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诸葛亮如果不北伐 蜀国结局会怎样 能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吗?

2021-01-04 01:05:01
相关推荐

对于诸葛亮数次北伐,从古至今向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赞成者认为诸葛亮忠肝义胆,为了完成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分感人。

反对者则认为诸葛亮定下的北伐基调穷兵黩武,他活着的时候六出祁山,继任者姜维手里又搞了个九伐中原,无休止的对外战争影响了蜀汉的经济发展,拖垮了蜀汉,是错误之举。

具体什么情况呢?咱们来详细说一说。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不顾众将的反对出击东吴,结果赔进去了多年积攒起来的老本。他和关羽还真是兄弟俩,一个在襄樊之战葬送三万多荆州军,一个在夷陵之战葬送四、五万生力军,一人扯了一把蜀汉的后腿。

这两场战役给蜀汉造成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战死众多将领,蜀汉元气大伤。

更主要的是,蜀汉是一个建立在刘备个人名望上的政权,益州豪强降刘几乎都是因为他的好名声。他一死,各地叛乱频发,诸葛亮足足花了5年的时间才重建军队、弥平叛乱,将国力恢复到能够对外用兵的水准。

然后诸葛亮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北伐。打仗是对一个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如果取胜,还能用战利品进行弥补,如果失败,那真是世上最赔本的买卖。遗憾的是,数次北伐就没有一次达成预定目标,等于是在一直往外赔。

何况蜀国所占的地盘本就是三国中最小的,人口也最少,生产力比不上曹魏和东吴,供应大军有压力。因而客观来说,北伐的确拖累了蜀汉的国计民生,以至于出现了“民皆菜色”的困顿场景。

那么问题来了,普通人都能想到的事情,智商超群的诸葛亮会想不到吗?

只有咱们想不到,没有诸葛亮想不到。如果他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怎能在刘备死后辅佐幼主刘禅,稳定蜀汉的大局?诸葛亮坚持北伐,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首先,不出祁山,蜀汉只能偏安一隅,统一不了中原。

多年前的“隆中对”,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了一个争天下的战略构想,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刘备之后的路线,其实都在这个框架之内。

说白了,就是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打牢基础再进军中原。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从没想过在蜀地停止脚步,对于他们来说,蜀地只是一个暂时的据点,具有过渡性质。

荆州虽然丢了,刘备虽然死了,战略是不能变的,诸葛亮北伐顺理成章。他很清楚,若是一直缩在西南,不通过对外战争壮大自身,蜀汉必然是被别国统一的命运。

其次,北伐不在建功,而在自保。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抱的希望最大,他用了5年多时间才准备好这一战,结果戏剧性地败在了“马谡失街亭”上。

但诸葛亮退军可不只是因为失街亭,还因为各路战线都不利,再战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他从此战中看出了蜀汉潜藏的危机。

前面提过,刘备、关羽哥俩一人一战,葬送蜀汉众多将领。没有战争的时候,这一点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战争一来,弊端立刻浮现。

老一代逝去,中生代战死,而新生代还没有成长起来,蜀汉武将体系出现断层。对于这种尴尬的情况,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到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在姜维时期适用,在诸葛亮时期同样也差不到哪里去。

诸葛亮急于改变这种状况,指望通过战争培养出一大批可用的人才。内战显然不可取,那就只能外战。

再加上第一次北伐初期,蜀军声势浩大,整个关中都被震动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本是曹魏所占,竟望风而降,更助长了蜀汉的威势。谁都没想到,蜀汉居然无功而返了。

为了不被曹魏和东吴当成纸老虎,诸葛亮也得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如果把蜀汉比做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底气已经不足了,越是如此,越要虚张声势,摆出一副我不好惹的模样,才不会被人欺负到头上。

细究诸葛亮后来的数次北伐,会发现每一次他似乎都想好了退路,带着大军出去溜一圈,差不多了就回来。物资耗费得挺多,实际上没有什么硬战,兵力损耗并不大。

这就说明,北伐只是为了延续蜀汉的寿命。正如某些武侠小说所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停下来,可就满身是破绽了。

假如诸葛亮不北伐,不向各方军阀亮出蜀汉的兵锋,短时间内经济固然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时间一长,不是东吴就是曹魏,必有一个要来攻蜀汉。蜀汉失了先机,亡得会更快。

只有不断的主动进攻,才能让外敌搞不清虚实,有所忌惮。

最后,诸葛亮不断的北伐,也有凝聚蜀汉内部向心力的考虑。

蜀汉这个政权,内部的权力分配结构有些像鸡尾酒那样的分层,分为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以及四川本土的益州集团。荆州集团居于象牙塔的塔尖,东州集团居中,本乡本土的益州集团反而居于底层。

这样的权力分配模式,显然是不稳定的。但刘备和诸葛亮很聪明,一方面团结东州集团的李严、黄权、法正等核心人物,另一方面由刘备迎娶吴懿的妹妹,算是跟东州集团联姻成了铁板一块。

如此一来,二对一,刘备就在益州站稳了脚跟。

然而,荆州、东州联盟与益州集团的根本矛盾并未被消除,东州与荆州两个集团之间也不是一点矛盾也没有,这不后来就出现了诸葛亮废李严的事件。

面对这样的处境,诸葛亮能做的,就是给三个集团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将所有人都拉到一条轨道上。那么谁是敌人呢?曹魏嘛,早在刘备手里就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因而诸葛里的北伐,最重要的还是稳定内部的作用,至于攻灭曹魏,估计连他自己都没绝对的把握。

回想当初的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是荆州、益州两路夹击,而且前提是“待天下有变”。看当时的三国局势,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诸葛亮还能有信心去执行隆中对战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崇拜的人作文300字 兔子的作文200字 校园四季景色作文 我当一天家作文300字 关于自我的作文题目 美在校园作文600字 关爱小动物作文 落叶作文开头 2012高考作文题目 写水果的作文100字 开在心中的花作文600字初一 古代历史作文 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爱的阳光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历史人物 关于孝顺父母的作文 影评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600字 我真伤心作文400字 美好的事情作文450字 我的老师作文600 假如我穿越到古代作文 尊重别人的英语作文 小花猫作文100字 分数作文600 作文积累好词好句好段 下水作文 作文忘不了你的帮助 写场面的作文 端午节节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