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2020-11-10 04:55:01
相关推荐

[摘 要]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大纲要求,结合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实际,作点探讨。

[关键词] 农村 初中作文 教学 困惑对策

一、当前作为教学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参加了中考作文评卷工作。今年的中考作为题目是“助人的快乐”,从考生的选材上看,大多写帮助老大爷推车,帮助老大妈抱孩子,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捐款献爱心等。给阅卷者的感觉是“目中无人,心中无事,口中无词”,阅卷休息时我们谈到去年的高考作文,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安徽的考生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双亡,令阅卷老师惊讶,多么可笑,真是满嘴空话。笑过之余,我们仔细地想想,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怪不得报界人士说:“我们的毕业生是啃着课本完成了中学作业,埋着头冲进考场的。”中国青年报在98年初发表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指出:中学语文的六年教育,结果是90%的学生不喜欢作文。报界人士认为:中国的教师给学生的是馒头,美国老师给学生的是麦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种出麦子来做馒头。学生家长说“给孩子猎枪,而不是兔子”可谓一语破的。给猎枪,可以广泛涉猎,学会自己去发现;给兔子,只能学会“守株”。这些言论充分指出了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弊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学阶段缺少理想的教材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读写合一,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散见于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作文训练点的安排序列也不尽合理。如初一、初二册分别安排了这样的内容: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实际的写作序列应按:观察思考;确立中心,选择材料;丰富联想,完善结构;巧用多种表达方式。这样才能适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再者,中学一学期时间仅安排20—30篇文章包括精读、自读、课外自读教材,分量较轻,应加大阅读量,特别应选一些语言文字好,适合学生阅读模仿的现代时文,增添一些时代气息。因为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手头没有合适的文章,即使订报刊杂志,每期也不过有几篇可读的,况且花费又大。

2、教材的简单无序,导致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重知轻文,即注重字词句、语法、修辞,轻视写作教学;作文教学随意性,无计划、无教案者居多;写作的量少等。

3、教师的引导不够

学生作文无话写,除了不经常锻炼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作文没啥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引导泛术。首先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常常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背着这样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作文,效果可想而知。同时,有的教师不能因势利导而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致使学生对作文越来越厌恶,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其次是缺乏对生活的引导。文章的本质是生活的反映。没有生活就没有反映;有了生活,如果没有很好感悟到你所拥有的生活,同样没有反映,即使有了反映,也是肤浅的,缺乏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学生一写作文就是几个名人的事迹,这一篇文章用这些事例,那一篇还用这些事例,你的文章用这个事例,他的文章也用这个事例,千篇一律,千文一调,各种新鲜的素材,令人耳目一新的人和事很少反映在作文里。追根溯源,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教师捕捉新信息的触觉不够灵敏,生活天地狭窄,眼界不开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再其次是语文活动开展的少,没有给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没有给以展示的机会。

4、在教学观念上许多人主张在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不注重传授必要的写作知识。

现行的教材,反映在作文训练的讲解部分,大多为寥寥数百字,过分简约。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命题作文怎样审题、选材,怎样过度和照应,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等这些写作必备的知识都应补给学生。可能有人会认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诚然,多读,对学生的作文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再加以指导,使学生在写作中少走弯路不是更好吗?这如同走路问路一样,到达某目的地,可以乱摸乱闯,最终也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人指点迷津,不是更省时省力吗?多少年来,作文教学如火如荼,但坦率地说学生作文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而是走进了死胡洞。不注重方法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5、忽视人文教育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置疑。

然而,综观现今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记得,我初中时期的作文亦是如此,老师要求我们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的现状,确实让人心寒。

6、忽视基本能力训练

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范文和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中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近年来,作文资料泛滥成灾,学生又跳不出范文的圈子,阻碍了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

