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论文

2021-03-13 17:25:02
相关推荐

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论文

引言

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宋学特别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下完成的。新民族主义史学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而临生死存亡关头,新史学家群体竭尽心智,继承、发扬宋学与浙东史学的精神,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历史研究,探索救亡之路,解决、回答、解释或论证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强、复兴所遇到的问题,凝聚人心,激发民族精神,为抗战救国、建国构建思想理论,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撑,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史学。这一新型史学或又被称为“抗战史学”、“爱国主义史学”,然观察这一史学的渊源与前后演变的关系,称之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较为确切。新民族主义史学由清末民初新史学演变而来,形成并发展于抗战时期,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史学家极度忧患、悲愤、困苦、耻辱,于是纷纷投身学术抗战,从全民抗战的实际出发,发掘民族传统文化,构筑民族精神长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鲜明的、突出的时代与民族特点的史学。

一、民初新史家重新发现浙东史学与宋学

清末,社会危机四伏,学人受新学尤其是进化论的影响,倡导新史学,借史学救世济民。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旧史学,打出“史界革命”的旗号,以史学叙述人类群体进化,求其公理公例,视史学为学问最博大而切要,称其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用新史学激发国民的爱国心,树立民族自信心,重塑民族精神。梁启超批判旧史学,建设新史学,都是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为基础的,即回顾、总结中国史学二千多年的发展,从而提出自己的“新史学”构想。1926年他在清华国学院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进一步明确提出“史学史”的作法。

清末民初新史学的建设是从中国史学史研究方而开始的,而且又是以此为基础的,这是中国史学在近代史上的又一次觉醒。受梁启超的影响,姚名达于1927年就曾计划撰写一部《中国史学史》。1928年何炳松也“很想立志去述一部‘中国史学史”’①。梁启超由史学史研究,重新发现了章学诚的学术价值;章学诚为清代浙东史学的代表,何炳松又由章学诚重新发现了南宋浙东史学的精神,并由浙东史学追溯北宋“宋学”。他说:“研究中国史学史,北宋以前的一段是比较简单而容易,南宋以来的一段却就茫无头绪了。因此他就先去研究南宋末年浙东诸家的学说,同时并亦研究程朱陆三家的学说。”

发现“南宋以后,我国的学术思想还是有三个系统:由佛家思想脱胎出来的陆九渊一派心学,由道家思想脱胎出来的朱熹一派道学,和承继儒家正宗思想而转入史学研究的程颐一派……程颐一派的学说流入浙东,演化而成为所谓前期的浙东史学。”于是他得出看法:“我们要研究中国史学史,必须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要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必须研究浙东学术史;要研究浙东学术史,必须追溯浙东学说的渊源。”因此,何炳松于1932年9月著成《浙东学派溯源》一书。指出:“著者因为要追溯浙东学术的渊源,发现了一件程氏为浙东开山始祖的史实。

又因为要追溯浙东学说的渊源不能不旁究同时的朱氏,因此又发现了一件朱氏学说和浙东水火的史实,更因此而发现了一个程朱学说根本不同的史实。从此再追溯上去,发现了一件南宋以来我国的学术思想实在是程朱陆三分鼎足的史实。于是再根据西洋史家所谓‘历史继续性’的原则略略去追溯北宋以前我国儒释道三家的源流,得到了一个我国自古以来各派学术思想流派的大概。”②浙东学派由经入史,何炳松由学术史而史学史,将中国史学史分为三个时期:自孔子作《春秋》至荀悦《汉纪》,是为第一期,编年与纪传由创造而达于成熟;荀悦至北宋末,为第二期,旧式通史之发挥时代;南宋为第三期,“吾国学术融会贯通之一大时期”,又是“吾国文化史上最灿烂之时期”,史学“独树一帜”。“故此一期实为吾国史学形成派别并大有进步之时代。”③以浙东史学为儒学正宗,借浙东史学研究构建民国新史学,此诚为何炳松治史根本。

二、宋学、浙东史学之擅变与复兴

宋学,又称义理之学,通经明大义,由经义、义理以通社会实践,经世致用,明体用之学。漆侠曾总结其学术特点: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③宋学缘生于唐宋鼎革。是时学风文风大变,欧阳修、范仲淹、宋初三先生(胡缓、孙复、石介)、李靓等,疑经辨伪,摒弃汉唐章句之学,为学通经知古明道,践行义理,修身施政作文,由此形成宋学。宋初学人重视经义、治事,较为典型者是胡缓。他“自庆历中教学于苏湖间二十余年,束修弟子前后以数千计。是时,方尚辞赋,独湖学以经义及时务。学中故有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⑥宋神宗曾问胡缓高弟刘彝,曰:“胡缓与王安石孰优?”对曰:“臣师胡缓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

