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东坡 范仲淹 曾国藩 谁更能控制情绪?

2021-01-05 01:25:01
相关推荐

苏东坡的“真我”,是天性使然,引人神往却难以复制;曾国藩的“超我”,是后天努力,给人启迪也指明路径;但范仲淹的“大我”,却是最值得敬佩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值得追求的人间正道,“虽千万人吾往矣”。浩然正气,至今凛凛!

关山远

前阵子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让大伙儿都惊叹“冲动是魔鬼”。是的,人想控制情绪,挺难的,近年还有个时髦词叫“情绪管理”,俨然成了一门显学。网上不时有些鸡汤文章,比如《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为吸引眼球,还把这句话的版权送给了庄子。更有直接拉名人代言的,比如《曾国藩:控制不了情绪的人,做不成大事》。庄子、曾国藩地下看到这标题,估计会一拍脑袋:“哎哟,我真没讲过这话……”

纵观这些鸡汤文章,关于如何控制情绪的诀窍,除了老生常谈的“难得糊涂”外,不外乎几个字:一个是“忍”,忍一时风平浪静,此时的屈,是为了接下来弹簧一般的伸;一个是“装”,今日装孙子,以后是大爷;一个是“滑”,滑到连小人都抓不住你的把柄……此类鸡汤,是无法真正教人如何控制情绪的。

其实,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系列控制情绪的办法,有理论,有实践,当然,最后也能达到不同的境界。苏东坡、范仲淹、曾国藩三人,道德学问,都堪称中国古代文人的极致,当然也是情商极高之人。从控制情绪一块来说,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可用“真我、大我、超我”来分别形容他们三人。

那么,苏东坡、范仲淹、曾国藩,谁更能控制情绪?

如果有这么一个问题:“东坡居士,请问你是怎么控制情绪的?”苏东坡可能这么回答:情绪?什么叫情绪?

他是个快活的人,貌似没有情绪,啥时候都能找到乐子,尤其擅长苦中作乐。他生命中最凶险的一次,是因为小人诬告,陷入“乌台诗案”,差点丢命。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哭成一片,苏东坡告别前居然还有心情给家人讲故事,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无论喜事还是坏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贵为帝师还是沦落天涯,苏东坡都是乐呵呵的,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一句话来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乐天派如苏东坡,跟刻意为之的“难得糊涂”不同,这是一种有着赤子般热忱的人,在最阴暗下都能发现光明,在最粗鄙中也能看到精美。往往有极好的性格,不会冲冠一怒,也不会恼羞成怒,更不会动辄发怒,他们往往在怒火刚刚燃起的时候,就突然发现了一个乐子,转眼就快活起来。

苏东坡62岁的时候,给贬到了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年过花甲,遭此厄运,一般人早就颓废自弃了,苏东坡是什么模样?他采草药,学酿酒和制墨,还办起了学堂……忙忙碌碌,开开心心。某个大热天,他头顶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这般随遇而安的模样,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都很纳闷,她问苏东坡:“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老太太问得很犀利,或者她是心存怜悯,或者就是超级毒舌。一般人听了,心有戚戚焉,甚至直戳灵魂深处,什么豁达都没法再继续往下装了。但苏东坡一听,哟,这老太太有意思有深度堪称民间哲学家嘛,立刻点赞,然后给她取了个外号:“春梦婆”。她也因为这个外号被史书记载下来。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人物,而像他这般既有天纵才华又时时拥有源自内心的快乐者,上下五千年,少之又少。这样的人,确实不知“情绪”为何物,因为他心中没有敌人,不会记仇,更不会去恨什么人。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身上,儒与道交织在一起,这边是孔孟之道,积极入世,关心天下,那边是老庄之逸,向往自由,追求快乐。儒与道相互交织而又互相平衡,让苏东坡既不是一个在仕途上双目炯炯、孜孜以求的儒生,又不是一个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隐士。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儒与道,往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精神追求的A面与B面,儒道一体,也是解析他们精神世界的密码。但像苏东坡这样儒道相融得如此默契的,很少,或许可以这么说:任红尘滚滚,世道险恶,苏东坡的一颗初心,始终未被污染。他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是个始终按“真我”率性真实活着的人。