7、忽视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初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初中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我的一位学生书面作文成绩优异,但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无法很好地与别人沟通,导致他在找家教时,多次被人谴回。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中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8、忽视生活体验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学校,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但是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9、忽视学生习作评讲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据调查表明,在来自中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出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10、忽视“下水作文”指导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语言基本功差,书写不规范

11、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1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

13、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尤其是我们偏远地区的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小科没专职老师,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农村中学还搞什么实验班,那普通班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1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其实我们这里有的班近70人)其工作量就够大的了。这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我们农村不少教师单位没宿舍,天天回家,根本不可能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更重要的是,我们农村由于教师专业化建设不够,不少同志跨文理、跨多学科,语文老师往往也是兼教几门,如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甚至包括生物。这样,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也就必然带来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了。

15、评价的模糊性,作文评改的一家之言也是影响作文教学的弊端

在作文评价上,《大纲》用语比较模糊,弹性很大。中考高分作文虽有评分细则,也不过从“内容、表达、书写”几方面,同样模糊,弹性很大。对作文能力的评估全凭主观判断,对一篇文章的评估分数误差较大。在平时的作文评改中认真的老师能评出作文的得失,一般的是一个“阅”字了事:有的在作文批语中写道:废话连篇,中心不突出,重写!其结果“重写”还是老样子,照抄不误。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觉得写不写无所谓,只要考试写出来就行,管它新颖不新颖、通顺不通顺,反正分数差距不大,留点时间不如多学点数理化。

16、导向不力

尽管近年来中考作文分数不断提高,但作文分值仍然偏低。从激励机制来说,也是远远不及数理化学科,加之作文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的不多,或不得力也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和规范作文教学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与体现,不重视作文教学就等于放弃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的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全面主动的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基础上和可能发展的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才不至于把语文教学搞得支离破碎,把集生活阅历、知识修养、认知能力、创造才华、语言表达于一炉的作文教学“肢解”;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才能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序列、有教案,把被语文知识占用的作文课时间还给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大纲规定的量;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地从报刊上选取适合学生口味的、又有时代气息的大量的美文补充给学生,以增添学生写作上的新鲜“血液”;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够步入健康的轨道,应试教育哪种考什么,教什么,只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身上,而大量的学生成了老师的“弃婴”是不足取的: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够回归本真,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谐发展。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重视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作好文,实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现今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俗话说,作文即做人。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巨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初中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3、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解决作文没话写的难题,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联想能力,使作文教学真正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的海洋是无比宽广的,其中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这一点,我们从近10年的中考作文中认识愈来愈明确。只有贴近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举中考作文命题的例子)特别是近三年来,许多中考作文已突破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樊篱,大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方式是在题前加提示语。如安徽的中考题。(题略)

第二是以“我”为轴心,向家庭、学校、社会“辐射”。(题略)

中考作文面向生活,给我们加强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我们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觉得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从我接触的学生的大量习作来看,这个话题有必要再说一说。先看两篇例文:《建一座“上海民俗馆”》见《语文学习》99.6.10页;《风波终于平息》(学生写作)

有些同学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而时常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常识性错误,使文章质量大打折扣。请看下面学生作文的一段:

