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2021-01-06 20:45: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梦梦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带大家说说能满足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吧,节日文化同时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综合性特点。从物质文化上来讲,节气类节日的确立、直接对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起适时耕作、栽培、渔猎、采集、养殖等指导作用。农事节日中的踩秧堂(苗族)、吃新节(尝新节,多民族的)、中秋节、南瓜节(毛南族)、丰年祭(高山族)等节日,都有聚餐享受劳动收获的活动内容,正反映了一种物质生活需要。

商贸节日中的白沙农具会(纳西族)、草药会(白族)、骡马会(云南丽江一带纳西、白、彝、汉等民族)以及一些综合性节日(如藏族黄龙寺庙会、白族三月街等)和现代节日中,购物及贸易活动都很兴旺。每年农历七月在丽江县城郊狮子山后坡举行的骡马会,历时半个月,有云南省怒江、迪庆、大理等地的农牧民及河南省的商人与群众参加,上市骡马逾万头,另有许多农具、土特产品交易,自辛亥革命后至今,80多年来不衰,解放后更显繁荣火热。

吃新节

从精神需要方面讲,各民族以歌舞文娱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满足了广大群众于农闲时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需要。在体育竞技中,如打秋千、打磨秋、摔跤、骑射、赛马射弩、叉草球、打篾蛋球、赛龙舟、登山等;在文艺表演中,如踩铜鼓、跳芦笙、唱地戏(布依族)、演藏戏、歌节歌会(如壮族三月三、京族唱哈等)、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等;在节日集会中盛装亮彩(苗族),甚至举行赛装节(云南大姚县三台彝族节日),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都满足了群众表现自我价值、获得大众赞扬及社会承认的精神欲望。

至于宗教节日的满足群众精神需要的功能,也许更明显,同时又更抽象。说其明显,是几乎各民族都有宗教节日,当然要包括原始宗教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神。庞大的信仰队伍和隆重盛大的宗教节日活动,都突出了其明显,同时也反映了群众的精神需要。说其抽象,是因为很难以实例说明神灵到底解决了群众的什么困难。

舞狮子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这个论断揭示了宗教对于“被压迫生灵”的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欺骗麻醉作用。麻醉可以减轻痛苦。当宗教还存在的时候,说明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还存在,我们就应当尊重现实,尊重信仰者的感情。当信仰者认识到了宗教的本质,认识到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时,宗教自然会按其规律走向消亡。

以上论述是在承认宗教节日有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的前提下而言,至于这种功能和作用是积极的或消极的,那要具体分析。分析的基本原则是,看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的宗教,它所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否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适合则是有进步作用;不适合,则起阻碍作用。这种分析当然要针对具体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

节日文化除能满足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之外,还有满足群众社会生活需要的功能。如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许多以社交恋爱为主题的节日即如此。许多民族居住分散,农忙季节不许走村串寨去谈情说爱,在自己本乡本土生活的邻里多沾亲带故,择偶范围与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有节日活动来聚会更多的人,扩大交友范围,以求得满意的情侣。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解决,群众便发起一些节日活动,如朝鲜族与哈尼族的老人节等,都是提倡和宣扬敬老风尚的。

中国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节日都具有群体性或有节日互访欢聚的特点。从地域来说,起码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节日活动,从社会层面来说,不论职业、地位、年龄,只要是同民族或同社区的,几乎都参加节日活动。共同性本身就有一种亲和力, 共同性越多,凝聚力越强,一些全民族信仰某个宗教的少数民族,除了世俗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之外,由宗教文化所产生的认同心理也是很强烈的。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节日文化,节日中的相互祝福、共同欢乐,都增进了人们的友谊和感情联系,“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诗句,正是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天涯若比邻”的亲情。

节日文化

我国许多节日是多个民族共同欢度的,因而我们对民族感情的理解,不仅有各个少数民族内部的团结亲近,而且也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手足情。节日文化在加强这种民族情感中,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民族节日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对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和学校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这一功能更显重要,所以民间有“送孩子上学不如带孩子赶集”的俗话。节日中荟萃了民族歌舞、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品、民族艺术、民族礼俗等多方面的精华,置身其中,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深受熏陶,自然有传承与教化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是类似于“蓬生于麻,不扶自直”的。这种教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流露于言谈举止,成为精神与气质,成为民族文化在个体成员身上的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民族都有酒歌甚至敬酒的舞蹈,但是蒙古族、藏族、苗族、侗族就各不相同,而且虽广为流传,但绝不是在学校里通过授课学会的,而是在聚会或喜庆欢宴中逐渐学会的。

民族歌舞

建国后,节日活动场所也被用来大量宣传党的政策和进行形势教育,宣传的方式有图片、幻灯、电影、文艺演出等。解放初期宣传民主改革、土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剿匪、平叛、台作化、民族团结、发展生产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传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科学种田、计划生育、区域自治法等,在节日集市上出售科普书籍的也逐渐多起来了。这种宣传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它虽然不是宣传某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但都是在宣传当前整个中华民族都应具有的文化或政治。

假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出差调查,当地群众一般都希望你能参加他们的重大节日活动。这倒不是说你的地位显赫,能给他们增光,能给节日添彩,而是认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最能展现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值得不了解的人一看的,是值得自豪的,应该宣扬的。蒙古族希望你能看看“那达慕”大会;藏族希望你能了解拉萨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和八角街的节日活动;傣族希望你能参加泼水节;景颇族希望你能看目脑节;彝族希望你能看火把节;侗族希望你能看抢花炮;壮族希望你参加三月三歌节,就像汉族希望你和他一起过春节,北京人希望你过了国庆节再走一样。

民族团结

重大的纪念性节日,是对民族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肯定,是对光荣历史的颂赞,是对民族英雄的怀念,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在提高民族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祭成吉思汗陵”,高山族“祭包公”,白族“绕三灵”,所纪念的英雄都超出了本民族的范围,同时赋予他们中华民族(有的是某地区)的英雄的内涵。满族“祭老把头”,民间传说满族人放山挖人参的活动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因此尊他为老把头,后来祭老把头的就不仅仅是满族了。锡伯族的“杜因拜专扎坤”(西迁节)是为了纪念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2000多名军民从沈阳迁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的历史事件。

小编认为节日活动把很多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周期性的临时市场。节日活动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形成购销两旺的局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活动在节日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市场的需要又会大大刺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这个论点在近年新产生的节日中可以得到充分佐证。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母爱作文150字 我喜欢兔子作文200字 关于乐于助人的作文 抱怨信英语作文 关于快乐的作文题目 关于劳动的作文600字 六年级春游作文600字 未来的…作文 奋斗为题的作文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600字 作文种类 写同学助人为乐的作文 湖北高考语文作文 黄鹤楼 作文 母亲的皱纹作文 记叙作文300字 蜻蜓的作文300字 小学中秋作文 我的世界春暖花开600字作文 有关责任担当的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家庭 描写自己家的英语作文 自传作文400字 我的课余活动作文300字 兰州中山桥作文 我的梦想英语作文50字 2018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一千米跑步作文 法制宣传作文 作文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