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登陆上海:它是巴洛克音乐的瑰宝

2021-01-04 19:10:01
相关推荐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如同一座由音乐构筑的博物馆,它将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法、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等留存至今。

5月8日,受汉唐文化之邀,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登陆上海大剧院,带来了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犹如一堂流动的盛宴,6首协奏曲使得巴赫创作最黄金的年代跃然眼前。

演出现场

《勃兰登堡协奏曲》罕见全集上演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珍珠”,而后特指17世纪风行欧洲、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风格。

《勃兰登堡协奏曲》由6首协奏曲组成,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作曲家巴赫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如同一座由音乐构筑的博物馆,这套作品将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法、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等留存至今,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1717年至1723年间,巴赫在柯腾宫廷任职,这也是巴赫音乐创作生涯中最为高产且不受干扰的黄金时期。

他完成了众多至今依旧频繁上演的作品,如《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集。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1721年左右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作品。

这6首作品并非原本就成套,而是由巴赫精选过去创作修改后集合而成,因而乐器组合也各不相同。由于演奏所需乐器超过了侯爵府邸的乐队编制,无法演奏,于是这些作品一直被束之高阁,从没有排练演奏过。侯爵去世后,为了公平地分割遗产,他的所有物品都被估价,这份乐谱被划入不重要的作曲家一类,也被被低价变卖,只值24格罗申。

几经私人藏家转手,1849年,德国音乐理论学家齐格弗里德·威廉·德恩在勃兰登堡档案室发现了这份手稿,并于次年将其首次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手稿在火车运送途中遭遇轰炸,险遭遗失。负责运送这份手稿的图书管理员逃离列车,躲到森林中,并将乐谱藏在外套下,手稿才得以完好无损地留存下来。

无论从乐器配置、乐章结构还是旋律节奏,《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显得与众不同,它几乎初步具备了早期古典交响曲的因素和特征,更接近室内交响曲的风格。

据考证,这些作品大概在3到4年间完成,没有连贯性,因而造成了6首作品风格各有差异。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巴赫几乎动用了当时可能形成的最大乐队编制,规模最小的第六首也有7件乐器。

在乐器的组合上,这些作品同样独具匠心。巴赫通常将不同的独奏乐器组合起来,比如第2首,以长笛、双簧管、小提琴、高音小号组成四重协奏曲,完全打破了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巴赫还将当时已被认为过时的大协奏曲体裁重新创新运用在第1、2、4、5首中,并将其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羽管键琴演奏家莫特森

像爵士一样即兴演奏巴洛克音乐

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创立于1991年,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演奏早期音乐的重要乐团。1999年,羽管键琴演奏家拉斯·乌尔里克·莫特森以艺术总监的身份,成为乐团的领航人。

虽然没有指挥,然而上海的这场音乐会全由莫特森调度。6首曲子变换了6次队形,乐手们或坐或站,莫特森稳居C位,时而奏琴时而挥手与乐手们互动,始终是演出状态最活泼的那一个。

莫特森介绍,哥本哈根协奏团的特色之一,是使用与巴赫时代在构造、外观、功能上完全一样的乐器。比如,长笛是木质的而不是金属的;使用羽管键琴,而非钢琴;弦乐器的琴弦不是钢制的,而是羊肠线;已经被淘汰的高音小提琴也出现在演出队伍里。它们在制作方法上和巴赫时代的乐器完全一样,声音却与现代乐器大有不同。

这是否意味着,乐团呈现的音乐与巴洛克时期人们听到的音乐非常接近?

