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部编版五上第一单元“初步体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2020-10-13 08:00:01
相关推荐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万物有灵”。共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

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一项是阅读训练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另一项是习作训练要素“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教材安排的这三项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二、关于“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解读

初:刚开始,步:阶段。初步:属于或关于开始阶段的;不完备的了解:知道得清楚。

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是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把“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个要求和具体做法“初步知道得清楚”。不要硬性灌输概念或者讲得过细过深。

关于“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思想感情”,过去的学习中,教材在编排上已经有所渗透。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作者如何抒发感情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并通过习作达到了掌握与运用。

到了五年级,进入第三学段,语文课标对于阅读表达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就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聚焦语文要素确定精准目标

基于学情确定单元整体目标和具体的课时目标。具体到语文要素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的目标体现为:

1.朗读《白鹭》,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借助对精巧的诗和美人的描写,把赞美、喜爱感情迁移到对白鹭的状写中。

2.分角色朗读《落花生》,体会作者借助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写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特点,借此说明做人的道理。

3.朗读《桂花雨》,梳理作者的美好回忆之后,在揣摩、品味关键句段、链接阅读资料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4.自读自悟《珍珠鸟》,抓住珍珠鸟可爱之处体会人鸟情意。

5.通过“交流平台”进一步领会“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6.在习作中借助具体事物的几个方面来抒发对这一事物的感受。

除了识字写字等基础性的语文学习目标之外,单从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单元内具体内容的学习目标,就是由《白鹭》《落花生》两课感知要素不同侧面;到《桂花雨》学习阅读体会的方法策略;再到《珍珠鸟》自读自悟练习在阅读中体会“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交流平台,梳理形成整体认识;习作,试着运用这一方法表达,在运用中形成言语能力,同时也反哺阅读,进一步清晰阅读体验。

单元内,选文阅读、交流平台、习作形成了一个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的“了解感知——梳理提炼——迁移运用”的三级学习阶梯;而在选文阅读内部,则又呈现出阅读内部的“要素感知——学习方法——阅读实践”的三个阅读层级。因此,在每一个层级上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纠缠彷徨,按照层级要求,一步一步踏实推进教学。

四、课文里含蕴了“哪些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呢?纵观三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与略读课文的自读提示,都是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提出学习要求的。

《白鹭》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题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把握文本大意的能力。作者是想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把白鹭比作精巧的散文诗。

第二题,“课文第6 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借起名字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同时也是对白鹭动态美的诠释。如果把两道题综合起来看的话,就是本单元语文要素在这一课阅读学习中的具体化表现——通过阅读,了解郭沫若借用美丽的诗来写白鹭外形优美;作者借用“写美人”的句子来写白鹭“水田钓鱼、清晨望哨、黄昏低飞”,抒发“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暗喻的手法,由白鹭想到与它有共同特点的精巧的诗,这种方法叫联想。明确一下联想的定义,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精巧:字典解释为“精细巧妙”。诗歌怎么可以精细巧妙啊?原来,诗歌的“精巧”是针对语言的。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词第35”中说道诗歌语言“对称”的原则:“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讲的是语言“对仗”,对联中的“言辞”精巧,指的是“诗歌中的言语的音、韵、意”要精细巧妙的对称、般配。对称般配到极致就是“精巧”,能够让人感觉到诗歌的美丽。精巧的诗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给人带来欣喜。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就好比诗歌或者对联中“对仗”的精细,适宜。作者把对精巧的诗的喜爱之情迁移到白鹭身上。这里,作者把白鹭称之为“一首精巧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外形美丽的赞美)。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嵌:将金丝错插入物体表面的凹槽细缝中)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前面介绍的是白鹭色彩和体型的美,这里开始介绍白鹭生活情形的美。“钓鱼”,是拟人的手法,不再单单是“觅食”,而且有了生活的情趣;镜匣:盛妇女梳妆用品的匣子,里面装有可以支起来的镜子。说明文也介绍白鹭的生活习性:“常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独立。白天觅食,好食小鱼、蛙、虾及昆虫等”不同,作者在这里强调了“画”。对比而言,郭沫若笔下的“钓鱼”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而且,是人工精心装饰过的画面——“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有心人为她设计,田埂成为镜框、镜匣,——古代妇女照着镜子梳妆,那是怎样美丽的画面啊!作者这样作比,把“原本让人觉得美的”东西,连同情感移植过来,在表达着作者对白鹭钓鱼画面的爱,几乎是在直抒胸臆:这画面太美了。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本文主要用的是什么方法?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仔细观察事物特点,把眼前事物“想象成为作者心目中美好的、有感情的形象事物”,在具体表达过程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特点,精选能够表达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其他“运用修辞手法表作者情感态度不同的是:在本文,作者直接写“是”,直抒胸臆,情感的表达显得更加强烈、真切、直接。出自高主任《白鹭》文本细读