但对苏东坡而言,“真我”是柄双刃剑。他因自我而有情有趣有魅力,朋友们都很喜欢他,只是,无论哪个时代,一个人身边,朋友都是少数。

苏东坡以诙谐著称,开玩笑不分场合,大臣刘贡父患病,眉毛掉光,鼻梁塌陷。某天大伙饮酒作乐掉书袋,苏东坡改用汉高祖刘邦诗句:“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满座爆笑,而刘贡父却羞得满脸通红,“恨怅不已”。

梁子就这么结下了。苏东坡心大,也从无害人之心,却误以为别人也心大,捅了娄子还不自知。

苏东坡与著名理学家程颐的交恶,让人分外惋惜。这两人皆是君子,但性格大不相同:苏东坡活泼开朗,不拘小节,而程颐认死理,“一根筋”,不懂变通。司马光(就是以砸缸著称的那位)去世后,程颐负责主办丧事。那天正逢太庙大典。大典完后,苏东坡带领朝中大臣去吊祭司马光,程颐加以阻止,理由是《论语》里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那天早上大家刚在太庙唱过歌,听过奏乐,怎么同一天再去吊丧哭泣呢?

真是迂腐!苏东坡很生气地反驳说:《论语》里也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不顾程颐反对,去司马光家吊祭。按当时风俗,孝子应出来接受吊祭,却不见司马光儿子出来。一问才知道是程颐禁止他们出来,原因是古礼上没有这个规定,而且孝子如果真孝,就应当悲伤得无法见人。苏东坡当众嘲笑程颐说:“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众人大笑,程颐脸红,恨意升腾。

诸如此类的事情多了,苏东坡与程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两个好人,水火不容。他俩的弟子、朋友也都分为洛蜀两派,互相攻击、排挤,苏东坡后半生一再被贬,“洛蜀党争”有很大原因。

苏东坡太“真我”,自己不带啥情绪,也较少考虑别人情绪,逞口舌之快,惹不测之祸。他的悲喜剧,多源于此。《宋史·苏轼传》这么惋惜传主:“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假如苏东坡多点心眼,学会隐藏,即使当不了宰相,也不会身负一身才华却屡屡惹祸上身,但最终还是感慨道:“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是的,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还是苏东坡么?

在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通过苦修来超越自我、追求“圣人”境界的超级自律牛人。

但他也曾经是一个顽皮青年,跟苏东坡一样,喜欢卖弄卖弄文采,搞搞恶作剧作弄同僚。苏东坡当年陷入“乌台诗案”,就是在官样文章中还要写出个人情感,结果被人抓住把柄,把他往死里整了一次。曾国藩在京为官时,喜好给人写挽联,闲极无聊,连健在的朋友都写了一圈,结果被人看到,自然极为尴尬,还得罪颇多。

他也曾经是一个愤怒中年,太平天国起事后,他在长沙奉旨办团练,看不惯当时绿营腐化堕落,自己还没啥名分,却计划以霹雳手段来重构政治生态,廓清官场和军界。他乱世重典,法令如山,还没跟太平军交手呢,就先杀掉了一堆,获赠外号“曾剃头”。

“曾剃头”得罪了整个长沙城。终于,绿营那帮痞子兵寻衅滋事,白晃晃钢刀直往曾大人身上比划,吓得曾大人抱头鼠窜。堂堂正二品大员,居然被一群兵痞执械围攻,如此以下犯上、不守规矩,他自然是暴跳如雷、火冒三丈,但长沙城都在等着看他笑话呢,等着他情绪失控呢。曾国藩毕竟还是有头脑,把情绪平息下来后,下了决心:不跟这帮人渣纠缠,惹不起,咱躲得起,于是离开长沙去了衡阳,专门操练湘军,衡阳成了曾国藩辉煌事业的起点。

这是曾国藩对自己情绪的一次胜利,他完全可以选择继续与长沙官场硬怼,继续向皇帝上奏折控诉这帮坏蛋,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一定能把对方扳倒,反而给自己四面树敌。人,不能被自己情绪控制。

