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婴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2021-06-15 15:10:02
相关推荐

婴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新生儿需要大人的呵护,在这个阶段他很需要妈妈的关心和爱护,一旦缺乏安全感孩子会变得非常不乖,情绪焦虑、爱哭,不管是否吃饱都喜欢哭,这是宝宝缺乏安全感的典型表现。对于新生儿妈妈应该对宝宝的需求及时回应,但及时回应不等于马上满足。

孙阳做了妈妈后,感觉身心特别疲惫,尤其是宝贝妞妞夜里醒了就哭,把完整的睡眠破坏得七零八碎。于是,孙阳常常是先让她哭一会儿,等她哭累了自己睡着。妞妞哭得太厉害,她才起床哄哄抱抱。由于晚上睡不好,孙阳白天也无精打采,除了给孩子喂奶、清洗,根本就没有逗孩子的兴致。渐渐地,她发现妞妞越来越爱哭,就是吃饱喝足也总是不高兴,孙阳自己也更加心烦意乱。

这种情况很常见,其实,妞妞爱哭、烦躁的情绪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有了安全感才能产生稳定、快乐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0-1岁半的婴儿处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当他哭、饿,或者身体不舒服时,父母是否及时出现是他对这个世界建立安全和信任感的基础。如果宝宝总是不能得到及时、规律且稳定的反馈信息,就会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便常常变换各种哭闹不安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形成爱哭闹、喜欢纠缠大人的行为模式。哭闹未必是身体不舒服,而是心里不舒服,因为宝宝没有建立对外部世界的心理安全感。

因此,在0-3岁的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并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就是,是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性的依恋感?

“安全感”准确地讲就是安全性的依恋感。所谓依恋,是指婴儿与最亲近的照顾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产生对母亲的依恋。这种情感连接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一般来说,宝宝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有固定倾向的行为――

想接近某人;

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

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

即使没有亲密接触,也喜欢听他的声音,观察他的言行。

心理学高度重视婴儿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因为它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成为宝宝最好的依恋对象,积极回应宝宝所有的需要――饥饿、焦虑、欢乐、好奇,这样才能让宝宝对周围的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安全性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依恋作为婴儿与成人互相作用中产生的情绪状态,不仅影响婴儿的现实发展,还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因为凡是与情感体验相联系的事件或经验,都容易对人发生明显而持久的影响,对婴儿也是如此。在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和情绪状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些情绪体验和情感记忆会转化为他们和外界发生联系、与他人相处的内在原则和行为方式。有了这种安全依恋感,婴儿便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以使婴儿扩大视野,快速发展其认知能力。

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论断也许有些绝对,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此观点的价值。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婴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到3岁半时,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恋的同龄儿童更为活跃,较多地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追随,富有同情心,表现出有领导才能。而那些没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

婴儿依恋心理的发展阶段

当宝宝还没有出生时,妈妈的"子宫让他们获得绝对的安全。胎儿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妈妈就已经满足了他的这些需要。当宝宝出生后,离开了那个温暖、安全、舒适的地方,于是开始寻求新的依恋。

有心理学家将依恋分四个阶段发展――

1.前依恋期(0-2个月)

婴儿用抓握、微笑、哭泣和凝视成人的眼睛等方式开始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一旦成人做出反应,婴儿就用微笑或全身性活动给予应答。这一阶段的婴儿可以识别母亲的气味和声音。但是,还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的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婴儿开始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做出不同的反应,渴望更多的身体抚摸和拥抱,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当他发出信号时,期望照料者做出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婴儿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表现出分离焦虑。照料者离开时,婴儿会变得难过和焦虑。除了用哭声抗议照料者的离开,一两岁的婴儿还可能跟随并爬到照料者的身上。可以说,他们把熟悉的照料者当作安全基地,并从中获得情感支持。

4.交互关系阶段(18-24个月以后)

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婴儿能够理解照料者的来去,以及预测他的返回,于是,分离抗拒下降。而且,婴儿还会与照料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劝说来改变离去的现实。也就是说,婴儿学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有意地行动,并考虑他人的情感与反应。如哭泣不再是一种机体内部状态的完全自动化反应,而是被婴儿用作召唤母亲的手段,并且婴儿能根据母亲的反应和母亲与自身的距离调整哭喊的强度。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感

1.提供充满爱心的、敏感的细心照顾

父母要善于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拥抱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让宝宝有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经验。这种互动能使宝宝顺利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互动,产生对母亲角色的信任与依赖感,并将这种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宝宝跟妈妈在一起就必定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感。宝宝先天气质类型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回应速度与方式,而速度与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必然会给不同性格特点的妈妈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即便是妈妈,也需要认真学习并把握好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练就敏锐的觉察力,才能透过宝宝简单的外在行为表现,读懂宝宝内在的心意,并且给予准确及时的回应。

2.保证有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

依恋关系的产生会经历一个过程,而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成年人持续照顾宝宝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也就是说,妈妈总是会因为有事需要离开的,一个家庭里最好要有至少两个人能同时担当起母亲角色。在确实需要突然替换时,宝宝能有心理上的顺利过渡。

如果父母不带孩子,或总是变换保育人员,很难使宝宝建立稳定和安全的依恋。例如宝宝的主要照顾者妈妈、老人或保姆突然离开,由另一个陌生人替代,如果没有事先了解清楚,区分好宝宝的气质类型与个性特征,就会形成宝宝安全感的缺失。

3.积极回应不等于立即满足

有的父母担心事事顺着宝宝,会养成他任性的坏习惯。科学的做法是,不要把“积极回应”理解为“立即满足”。当婴儿产生各种需求时,父母先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回应,让他意识到父母已经知道他的呼唤,让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几秒钟。这个时候,可以抱起婴儿,把奶瓶摇晃给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说简短的话语,如“宝贝饿了,该吃饭了,妈妈喂你”之类的话,然后再让他喝奶喝水。这种短暂几秒钟的忍耐和等待,并不损害婴儿的健康,但对他心理健康、智力发育以及交往潜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陪伴但不干预宝宝的活动

1岁半后,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时,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不要以为陪宝宝游戏就一定得为他“做”什么,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大人就坐在旁边干点儿自己的事情。渐渐地,宝宝就能独自玩耍,只要听见大人的声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另一房间做事,就放心了。这是宝宝的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现。

通俗地讲,父母想让孩子有心理安全感,就是要做到“一哭就抱”。因为,在婴儿掌握基本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他哭时,父母置之不理,让他自己闭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婴儿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宝宝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父母鼓励他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婴儿和父母的互动。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孩子哭大人抱,这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父母从小鼓励婴儿“发言”,他长大以后才会愿意和他人更多交流。

总之,当宝宝的心里需要关爱时,父母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就好似在他的心里筑起一个安乐小窝,使他心灵充满安定感,身心健康地成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 他什么了作文 父母之爱作文 教资作文素材 三年级童话作文 古诗作文 高考作文满分 小学生英语作文 我的理想 作文 作文点评 礼物的作文 满分中考作文 老师的作文 变形记作文400字 过年放烟花作文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 小学生搞笑作文 好人好事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作文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 人物传记作文600字 端午节作文600字 描写猫的作文 踢足球作文 习惯作文 帮助作文 老鹰捉小鸡作文400字 过年作文600字初中 我的烦恼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