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范文

2021-04-12 07:00:07
相关推荐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

本文虽短,但文字繁复,宜用讲读法。教学难点是分析召公谏辞和理解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写: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二、解题。

1标题中三字读音是什么?

2“谤”意义和今天有何区别?联想比较:“谤讥于市朝”

古:公开指责;今:诋毁。

3厉,是谥号。谥号是送给死去的帝王、皇后或大臣的称号,对其一生做总体评价。用“厉”表明其品性是?暴虐。帝王的谥号好听的有哪些?文、武、景、庄、孝、穆。不好听的呢?幽、灵、纣。将相的谥号呢?王安石叫“文”,欧阳修叫“文忠”,范仲淹“文正”,岳飞“武穆”。

三、教师范读。

学生诵读两遍。看注释读一遍,不看注释读一遍。遇生字写下来,同时看看它的意义。

四、读议文章。重点是第二段。

(一)略读第1段。省略句:使监谤者

道路以目(示意)

(二)讨论第2段:先分后总。

1弭谤有什么坏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堵塞。川,河流。状后句。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阻塞。

2对百姓议论正确做法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宣之使言”。两个“为”何义?治理。

3怎么导?通过什么途径来导?通过什么导?

有书面的,有口头的。了解民情民意。

注意古今异义词:

至于

亲戚

耆艾

斟酌

4百姓的口对国家有什么意义?理解比喻。

教师点评:口可生才用、衣食。百姓口里有江山社稷。

注意古今异义词:宣言

所以

财用

于是

几何

用,资财。所以,用来······的办法。宣言,发表言论。

注意特殊句式:虑之于心

宣之于口(介宾短语后置句)

5总结分析:此节话有三层意思

反面:堵言论则国家危险。

疏导言论的办法:可书面可口头,使民情上达。

正面:不堵则国家富强。

6分析写作技巧:

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前一比喻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比喻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后一喻是前一喻的深入。

五、训练发散思维。联系生活扩展。

生活中哪些与本文的道理相似?

1历史:百姓怨言大了,就会自杀,起义,造反。

2生活:吃饭上火,怎么办?泻火。退退烧。

3政治:政府有信访办,了解民情。

4传说:治河用导的办法,最早有谁?大禹治水。

5经商:商店以聋子为顾客“宣”的对象。

六、识记文学常识:(参考课后短文)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孝顺作文300字 关于环境作文 雅思作文地图题 未来的书作文400字 雅思g类小作文 一日游作文500字 画嘴巴作文 心情故事作文400字 小学生校园生活作文 假如有个星期八作文 领跑作文素材 作文初中新生活 有关警察的作文 写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叙事作文怎么写 十年后的学校作文 农民工作文800字作文 和为贵作文 思念作文200字 英语作文征文 一件事情作文400字 我眼中的竹子作文 河南高考作文是啥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作文600字 跳远 作文 推开一扇窗作文 我的哥哥100字作文 帮助我的人作文400字 高中优秀作文700字 压力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