“我们使用这些乐器,当然是希望我们呈现的音乐与巴赫时代尽可能接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音乐听起来更有现代性。”什么是现代性?莫特森解释,他们的演出里有很大的即兴成分,对音乐的处理方式和爵士乐团有点像,节奏和旋律是固定的,但乐手们在演奏时有一定的即兴空间。

“我们不希望音乐听起来一成不变,而是在每场演出中都从零开始,创造一种新鲜的呈现——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我们一直在尝试。”莫特森强调,他们不希望巴洛克音乐像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尽量使它们有时代特色、新鲜、出人意表,他们也会努力与现场观众互动,从而带来不同于在家里听唱片的体验。

相较古典、浪漫作品高频的上演率,巴洛克音乐上演的频率更低,与现代观众离得也更远,推广起来会否更困难?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莫特森观察,无论是主流演出机构的节目编排,还是唱片出版、媒体曝光,都集中在巴洛克之后的时代(古典和浪漫),巴洛克时期的节目确实较为冷门,“但我个人认为,巴洛克音乐更简洁,对非专业观众而言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演奏时长也更短,更容易集中精力。”

另外,他再次强调巴洛克音乐拥有难能可贵的即兴元素。在演奏那些热门的主流作品时(古典和浪漫),乐手们非常清楚作曲家的意图,演奏和呈现的方式也相对固定,但巴洛克音乐不会如此清楚,作曲家在单个乐器中很可能只写一条很简单的旋律,更多的装饰音是需要乐手后来加入的。

比如莫特森演奏的羽管键琴,巴赫往往只写羽管键琴左手部分的旋律,右手是需要乐手即兴发挥的——也因此,乐手们在演奏和诠释音乐上就有了更多可能性,而非一成不变,每场演出也不会完全一样。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一旦他们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会更关注当时当刻乐手们在做什么,而不是觉得“这是莫扎特的歌剧,我当然知道它应该怎么演出”。

“巴洛克音乐强调旋律和节奏,非常好听,且相对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我们会尽可能将它带给更普遍的大众。”

为了向儿童推广巴洛克音乐,乐团甚至与哥本哈根的国家美术馆展开了合作。莫特森解释,美术馆有丰富的18世纪绘画馆藏,儿童在看画后会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故事,并在与乐团合作的小型音乐会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普及“一箭双雕”,儿童既能有效欣赏画作,也能真正理解音乐。

2016年,哥本哈根协奏团第一次到访中国,在北京、香港各演出了一场,中国观众对非本土艺术展示出的热情和兴趣,莫特森至今记忆犹新。

于是有人向他发问,中国观众是否能真正理解巴洛克音乐?莫特森直言,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对音乐的理解没有对与错之分,所谓的“真正理解”是不存在的。

“对音乐来说,正是观众的感受赋予其意义。打个比方,我没去过西安,但我一直很想看兵马俑,看到兵马俑的照片时,显然我不了解它们的意义,但我的确被它们震撼,这是我前所未见的。这种反应的对与错无关紧要,欣赏音乐也是一样。我们到各地演出,不管观众看完带回家怎样的感受,都是对的,我们不会说不,也不会说这个听法不对——艺术不是这样起作用的。如果观众没法产生个人化的感受,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没有意义了。”莫特森说。

由着这个问题,乐团经理利克特补充了一点在北京演出时的回忆。

“三年前我们在北京的演出非常受欢迎,观众里有很多儿童,他们可能并不完全在欣赏音乐,但都非常安静。演出中场和结束后,许多小朋友涌到台前,看起来非常好奇和感兴趣。这个画面太美了。这是很动人的一段经历,即便在欧洲,我们也没看过这样的场面。”利克特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青春作文记叙文 插花作文 欢庆元旦作文400字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500 走进教室作文 秋天的作文提纲 丰富多彩的暑假作文 观察物体的作文 科普类的作文 山西风景作文 中秋节的夜晚作文 遗憾的作文600字 小学生剪纸作文 我喜欢的地方作文 我的家乡宝鸡作文 望子成龙作文 帮助他人的作文600字 老师真好的作文 我懂得了珍惜什么作文 秋游作文结尾怎么写 介绍一种水果作文400字 疫情后作文 小学作文写作 诚信很重要作文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作文 高中励志作文800字 关于古镇的作文 找回什么作文 介绍信英语作文 什么最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