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核心素养背景下谈学校美育发展探索论文

2020-10-19 10:20:01
相关推荐

360期刊网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教育论文发表服务,如您需要发表教育论文可在栏目查找您需要投稿教育杂志

核心素养背景下谈学校美育发展探索

文/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施荣

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不仅为中国学生发展明确了目标,更是为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发展艺术学科特色,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审美情趣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之下,我校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挥艺术课程的特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美育课程开发和使用

1.开发和使用适应高中生身心特点的校本美育课程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呈现两种状态:被动表现和主动表现。而此时的学生因为有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他们已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校本课程就应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开发和使用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

我校在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后,以上海市《艺术》教材为核心,开发了 走近艺术 系列校本课程,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进行分类与整合,以走近为前提,拉近艺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 走近生活 单元为例,学生对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这句话耳熟能详,但具体到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往往东拉西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粗显的理解层面。 走近生活 单元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虽然无法全面覆盖,但能通过一个个小的点将艺术与生蓓紧密坷联系在一起呈现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而这一单元的回家作业则更为生活化,让学生拿起手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平日休息的时候,找到生活中的美,用手机相机记录下来并且发送邮件给教师,在课堂上分享他们发现的美。

2.美育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的要求,我校采用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必修课为上海市教委 艺术 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选修课 艺术专修 系列课程,包括 剧本编写 台词与表演 平面设计 海报 微电影制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中性格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是我校在美育探索过程中的重要尝试。 艺术专修 系列课程是建立在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的额外艺术课时,让学生们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素养与核心能力。该课程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来完成。例如,外向的学生会较多选择 台词与表演 ,他们更愿意将自我通过形体与声音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有不少内向的学生选择该课程,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解放自己的天性,促进个性的转变。而不少选择 微电影制作 的学生则体现出两种能力的提升。一种是组织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自编自导,他们与选择表演课的学生进行合作,完成微电影拍摄,不仅增强了彼此的协调能力,而且能对影片的脉络进行梳理。另一种能力则是软件编辑的能力。学生踏踏实实地做幕后剪切、拍摄等工作,最终完成一件影视作品。这些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这对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我校艺术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1.艺术课程生活化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他们的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并且对生活进行提炼与加工。对于欣赏者学生而言,能否理解作品并与作品产生共鸣,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某些艺术作品的不理解,这源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不同,也直接导致学生们对艺术作品敬而远之。拉近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就要将作品生活化,从生活中逐步引导,通过自我的感知与体验逐步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尹少淳先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文中提到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五核心。如何让学生具有图像识读素养?一件作品的解读离不开其背后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从作品背景出发,将生活与作品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共鸣。以梵 高为例,在解读梵 高作品时,学生有时会误认为梵 高是位精神病患者,最终自杀。他们不能体会到梵 高内心中的苦痛。将梵 高生平的故事告诉学生,将《Vincent》这首歌播放给学生听,为他们解读歌词,他们沉静了,如同歌中所唱的,他们开始聆听梵 高想表达的是什么,开始感受梵 高的作品了。为什么运用黄色?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他们了解了梵 高内心中的积极乐观和世俗对他的评价及态度。学生们有感受,就能走近梵 高,艺术作品不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一种生活的表达。

2.艺术积累常态化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所在。就美术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不足。创造力的原动力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原先较为强调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较少,更多的是埋头于题海,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热情与激情。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可以用画笔,也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这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很大帮助。手机摄像功能越来越普及,但学生们不知道用手机拍什么?怎么拍?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记录美,感受美,从拍一张手机照片开始。通过实践发现,学生们的朋友圈不再是拍几件吃的食物,拍几张自拍,而更多的会将视角放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树在墙上的影子,雨天水塘的倒影 当艺术积累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以美立德,美育的重要功能就得以发挥。

3.艺术活动体验化

将艺术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发现生活中的美,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增加艺术体验,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将生活与艺术进行联系的过程。文学可以通过肢体表演、语音语调进行表现;音乐可以通过哼唱来感受自然的美;美术则可以通过画笔、纸等多种材料来创作体验绘画乐趣。有了体验,有了感受才会生成判断与理解。艺术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两字中的术就已经表明其需要体验与感受的特征。何为行云流水?何为苍劲有力?这一切的形容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比通过想象来理解更为直接有效。以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例,学生初识时觉得凌乱不堪,字的排列粗粗细细,大小不一,远没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整齐好看,缘何为第二行书?于是,我通过戏剧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较为悲痛的时候,再让他们进行书写。学生发现在不少字的书写过程中会很重,不少学生并没有运用毛笔书写,而是用水笔和圆珠笔来书写,但他们也会感受到手中的轻重不同。此时,再来看颜真卿的作品,学生有了体验就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为何作品中粗细不均,大小不一。

4.艺术学习自主化

终身学习的基础在于学会自主学习。艺术的审美判断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同时因其学科特点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将思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促进学生在课后寻找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校艺术课堂上有着这样的内容 艺术辩论。例如:一件艺术作品构图重要还是色彩重要?中国动漫应该走自己道路还是模仿国外发展?艺术学习理论重要还是实践重要?这些问题都是全开放式的题目,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去思考。课后的寻找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路,在进行辩题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们翻阅了许多书籍,平日课堂中因为课时不够而来不及提及的画家资料和信息都会出现在辩论中。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学生挖掘出更多课后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自身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有时学生的辩论还略显稚嫩,但打开这样一扇门,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军训拉歌作文 甪直古镇作文 秋天景物作文200字 描写树叶的作文300字 快乐的一次旅行作文 作文倾听 落叶的故事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800字作文 得到帮助的作文 我的青春作文600字 风景优美的作文 爱阅读的作文 张泉灵的作文课 北京的风景作文 责任为话题作文800字 关于奶奶的作文600字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350字 记忆的芬芳作文 我这个人450字作文 耀眼的光芒作文 检查眼睛的作文 拍苍蝇作文 暑假结束了的作文 心中的美景 作文 收获作文300字 作文的英文怎么写 初中写景作文大全 受伤的小狗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二百字 六年级第八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