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⑦此后,宋学虽经王安石、司马光、苏氏父子(苏询、苏轼、苏辙)、二程、张载等推演、发挥,形成不同学派,然湖学始终受到重视。南宋初,程学一度兴盛,浙东学人秉承程颐学说,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程颐曾师承胡缓,由胡缓经世致用之学发展为性理之学,为学在于求道,求道在于正心、养性、蓄德,中正而诚,成为圣人。欲达于此,不仅要通经,还要读史,读史观成败。《河南程氏遗书》卷24《伊川先生语十》曰:“先生始看史传,及半,则掩卷而深思之,度其后之成败,为之规画,然后复取观焉。”读史能体验历史,领悟成败之理,深深影响了浙东学人,迭经发挥,独成一派,即浙东学派,又称浙东学术,因重史学,也谓浙东史学。

三、宋学与民国新民族主义史学的构建

抗战时期,史学家借宋学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蒙文通由宋学研究,探讨学术、人心与社会变动的.关系,为抗战提供借鉴。他认为:人心趋静,则向心力强,社会安定;人心趋动,则离心力强,社会混乱。治乱在人心,人心动静受学术影响至深。“宋之时,亦举世而趋动,承五季之余风,邢、孙之流,袭唐人之疏,则裁其滥而约之以义理;庆历而后,更摧落汉唐之议,以极于横删六籍,怀疑摧陷之勇,迈于责育,视魏晋有过之。故曰宋亦群众心理趋于动之时也。然宋人不苟安于怀疑之域,进而有必于求是之心,于愚夫愚妇,不学不虑,启示人心固有之知能,以之扫抄摹昔贤语格套俗伪之论,于是至理明而天下是非有准,迷曲之论不得公行,黑白不相淆,俗正而政肃。”①学术兴,事理明,是非有准,黑白曲直不相混淆,荣辱廉耻分明,人心才能正;人心正,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风习与清明政治。

学术的基础是哲学,目的是正人心,定是非。蒙文通说:“宋人之学,其始也为哲学,人人反求诸己,期于自证自得;其终也,抉人心同然之安,而天下归于一是之定……此宋之所以能有统一之治,外之足以御北狄,而僧乱不作。”②学术盛衰关系社会治乱,“五季之乱,烈于三国,廉耻扫地,奚比清谈,契丹之迫,过于刘、石,患迫则虑远而忧深,此宋之所以能挽一世于即倒者也。正其学术明而风教肃有以致之。及其覆亡,忠义相属,如火如茶,虽曰宋明以灭于异族之故,而仗节死义者独多,然永嘉之败,其为灭于异族则一,而节慨不稍见,岂非是非之久淆而学术太荒之故哉?宋之风以严肃,而六代习于怠荒,其盛其衰,此祸福之无不自己求之者。”蒙文通借古讽今,曰:“今之世,言议淆而政俗污,何其似魏晋、五季之甚,吾人亦希能比踪于两宋,而无为六代之续而幸也。宋之为宋,学术文章,正足见其立国精神之所在,故于宋史首应研学术,则知宋之所以存,次制度,则知宋之所以败,而事变云为纷纷者,皆其现象之粗迹,而别有为此现象策动之因存,亦正今日所当深思而引为明鉴者也。”③从抗战现实出发,总结宋学精神,用学术正人心,明是非,共同抗敌,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使蒙文通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研究宋学,从学术史的角度探索人心世变与社会治乱,致用现实。同时,又以宋人著述为标准评判民国史家的学术成果,这也是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的一个方而。1935年2月陈寅烙为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重刻本作《序》,说:“先生是书之材料丰实,条理明辨,分析与综合二者俱极具工力,庶几宋贤著述之规模。”④《元西域人华化考》成书于1923年10月,“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③,陈垣因撰此书,富有中华民族精神,故陈寅烙曰之“庶几宋贤著述之规模。" 61940年7月陈寅烙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作《序》,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元明及清,治史者之学识,更不逮宋,故严格言之,中国乙部之中,几无完善之宗教史,然其有之,实自近岁新会陈援庵先生之著述始……寅烙读是书竟,别有感焉。世人或谓宗教与政治不同物,是以二者不可参互合论。然自来史实所昭示,宗教与政治,终不能无所关涉。即就先生是书所述者言之,明末永历之世,滇黔实当日之哉辅,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故值艰危扰攘之际,以边檄一隅之地,犹略能萃集禹域文化之精英者,盖由于此。及明社既屋,其地之学人端士,相率遁逃于禅,以全其志节。今日追述当时政治之变迁,以考其人之出处本末,虽曰宗教史,未尝不可作政治史读也。”

