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19岁高三男孩玩手机被父亲责骂跳楼:是谁让孩子迷上了手机

2021-01-05 08:55:01
相关推荐

昨天,我陪孩子去一家书店里买书,那女店主和她那五六岁的儿子一起,坐在收银台里玩着手机游戏。

我很想对她说,不要给孩子玩手机,你自己也别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

你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让孩子玩手机游戏,到了孩子十五六岁的时候,你再想把手机抢回来就很困难了。

不过,我只是在心里这样想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因为,特别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绝大多数人在听了我这样的建议后可能都会产生一种“你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就行了”的排斥感,而我是不太愿意遭受别人充满排斥或厌恶的眼神的。

这个小见闻,使我想起了上周发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件事情:

一个15岁女孩,因为每天沉迷游戏被其母亲关闭路由器断网,女孩一气之下竟动手打了母亲,还爬上窗台扬言要跳楼,母亲恐慌下跪答应了女儿的所有要求,女儿这才从窗户上跳回屋里,还用手指着母亲说:“这是你说的,我想怎么样都行,以后你再多管一下我就跳楼!”

其实,因为手机游戏而引发的矛盾或悲剧,网上随便一搜都是铺天盖地:

去年,湖北一个五岁的男孩因为玩手机而偏移了黑眼珠,经诊断,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很小;

四川一个11岁的女孩因为手机被妈妈收回而跳楼轻生,所幸的是落在一楼雨棚上,因为力量缓冲而捡回了一条命;

江苏一名19岁的高三男孩,因沉迷于玩手机被父亲责骂,随后跳楼身亡;

山东有个单亲妈妈,在孩子小时候经常主动拿手机给孩子玩,以抽出时间来做家务或看电视,可从14岁以后,她每次想让孩子不要玩手机,孩子就会对她又打又骂;

吉林有一对家长,在孩子上学前,为了省力,总是让孩子玩手机,后来上了学,手机瘾可戒不掉了,到了上初一时,夫妻俩想来重视,就开始没收孩子的手机,结果孩子异常冷静地对父母说:“如果我现在死了,你们能把手机烧给我吗?”

吓得夫妻俩赶紧又把手机还给了他……

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学龄前的孩子玩手机,都有这样两个错误观点:

第一是赞美甚至是炫耀,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家长,对“孩子这么小就这么精通手机”显得沾沾自喜,好像孩子精通手机是他们的骄傲,但殊不知,这种“精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网瘾”,而不是意味着“聪明”;

第二是总有很多家长认为“稍微玩一玩”是没有关系的,不要上瘾就好了。但手机游戏这种东西,大概和抽烟喝酒赌博也差不多,“瘾”往往就是从一次次的“玩玩”中慢慢形成的。

我们的很多媒体在说起孩子玩手机的时候,总是说因为“学习压力大,所以需要用手机来排解压力”,似乎“学习”反而成了“玩手机”的罪魁祸首。

我是完全反对这种说法的!

既然学习压力大,又哪来的时间和精力玩手机?

如果孩子真的是“用玩手机的方式排解压力”,那这种排解压力的方式是怎么形成的?

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动不动就“借酒消愁”,为什么不是“借音乐消愁”,为什么不是“借散步消愁”,为什么不是“借和同学老师倾诉消愁”,而要去“借酒消愁”呢?

可见,“借酒消愁”只是表象,核心是“此前已经学会喝酒了”。

如果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即使是愁白了头也不会想要喝酒,所以问题是——

谁给孩子喝第一杯酒的?谁给孩子玩第一次手机的?

生活中,谁都见过这类场景:

大人带着孩子去餐馆吃饭,大人吃大人的或者聊天,而小孩子则拿着父母的手机玩游戏,他们对场面没有留意,和大人没有互动,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游戏里。

图片来源网络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子,总是把手机递给孩子,潜台词就是“自己玩去,别烦我”。

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因为玩手机而厌学了,家长和孩子都已经从态度上放弃了读书。

而我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顶尖,但勉强也还算过得去,他从不玩手机游戏,在学习上挺主动和自觉。

我的朋友每次来我家串门,都会看见我儿子在做作业或是在复习功课,所以他总是会说:“真羡慕你,生了个听话的儿子,我家那个有这一半都好了!”

我每次嘴上都会谦虚客气一下,但我心里其实有别的看法。

因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即使带他出去吃饭,我也会把他带在我身边,在别的孩子都玩手机游戏的时候,而我则会用一些话题来吸引孩子的兴趣:

比如筷子是怎么做的;一次性筷子对地球的伤害是什么;塑料膜包装的碗筷是怎么清洗的,到底干净不干净;盘子里鱼肉里有刺,可是鱼儿自己为什么不会疼,吃鱼的时候怎么样才能避免被刺扎到……

即使是平时的周末或节假日,只要我们父子俩同时有时间,我也经常会陪着孩子去散步,去郊游,并通过这些过程开拓孩子的见识,增长孩子的知识,甚至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怎样把这些见闻写成一篇好作文……

我之所以花精力做这些,是因为我要用提升孩子的兴趣点,使他避免对手机产生兴趣。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今天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他会变着法加倍奉还;今天你在孩子身上用的心,明天他也会变着样加倍偿还。”

我朋友在孩子小时候,为了省事儿就把手机递给孩子,现在,他天天都在为怎样把手机从孩子手上抢回来而苦恼;而我,在孩子小时候花了很多精力去培养他的兴趣,所以他现在16岁了,并且也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但他只是把手机当成了一个通讯工具而已,我基本上不需要担心他会不会玩手机影响学习。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的本身没有差异,所谓的差异其实是家长的差异。

我可以很自信地说——

如果我朋友的孩子出生在我家,他一样也是一个对手机不感兴趣的孩子;

而我孩子如果出生在他家,也一定会是一个玩手机上瘾甚至因为玩手机而厌学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些为了“怎样才能抢回孩子的手机”而烦恼的家长,不妨用“改变自己”的方式来取代“改变孩子”,不是对孩子强调“不准玩手机”,而是用“做一个更优秀的家长”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点抢回来。

我们不是和孩子抢手机,而是和手机抢孩子——谁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谁就胜利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消防安全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窗外作文600字 小作文给对象 梅花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 说明文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笑死人的高考零分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500字 700字作文 写给女朋友的小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 坚持作文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作文过年 关于学习的作文 作文怎么写 作文大赛 英语小作文 说明文作文600字 作文开头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 成长作文 在路上作文 旅途作文 英语春节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