽千般和万苦哟呵!船到码头就搬家哟吆嗬吆哟嗬!”船工的家当,十分简单,一床三尺二的棕垫,裹着一床褴被盖和少量衣物,把“家背在背上,人在哪里,家在哪里,家随人走,找亲朋家打地铺,或到庙宇、街巷、檐下过夜,有时亲朋有事不同意,或街坊不许住,一晚得搬几次家。

旧时,布疋昂贵,船工没得一件好衣服,热天打赤膊,不穿裤。用一块围帕遮羞,冷天是巴上重巴的破褴衣服,叫作”褴蜡砣”,如船工们有时自嘲为“叫花子入洞房——穷欢乐”。纤夫号子喊道:“吆嗬吆哟嗬!妺呀妹!要吃啥子各自说,哥哥无钱就卖褴蜡砣!”

船工生活,行船前,货物装载后,老板敬菩萨,求神保佑平安,打牙祭一次,人平半斤肉,关于这个祭天的习俗现在看不到,当年各有小差别,一般是,船只上的船工们都会买一只鸡来祭天,把一个全鸡蒸熟后放在船头,点上香、烛,再配点其它刀头之类的贡果,烧些钱纸,点放火炮,然后由船老大,在航运时掌舵的,(也称舵主,书名叫船长或大副)跪下船头,然后分别是船老二,在航运时站在船头拿衬杆的,(又名:纤头,书名二副或水手长)和船工(又名纤夫或水手,负责划船和拉船的人),跪在后面,祈求龙王和风神保佑他们,出入平安,涨退水时节分明(农历七涨八退九归槽,这就是正常涨退水的规律),风能随船行进的方向吹,祭拜完后。由船老大吃鸡老壳,船老二吃鸡脖子,船工吃鸡腿和鸡翅,其它的就倒在河里敬献水鬼。

船老大吃鸡老壳的意思是掌管整个船只的航向。船老二吃鸡脖子的意思是,衬杆在停船时要丢得长、丢得稳,这样才能缓减船速使船只能正常停靠。船工们吃鸡腿和鸡翅的意思是在划船的时候能向飞一样,在拉船的时候能更有力。有老一辈回忆,记得那时看见那些拉船的穿着草鞋,一张很宽的布挂在肩膀上,布的下端捆着绳子,然后绳子打在纤绳上,把船拉走,一边接一边声嘶力竭的叫喊(那就是唱的船工号子),在晚上行夜航时,带头拉船的那个还提着一盏马灯。不管什么时候拉船他们都几乎只穿一条内裤,有时是全裸。所谓日观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就是形容这个。

这顿吃完之后是小菜饭,一般船到回水沱时,运行慢,是开饭时间,只有几分钟,船工们就养成了快速吃饭的习惯。船到码头,伙食自理,领到工钱,可到小店吃“毛儿头”(带荤),有时活接不上,用砂锅,捡柴煨稀饭,一天吃一餐两餐吊命,有时船老板无回船货,只放“单漂”。如船到重庆就下船,得背上棕垫提着砂锅,经青木关、永川,步行三天三夜回州。曾有船工走累了,心烦了,看见永川塔,只说是泸州弯桥板的新白塔,高兴极了,把砂锅甩了,殊知一问是永川,离泸州还有180华里,因有民谣说:“到了永川塔,就把锅儿砸,上前一问路,还有一百八”

船工生病死亡,或溺水死亡,船老板概不负责医治安埋,是干工作前时“讲死才上船”的,不知在多少年前,就成了河下一条规矩,人死后,便拖上岸甩了,叫做“沟死沟埋,路死路埋”,把尸体交地方保甲处理,因各乡镇均有民众捐钱制成的“尸板”,又叫“施板”,是用来施含特贫户死亡及“荒尸”的,船工死后就成了“荒尸”。

当时的船工们的心酸气愤,敢怒而不敢言,有时只有在喊号子中发泄,如喊:

而今世道人眼浅,只重衣冠只重钱

有钱就是男子汉,无钱汉子也作难。

锦上添花世上情,少见雪里送炭人;

寻尽天涯无活路,无奈下河把船撑。

这些怨气,牢骚,只能在拉上水船时,因牵藤很长,离船很远。老板在船上听不清楚,才敢这样喊。

往事如烟,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人曾经苦难的往昔。沱江水日夜不息,长江水更是滚滚东去,真是应了那句歌词: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山川载不动许多悲哀。今天写出来,当作一种缅怀和凭吊吧,好在你们的后辈再也不会经历这样的磨难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中学生新作文 给家长的一封信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梦想 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什么二三事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剪窗花作文 爱国作文600字 人生价值作文 父亲的爱作文 英语短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200字大全 蜕变作文 我爱家乡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端午作文 人物作文素材 国宝大熊猫作文300字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描写动物的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