但曾国藩真正驾驭自己的情绪,是在从江西返回家乡之后。率湘军出湖南入江西作战,是他人生中极其郁闷的一段时间:一方面是“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军事毫无进展,银钱陷于困境”,另一方面,江西官场百般不配合,京城政敌百般掣肘,曾国藩孤立无援,心力交瘁,偏偏此时,又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曾国藩不待朝廷批准,就负气回到湘乡老家。

他此时仍心存幻想:湘军离不开我,朝廷会支持我。但是,跟皇帝闹情绪,傻不傻?恰逢此时太平天国内乱,湘军打了几次胜仗,咸丰皇帝开了他兵部侍郎的缺,命他在籍守制。曾国藩情绪彻底失控了,他感觉自己已被抛弃,过往功绩悉数归零,他因此狂躁不安,彻夜失眠,染上重病。著名作家唐浩明在长篇小说《曾国藩》中写道:

“他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出山五年间的往事。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

小说中,关键时刻,一个叫“丑道人”的高人出现,推荐曾国藩再读《道德经》。在真实历史上,是一位名叫曹镜初的名医,给曾国藩开方子:“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曾国藩小时候就读过《道德经》,但此时再细读,心境完全不一样了,他悟出了“以柔克刚”的真谛,意识到此前的自己锋芒毕露、过于刚烈之缺点,也因此由儒入道,学会了宁静谦退,“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曾国藩再度出山时,“心病”已经医好,走出了人生的黑暗阶段,像变了一个人。他学会跟小人妥协了,以前是势不两立,如今学会柔道行事,譬如“保荐”,以往曾国藩嫉恶如仇、事事较真,打胜仗只保荐真正有功之人,少之又少;但这次复出,每逢胜仗,保荐范围大大扩增,自己此前不屑一顾之小人,也在向朝廷保荐请功范围,平时对麾下也是“武人给钱,文人给名”,一时在身边聚拢了大量人才,而小人们的攻击,也少了许多。

他明白了现实就是如此:小人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过的,与其硬碰硬,不如打太极,控制情绪,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毕竟,我在世间的使命,不是干掉小人,而是干成大事!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一块,超级自律,堪称“超我”,即使戎马倥偬,他也每日静坐,反思己过,读他的日记与家书,对自我的检讨与超越,令人动容。后人还总结出了所谓“曾国藩修身十二法”:“持神敬肃、静坐养性、起床要早、读书要专一、攻读史书、说话谨慎、培养自己的真气、保持身体健康、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月都能复习知识、习练书法、夜晚不出家门。”

即使是天生坏情绪,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能够控制好的。

再说说范仲淹。在历史上,范仲淹堪称“完人”,不懈修为,内圣外王,一生政绩突出,文学成就卓著,有抵抗西夏的功勋,更为后世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对中国历代读书人的精神追求有莫大的影响。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青年毛泽东也评价说:中国历史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一种是“办事兼传教”之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办事兼传教”的境界,一是曾国藩,一是范仲淹。

范仲淹与曾国藩都是各种时代的“第一人”,两人逝世后都获得“文正”的谥号。在封建时代,自宋到元再到明清,“文正”这个谥号,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也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却只获得“文成”的谥号,而风流绝代的苏东坡,谥号是“文忠”。

范、曾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譬如在艰难困苦中的坚持,又譬如对个人道德的追求,但也有不同:曾国藩因年轻时酒后失言得罪好友而重视“戒言”,范仲淹却很“多嘴”:

宋仁宗12岁登基,刘太后垂帘听政,可以理解,毕竟皇帝年纪小,但8年过去,皇帝已经20岁了,刘太后依然在垂帘听政。朝中大臣都知道,这事不正常,但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惹刘太后。范仲淹站出来,说:这于理不合。于是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享受着权力快感的刘太后没搭理范仲淹,还找机会把他撵出了京城。

刘太后去世了,宋仁宗成了真正的皇帝,召回了范仲淹。大伙儿此时纷纷揣测上意,开始说刘太后执政期间诸多过错,按常理,这是范仲淹打击报复、落井下石最好时机。他果然又说话了,说的却是太后虽然热爱权力、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了,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宋仁宗跟郭皇后闹别扭,遭到家暴。这本是皇帝家事,但当时宰相吕夷简因为此前跟皇后有矛盾,这次借机报复,串通太监,建议皇帝废掉郭皇后。皇帝其实也想换皇后了,但“不知趣”的范仲淹又跳出来了,认为废后不合适,并想面见皇帝争取。皇帝不见,派吕夷简出来接待,范仲淹与他理论,把吕宰相说得面红耳赤、无言相对。皇帝怒了,又把范仲淹赶出京城。