《落花生》一文课后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是对文本大意的把握,可以概括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第二题,“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建立在第一题基础上的语文要素的具体化,借助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抒发作者要做花生这样的人的情感,即不图虚名、默默无闻。这是“借物喻人”方法的具体呈现。

《桂花雨》课后三题是语文要素的具体化的阐述、方法化的体现。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那些美好的回忆”;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第三题,“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第一题,梳理文章写了哪些美好回忆(即主要内容);第二题,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情感;第三题,拓展阅读资源,互文印证,深入体会情感。这三道题连贯起来考察,就是如何在阅读实践中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方法与路径。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深刻的体会出作者借助桂花雨来抒发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浓浓的乡愁。

《珍珠鸟》在自读提示中明确指出:“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找出“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的语句,一方面写了人对鸟的尊重、关爱,另一方面写了鸟对人由陌生到依赖的情感变化,体会人和鸟的情意。这是语文要素在自学中操练、落实的支架,借助这个支架展开阅读,在阅读实践中掌握“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通过小组角色交流的形式梳理了单元语文要素在文本中的呈现形式。前后联系起来看,《白鹭》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落花生》借助具体事物说明做人的道理,两篇文章都是写具体事物,但表达目的各有侧重。《桂花雨》在前两课阅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后三题对语文要素做了路径上的引领。《珍珠鸟》是学生自主阅读操练的凭借,给学生以自读自悟的机会和阅读支架。“交流平台”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梳理,我觉得可以放在选文阅读之后引导学生梳理,也可在相应选文学习过程中作为资源进入教学现场。习作是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创生的新语境中的迁移运用。

五、单元统整策划学习活动

目标确定了,策划在语文要素统整之下的既有梯度,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

1.选文阅读,趣读想象,体会中感知要素。

《白鹭》一文作为统编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内容,策划什么样的活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呢?

在读通顺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抓住“精巧的诗”深入体会、揣摩。

(1)初会“精巧的诗”

抓住课文第一句话,理解什么是“精巧的诗”。为什么作者把白鹭写成精巧的诗,而不是别的东西?因为白鹭与精巧的诗有共同的特点,这是联想的一种叫相似联想,我们要想表达对一种事物的感情时,可以借助与它有相同特点的,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抒情,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要表达情感的事物中去。课文是怎样描画这首“精巧的诗”的色彩、形状、大小的呢?学生很快就能读到相关的第2—5自然段,这四段话写了白鹭的外形优美。将“精巧”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联系起来,理解“一切都很适宜”就像诗歌一样“精巧”(好比诗歌或者对联中“对仗”的精细,适宜)。

(2)具化“精巧的诗”

郭沫若仅仅写了白鹭外形优美是一首“精巧的诗”吗?请读第6 8自然段,给每一段的画面起个名字,这也是课后第二题。五年级学生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段落主要内容并不是难事,“水田钓鱼、清晨望哨、黄昏低飞”很快就能被提取出来。

示例:研读第7段,体会作者用“把白鹭赋予人的美好特点”来写的方法表达作者对白鹭喜爱赞美的感情。

1、请学生读课文第7段,回忆已经读懂的本段写法和作者表达的态度。

(课件呈现配图第7段)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2、对比阅读,体会“把白鹭当成有人的美好特点的”写法的作用。

在课件上在对比呈现另外一段话: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她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起来像是不安稳,它却一点事情都没有。这是别的鸟所没有的特点。

对比阅读后讨论:两种不同的写法,读完之后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让人觉得白鹭非常可爱?为什么?

(讨论要点:课文写的白鹭好像是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生活很有情趣,热爱生活;另一个只是介绍了白鹭的生活习性。课文写得更让人觉得白鹭非常可爱,因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不仅有外表的美,还有内在的美,更让人觉得亲近,甚至可以让人觉得能给人启发。)

指导要点:提示学生抓住“孤独、悠然、嗜好”,展开想象,想象此刻“白鹭好像就是一个人,在望着远方,想什么,做什么”。

3、总结:作者在这里用了“把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人的美好特点赋予了白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读另两幅图画,如果你要把它画下来,会画什么入画?为什么这样画就是“精巧的诗”?

