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由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发的高师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

2021-04-17 19:10:04
相关推荐

由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发的高师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我国教师职业化的积极意义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发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两方面入手,提出由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发的高师教育改革的思考,并在高师教育体系、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化特征、高师教育形式、高师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制度高师教育改革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我国教师职业化的积极意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已久,并在其本国的教师专业化进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本国教育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经过几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原国家教委从1998年4月至1998年底,起草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9月23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启动,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法定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教师职业化的新纪元。

我国教育部人事司明确指出,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为了“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够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从教师队伍的‘入门口’把住质量关;优化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队伍中未达到资格规定的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教育系统以外的人员从教开辟一条渠道;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为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最大化的促进了教师职业化。《实施办法》的实施为我国教师职业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并为教师职业终身制画上了句号。

2.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发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必将引发高师教育改革出现新趋势。面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高等师范院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为悲观态度,认为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将导致高师院校的萎缩;另一种是乐观态度,认为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使高师教育明确了培养方向,扩大了高师教育的范围,高师毕业生的职业优势将更加明显。两种态度表明了面对改革大潮,人们的不同反应。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是基于促进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考虑,它对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高师教育可以增加职后教育的内容,对在职教师或非师范类院校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明确教师职业标准,加强职前教育的教师教育质量,使高师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普通院校等。所以,高师教育改革不能等待召徘徊,必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吃透《实施办法》的精神,明确培养方向,发挥高师教育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教育改革策略,扩大高师院校的职业优势。

二、由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引发的高师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客观上导引了高师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高师教育改革就必须把握《实施办法》的核心来进行改革。我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目标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准;目标的着眼点在于吸引其他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业,并从提升教师的地位、待遇和奠定教师聘任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教

师专业化已成定局。把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的契机,深人思考由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所引发的高师教育改革趋向是我们高师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1.高师教育的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师资培养与培训上采取封闭定向型体制与结构模式,并维持至今,这一模式在体现师资计划性方面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师资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学术水平不高,师范性不强。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行为品德及对教育的情感、《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的标准,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找到了明确的标尺。师资队伍的质量保证需要高师院校不断地跟踪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质量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高师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师教育的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已成必须。

此外,教师来源的广泛性要求高师教育的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从《实施办法》的目标上可知,《实施办法》为两方面的人员“把关”,一是在职人员,二是非在职人员。教师来源渠道的广泛性,客观上打破了原有高师院校对教师培养和供给的垄断局面。同时,为其他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培养教师的机会。但高师院校教师专业的底蕴却是其他高校短时间内无法抗衡的。而一些有实力的高等学校要与高师分享师资培养这块蛋糕,其竞争压力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高师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敞开大门,吸纳八方人士,广收生源,以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水平稳固自己教师培养的龙头地位。

2.高师院校的教师专业化特征日趋明显。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存在着游离于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徘徊状态,一些高师院校过于忽视教师专业化特征,或者为了区别于中师而削弱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教师专业化特点不鲜明,失去了自己的职业特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特点,使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包括实践实习都指向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强教师职业化培训,实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教师职业理论素质的高要求。首先改变过去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奇高的不正常现象,由过去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增加到有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几大类的专业知识,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普通教法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设置。其次增加教师的师能培训,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三字一话的能力,从而为各级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二是加大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实习力度,缩短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成熟期,实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教师职业能力的高要求。首先延长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实习时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即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为6周左右。将见习、准备和总结的时间去掉,师范生能真正用于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约为4周,约占4年总学时的2%—3%。多数师范生在对教学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匆忙结束实习。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为如何教的问题发愁。因此,适当延长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实习时间,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部分。其次,提升教育实践和实习的质量。现在,放羊式的教育实习成为潮流,且被誉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创新之举。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去打工找工作,没去参加教育实习,等实习结束时随便找个学校打个证明应付了事,使被认为是师范教育最有特色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出现了名存实亡的状况。因此,重视实习指导和考核已成为教育实践实习成效的关键。

3.高师教育形式实现多样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鼓励教师培训终身制,这必然引发高师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制形式的多样化。高师院校根据长、短期培训或教师教育的需要,可以有多种形式,即全日制、脱产制或半脱产制,培训时间上也可以具有灵活性。二是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突出教师专业化特点,围绕教师资格准人标准,依据各校的条件不同,进行自主选择。三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当高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所要求的教师资格标准化时,教学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由于《实施办法》规定的教师准人标准不仅要求有理论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的必备技能和能力,因此,过去大学中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会受到极大的挑战。人们会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紧密于教学实习和实践,更加主动地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高师教学评价走向标准化。我国的原有高师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和规范管理上都是比较成熟的,但是毕业生的质量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主控制。因此,教育质量在学校之间会有较大的差异性。而《实施办法》规定的教师准入标准,从申请者的行为品德及对教育的情感、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是否具备《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等几个方面去评价。改变了过去对高师院校的评价方式,由过去重过程评价,转变为更重视对学生质量“结果”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紧紧抓住“产品”——学生的质量标准,而对于办学过程则利用政策法规,采用宏观管理的方式进行调控。行政部门对于教师准人标准的“把关”,统一了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标准,高师院校会在这一标准的导引下,形成趋同性,由此促进高师院校教育评价走向标准化。我国现在在高校之间所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就是高校教育评价标准化的表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将促进高师教学水平评估的标准化。

三、结论

高师的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化的改革进程,它需要来自观念、制度、培养导向、教育实践、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理性思考。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完善了教师教育制度,为进一步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抓住这个契机,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新理念,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实现高师院校的体制改革,注重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衔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高师教育有层级的统一的评估体制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高师教育改革才能符合时代要求,实现与国际高师教育发展相接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教师教育专业与质量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

[2]周洪宇.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

[3]朱益明.世界师范教育体系发展特点.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

[4]陈弦章.当前师范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

[5]谢安邦.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6]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1).

[7]林永柏.师范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3.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轨迹作文 捉龙虾的作文 阅读800字作文 小燕子的作文 菊花小学生作文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抒情 朱家角游记作文 你温暖了我作文600字 春游二年级作文200字 100米作文 一次惨痛的教训作文 弘扬爱国精神的作文 善良的魅力作文800字 第一次的作文开头 写一篇有关植物的作文 爬山作文600字 三年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写感恩的作文 我的家乡宣化作文 平等作文600字 平行作文 三年级作文上学的路上 作文回忆往事600字 做书签的作文 总分总写景作文 描写竹林的作文 初中同学作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书 除草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