折腾几年,范仲淹又回到汴京,没有消停,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人唯亲,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又给打发到外地任职了……

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当时人们开范仲淹玩笑说:第一次为“极光”,第二次为“愈光”,第三次为“尤光”。

朋友们都劝他:控制情绪,管住嘴巴,少说话。他劝刘太后归政时,朋友晏殊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范仲淹据理力争,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他一次又一次被贬出京城后,朋友梅尧臣专门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是一个有为君子,注重个人修养,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控制不住自己,要发声,要争取,要说不。

但他的“多嘴”,从未有一次是为他个人。这就是“大我”。

那么,苏东坡、范仲淹、曾国藩,谁更能控制情绪?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可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控制情绪?

还是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一事为例:如果那位中年女乘客和司机能够控制情绪,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当他俩双双无法控制情绪后,车内其他乘客却控制了“情绪”,无人出来制止。而在湖南另一起乘客情绪失控抢夺公交车方向盘时,有一位乘客没有控制住“情绪”,上前一脚踹过去,制止了危险行为。

所以,关键问题,不是该不该控制情绪,而是什么时候该控制,什么时候该让情绪“表现”。

在范仲淹、苏东坡之前,有一个擅长控制情绪的人,叫冯道,此人生逢五代乱世,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获得禄位,是个官场超级不倒翁。他是个老滑头,用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话来说:冯道擅长“揣度胜败,估量强弱,舍弃败弱,奉迎胜强,按照时机做来,不过早也不过迟,被舍弃者来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适合需要,他就这样避免危害,长享富贵。”

冯道被后人称作“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他当然是一个情绪管理高手。史载: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以此来刺激他。冯道得到亲信禀报,毫不动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在曾国藩之前,有一个叫曹振镛的,也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他能力平庸,却能在中枢工作54年,也是一个不倒翁,但在《清史稿》中,他的传记只有区区700字——实在没什么光辉事迹可写。他做官的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其意是没有摸清皇帝心思时,坚决闭嘴,只磕头,不说话,等到领悟出皇帝的真正想法,便循着他的思路,顺水推舟,讨他欢心。

搞笑的是,曹振镛死后还混了一个“文正”谥号,居然享受了范仲淹、曾国藩同样的待遇,但他能跟范仲淹、曾国藩相比吗?拎鞋子也不配啊。

后人对冯道、曹振镛的评价很低,因为他们没有节操。“节操”这俩字,对于读书人来说,极其重要。而节操与情绪的关系,就很复杂了:有时,控制情绪,损害节操;有时,情绪爆发,有助节操,人们更欢迎一个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直言不讳的范仲淹,却厌恶一个毫无原则与底线处处只知道明哲保身的曹振镛。

中国古代优秀士子,人格心理是共通的,他们无不追求“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追求“让自己变得更滑头”,这是由他们追求的目标与路径决定的,即所谓儒家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八目”,出自《大学》,儒家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的:“三纲”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则是人生进修阶梯,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中间的“修身”,则是“内修”和“外治”的连接,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在这人生进修阶梯上苦苦攀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影响至今。

一个人的修养目的,不是一味要控制情绪,而是在该控制情绪的时候让自己平静,在不该控制情绪的时候就让自己爆发。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去与他人死磕,不值得;克服个人的懦弱恐惧而挺身为大众努力抗争,更难得。

从这个角度来讲,从苏东坡到曾国藩再到范仲淹,是三重境界:苏东坡的“真我”,是天性使然,引人神往却难以复制;曾国藩的“超我”,是后天努力,给人启迪也指明路径;但范仲淹的“大我”,却是最值得敬佩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值得追求的人间正道,“虽千万人吾往矣”。浩然正气,至今凛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动的作文 第一次作文 餐桌前的谈话600字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600字 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旅游的作文 如何写好作文 我的春节作文 写秋天的作文 熊猫的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 军训作文 材料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5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运动会作文600字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