梳理小结: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3)领悟“精巧的诗”

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可在学生试读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然后采用同桌对读的方式,互相促进朗读。最后全班在配乐中齐读、体会,鼓励会背的同学背诵优美语段。

2.群文整合,交流梳理,提炼中领会要素。

在选文阅读学习完成之后,进入“交流平台”的学习,以往我们只是让学生阅读一下“交流平台”中三个角色的三句话就算了,而学生并没有真正走入“交流平台”所创生的梳理提炼过程之中去。怎样让学生沉入这一言语实践活动当中?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把单元组文当作群文素材,策划“议题”引学生进入“讨论交流”的情境之中。

因为选文都围绕语文要素用一至两个课时阅读过,所以,先由浅显的文本信息梳理开始,然后逐步进入思考与讨论,引思维走向深入。

第一步,《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具体事物?作者分别要表达什么?

第二步,四篇课文分别从具体事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请小组共同梳理填写列表后,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第三步,读了这组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课?它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的?

比如《落花生》一课,借助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抒发作者要做花生这样的人的情感,即不图虚名、默默无闻。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但不必强硬的灌输概念,明确写物的目的是为了写关于做人的道理、观点。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描写的第四件事:议花生。让学生去发现:父亲在和“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我们”都只关注到了花生最表面的大家都知道都晓得的好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都喜欢吃。父亲在肯定我们表达的同时,又道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花生最可贵之处:“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不图虚名,默默奉献”。随后父亲又巧妙地过渡到对做人的议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们”听了父亲的话,有了自己关于如何做人的思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然后归纳总结:要想借物来写人,得找到事物特点与做人特点的相似之处,而花生与要赞美的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很有用、不张扬,默默奉献。从重点介绍事物特点入手,随着介绍事物,巧妙过渡到做人的议论,通过议论,学习作者关于如何做人的观点。思考的方法——由此及彼的联想。

通过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链接到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体会对比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反面对比,另一种是反物对比,这三个句子均属于反物对比。拿花生将果实深埋在土里与“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挂在枝头比较,突出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图虚名;花生的果实深埋在地里,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果实的生长位置进行对比,突出特点。将白鹭与朱鹭、苍鹭比较身段的大小,突出白鹭身段的适宜;同时也渗透出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拿“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的装饰”与“高楼门前蹲着的两根大旗杆”比较,显出作者的喜好。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是人为修建的,这样对比突出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四步,包含着作者情感的事物有的是作者的独特感受,比如郭沫若笔下的“白鹭”,许地山笔下的落花生;有的是许多人共同的的感受,比如表达思乡之情的月亮……这样的事物(景物),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第五步,假如让你来写一写某一事物,你会写什么?要抒发什么情感?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写?顺其自然的引入习作教学。

3.习作实践,迁移运用,表达中把握要素。

(1)“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

在“交流平台”第四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确定好要写的具体事物,写在草稿纸上。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写作素材,并进行分类:动物、植物、其他事物。鼓励学生结合单元选文的学习,依据文本提示进行作文。

(2)“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

这半句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是“样子”,写完开头后第二自然段我们介绍心爱之物的样子。“样子”即是物品的外形,包括物品的颜色、形状、组成(构成物品的部位)。在写这些外形特点时可以仿照对“白鹭”外形的描写加入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加入你对它的情感。

(3)“你是怎么得到的?”

这半句提示语的意思:写出心爱物品的来历。

很多孩子写来历时只能写出一句话,例如:我心爱的小闹钟是爸爸送的。孩子们只要回答出四个问题,就可以把一句话来历扩展成一段话来历。

什么时候得到的心爱之物?是谁给的心爱之物?

为什么想要这个心爱之物?得到心爱之物的心情如何?

(4)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

这句提示语其实是要孩子们写出心爱之物的作用。

可以写出两到三个作用。每个作用举一个事例来展现。然后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完后,在交流评改中紧扣语文要素,看看是否写出了感受,从哪些方面写出这样的感受的,最后,学生可以把课上共同探讨的写作内容修改完善好。

这样的教学实施把选文阅读、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以及习作都统整在语文要素之下,整个单元除了一些基础性的语文阅读学习之外,主要围绕语文要素从阅读感知到梳理提炼,再到迁移运用,经历一个目标相对集中、时间相对充裕、实践相对充分,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历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这样目标指向清晰、学习层次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得以落实就成为了可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狐假虎威作文 有所畏有所不畏作文 关于松的作文 初二语文一单元作文 班级卫生的作文 有关变化的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作文掌声响起来 宜昌的冬天作文600字 中华美德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一百字左右 屠夫与狼作文 杭州西湖作文350字 遇见作文800字初三 让座的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满分多少分 春天就这样来到我身边作文 未来的食品作文400字 青年 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题目 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 写勇气的作文 上海作文300字 朋友的作文结尾 环境的变化作文6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幸福作文 生命的力量作文 后羿射日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