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诗词中的端午风物:彩线轻缠红玉臂 竹叶金盘粽子香

2021-01-04 05:55:01
相关推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如果节日有颜色,端午节一定是青色的。或是一支江南的竹篙,轻柔点破春江水;或是一枚南国的粽叶,细雨氤氲水湄旁。端午节,似一叶小舟,载着屈原的《离骚》,溯流而上,是青青子衿,亦是青史沉沉,穿越千年,与你相见。

源流: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即开初之意,故古代称正月为“端月”,称年初一为“端日”。元代《岁时广记》载曰:“五月初一曰端一,初二曰端二,数以至五曰端五。”“端”亦有“正”之意,《广雅·释诂》曰:“端,正也。”《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所以,端为始。“午”即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在正中,阴阳交错立正,是为“端午”。

同时,端午节亦源自天象崇拜,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闻一多《端午考》中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来起源于民间原始崇拜的端午节,不断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其中“纪念屈原说”流传甚广。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一生怀才不遇,遭馋去职,流放沅、湘,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诗篇。最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有对联曰“汨罗沉恨,千年难涤屈子愤;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即表达了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屈原一生,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一生忧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终生探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贞志节。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志趣已深入人心,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元代张渥绘《九歌图卷 东君》

唐宋时期,端午节多龙舟竞渡活动。刘禹锡《竞渡曲》便记载了沅江的一次赛龙舟活动:诗以“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起笔,写竞渡场面之开阔盛大;“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写击鼓声音如雷,竞渡声势浩荡;“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更可见唐时龙舟竞渡之盛况。唐代诗人卢肇亦有一首《竞渡诗》,其中“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两联,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时鼙鼓响动,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盛大场景。

龙舟竞渡亦引发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如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全诗凄婉悲切,情意深沉。明代诗人边贡《午日观竞渡》中,先写“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之竞渡盛景,再写“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之个人感慨,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五月》

风物:水风吹殿送微凉 竹叶金盘粽子香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拿出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为防被蛟龙所食,于是用楝树叶包饭,以彩丝缠缚,后来即发展成棕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后烤熟,称“筒粽”。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唐代,粽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叶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用芦苇叶等,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词中亦粽叶飘香,诗人们多写到“角黍”,如宋代赵长卿《一斛珠》词云“菖蒲角黍家家节”,曹勋《端午帖子九首》诗曰“角黍菖丝随丝物”,白玉蟾《端午述怀》诗曰“冷浸水团包角黍”,可见宋代端午食粽之风俗。或称“角粽”,如唐代姚合《夏夜宿江驿》诗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欧阳修《渔家傲》词云“五色新丝缠角粽”,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诗云“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或直称“粽子”,如宋代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即曰:“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宋时以果品入粽,诗人们多提到“杨梅粽”,如司马光诗云“懒开粽叶觅杨梅”,苏轼诗云“时於粽里得杨梅”。

▌康士丹 《京都叫卖图·卖粽子的》

南北朝时期,斗草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由采草药衍生而来,一种是“文斗”,一种是“武斗”。“文斗”,即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和文学之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即载有香菱与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人斗草。时值宝玉生日前后,宝玉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即时近端午。原文曰:“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答到最后者为胜。“武斗”,即儿童以叶柄相勾,相拽相绞,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

▌清代《婴戏图册》之《斗草图》

此外,端午节还有插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洗草药水、挂钟馗像、放纸鸢、制凉茶、赏“五端”(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子)、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等习俗。

诗情: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最著名的是苏轼的两首词。其一曰《六幺令·天中节》,其二曰《浣溪沙·端午》。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六幺令”,词牌名。“天中节”,即端午节之别称。这首词上阙写端午节时民间的习俗活动:人们用绫罗布帛等材料制成小虎形,缝缀于儿童臂上,以避恶消灾;人们将青翠的艾叶、菖蒲挂于门前,以避邪驱瘴。端午佳节,人们或放飞纸鸢,或粽叶飘香,或以樽盛酒,或以俎盛肉,或龙舟争渡,或助威呐喊,共同凭吊屈原。由此可见北宋端午佳节之盛况。下阙词人怀古抒情,“感叹怀王昏聩”,借屈原的难遇明主,暗讽时政,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落寞悲戚。

▌清徐扬绘《端阳故事图册·悬艾叶》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女子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是一首优美的风俗诗词。上阙写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和对浴兰活动的期待。端午时值初夏,天气渐热,故轻汗沾衣。“芳兰”即“芳香的兰花”,宋时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参与者众多,故“流香涨腻满晴川”,即指女子梳洗时用的香脂水粉随水流入河中,由此可见浴兰活动之盛况。下阙写端午节时北宋女子的节日装扮和祈愿。她们按照民间风俗,以彩线缠玉臂,“彩线”即代表吉祥的五色丝线;以小符挂云鬟,即指女子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最后,女子们互致节日的问候,祈求与所爱之人岁岁年年长相见,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全词清新明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苏轼词展现了北宋端午风俗,南宋诗人陆游亦有一首《乙卯重五诗》,诗云: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作于1195年,即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诗中具体展现了南宋时的端午风貌:端午时节,山村榴花开放,风景明丽。诗人吃了有两个尖尖角的粽子,高高的帽子上插着艾枝。同时依照旧俗,忙着储药、配药方,希望能平安无病。日暮时分,诸事既毕,家人早把酒菜备好,诗人身心愉悦,于是喝起酒来。诗中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端午风俗,民风自然淳朴,节日氛围浓厚,字里行间充满闲适与惬意。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这首闲适细腻的生活诗确实让我们倍感慰藉。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来源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 郭林丽

编辑:白杏珏

流程编辑 刘伟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与书作文300字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500字作文 过年的作文初中600字 初三随笔作文600字 关于书的作文700字 回味童年作文800字 别人帮助我的作文600字 一年级下册作文看图写话 写景物作文 描写植物的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20字 桑树作文 我的初中作文600字 最美的春天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作文 水蜜桃节海报英语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中的好句 想象作文800 英语作文开头词 南京风景作文 二年级作文新年愿望 外貌描写作文 自我介绍七年级作文 同学过生日作文 考研英语满分作文 小猫过生日作文 38妇女节作文 关于精彩的作文 烤鸡翅的作文 慈爱的奶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