四、《通鉴胡注表微》所反映的新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与方法

陈垣一生熟读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抗战时期,平津沦陷,民族屈辱的经历,使他切身体会到胡三省的“亡国之痛”。故“一日读《后晋纪》开运三年胡注,有曰:‘臣妾之辱,唯晋、宋为然,呜呼痛哉!’又曰:‘亡国之耻,言之者痛心,洲见之者乎!此程正叔(程颐)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读竟不禁凄然者久之。因念胡身之(胡三省字身之)与文(天祥)、谢(叠山)、陆(秀夫)三公同年进士,宋亡隐居二十余年而后卒,顾《宋史》无传,其著述亦多不见传。所传仅《鉴注》及《释文辨误》,世以是为音训之学,不之注意,故言浙东学术者,多举深宁(王应麟)、东发(黄震),而不及身之。自考据学兴,身之始以擅长地理称于世。然身之岂独长于地理己哉,其忠爱之忱见于《鉴注》者不一而足也。”于是撰著《通鉴胡注表微》,“特辑其精语七百数十条,为二十篇,前十篇言史法,后十篇言史事,其有微旨,并表而出之,都二十余万言。庶几身之生平抱负及治学精神,均可察见,不徒考据而己。”②

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为同年进士,遭遇南宋亡国,同年好友赴义,为他内心留下深深巨痛重创。其注《通鉴》,每见亡国耻辱,隐伤发背,“呜呼痛哉!”“七七”事变,外族入侵,也深深刺痛了陈垣,共同的遭遇使他真正明白了《通鉴》胡注的学术精神。胡三省借注《通鉴》,抒发其对大宋忠爱之赤诚;陈垣借表发胡注微言大义,论证爱国主义道理,尤其是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能否坚守民族大义,是每一位史学家政治、思想、道德、人格、学风、方法的根本考验。并说明胡三省不仅是位音训学家、地理考据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刻爱国思想的历史学家,亦是南宋渐东学术的殿军。

陈垣在民族危亡之际,借胡注阐述国家与民族至上的道理,语重心长,即使铁杆汉奸阅读其书也会动摇其心。宋学,尤其是南宋渐东史学,重义理、气节、事功、实用,重视文献掌故与考证,所有这些,都经《通鉴胡注表微》得到完美演绎。浙东学术以制度为中心,援庵发挥《春秋》大义,辨是非,褒贬劝诫,用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理阐释历史,传统与近代融贯,精心构建民国新民族主义史学和爱国主义史学思想与方法体系。其阐述个人、家、国同休戚的道理,仍具现代价值。

结语

梁启超等倡导新史学。新史学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以梁启超、何炳松、蒙文通为代表,以史学史研究为基础,建设新史学,由史学史研究发现了章学诚,由章学诚发现了浙东史学,又由浙东史学发现了宋学;另一条线是以王国维、陈垣、陈寅烙为代表,由历史考证建设新史学,借考据通义理,特别是“史学二陈”,在民族危亡时刻,转向宋学,总结、践行宋学与浙东史学的精神与方法。这样,新史学两大主流派别于抗战时期在学术方向上趋于同一,在宋学、浙东史学的影响下,以“经世致用”和“事功”精神相号召,共同构建了新民族主义史学。

到了抗战后期,胜利曙光初现,抗战建国又成为史学家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新民族主义史学家由于对光明、民主的新中国的向往,自然而然地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融合。抗战胜利之后,新民族主义史学家在新的历史使命感召之下,逐渐演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由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又由新民族主义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变化的路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喜欢羽毛球的英语作文 熟悉的人作文800字 知行合一作文 我的青春有梦想作文 古诗词伴我成长作文 与书籍同行作文 写冬天的作文200 作文声音 打屁股作文300字 中秋节做月饼的作文 游记作文400字四年级下册 小学生人物作文 小学写事作文指导 幸福的约束作文800字 蚕的故事作文 假期作文英语 我的同桌英语作文带翻译 春天来了作文600 错误作文400字 四年级350字作文 写秋天的作文结尾 借物喻理的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350字 博士英语作文万能模板 五年级写景作文怎么写 我爱家乡的田野作文 春雨贵如油的作文 人间大爱作文素材 智能家居作文 魔方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