“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我凭窗欣赏着外面的风景,远处的麦田,绿油油的。有几位农民伯伯正在田间劳作,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丰收的企盼……。”这位同学写农民,也是写他自己参加竞赛回来的感受,如同农民期盼丰收一样,企盼着今年中考能考入理想的学校。这段文字初读起来,觉得写的很好,有真情实感,仔细揣摩,有问题。我问他:“你能用一双眼睛看清远处这些人的眼神吗?”这位同学会心的笑了,知道了自己文章的毛病。其实,这位同学作文中涉及的这些生活常识是很普通的很简单的,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常识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写作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细致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如果说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在认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则是写作的关键,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我1973年走上教学岗位,开始教政治、物理等,后来我校语文老师调走了,让我教语文,我当时满口答应。可当我走进讲台时不是那样了,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天天就是备课查资料,一直到现在我真正感悟到:语文老师不好当,太费心思了。用什么方法把学生教会,这是一个难题。人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是在说体验生活的重要性。这说明用心体验生活,才能真正的认识生活,懂得生活。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海洋是广阔的,一个人不可能把生活都体验到,那些不能亲身去体验的,就需要用心去感悟。人们常说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这里所说的“感”就是对生活的感悟。我们班有一位小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他在回忆小学生活时曾这样写道:“上小学时,我起来的很早,那时天天好停电,遇到停电,同学们都有爸爸妈妈给买的小矿灯,我却没有,停电时凑着别人的灯光多不放便。于是,我央求爸爸给我也买一个。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花钱的地方又多,爸爸决定自己动手给我做一个小油灯。第二天爸爸拿着连夜赶制的小油灯,满意的交给了我……”这里用“满意”就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大大影响了文章的感情表达——作为父亲,因无钱给孩子卖矿灯而给孩子亲手做小油灯,这的确是在尽父亲的责任,无可厚非。但在孩子的心理,自己做的小油灯总不如买来的好,这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同学们用的大都是矿灯,这时父亲把自己做的油灯交给孩子,尽管是连夜赶制的,他可以对自己做的灯感到满意,但对孩子却应该感到抱歉。如果我们把“满意”改为“歉意”,则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更利于文章感情的表达,也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再看一篇学生张贺喜的《摇钱树》:这篇文章写出了小作者对当前部分学校乱收费现象的不满,可以说是真实的感受,语言也诙谐幽默。

由此,我们看到了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积累生活。请看南京附中学生徐好好怎样积累生活的。(原文略)

例文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人在积累方面付诸缺如,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缺于下苦功夫,三是不懂如何运用,四是未能养成良好的日积月累的习惯,因而积累甚少。作文时头脑里一片空白,写出来的作文也老是那么一张脸孔,很少有新鲜内容;老是那么几句现成话,语言单调枯涩。

如何积累呢?

博览,即广泛阅读,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鲁迅的名言最恰当:“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多读,反复记诵典型事例、名言警句、谚语格言、鲜活的口语、、精彩的描绘片断、精辟独到的见解观点、有特色的顺口溜、含义隽永的解说词、名联……

记的方法多种多样:杂记式;边读边记;手册式;分类记;系统记;卡片式等。

体验生活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所记各类材料仔细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便在写作中获得灵感。这一过程,需持之以恒,最忌一曝十寒,不明目的,只积不用。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又有了积累,当他意识到写出自己深刻感受的东西是自己第一种“需要”,而且也不是一件难事时,那么这个学生还会怕作文吗?还会对作文无兴趣?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情感在激荡,思想在奔驰,那么,在写作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什么写法,什么技巧,如何能束缚他自由奔驰的思想!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思维如何不新颖?联想如何不丰富?

课外练笔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初中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确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4、范文引导,教给方法,揭示写作规律,解决不会写的难题

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受精讲多练的影响,有的干脆就不讲,一到作文课,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学生咬破了笔头就是写不出来。究其原因,不是不愿意写,而是不会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导观察,解决学生的作文材料问题。材料的观察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时间的安排为初一两个学期重点指导观察,使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引导他们搜集第二手材料,即别人的见闻。教读课文,讲授知识,积累材料,特别是课文中的许多材料。表达方式的训练以记叙为主,也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抒情。要求材料为中心服务,把事情叙述完整,对事有观点,有看法,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让他们从学校、家庭的圈子里跳出来。如逢古会让学生观察街头小景,写出不同人的动作、心态;社会上组织什么活动,让学生参与。学生参与了活动,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语言也趋于流畅、自然了。他们为了积累多方面的材料,已不满足于狭小的天地,把目光转向社会,从社会生活无限广阔的天地中摄取作文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有的在作文中赞扬改革中的新人新事,有的批评陈规陋习,有的笔锋直指不正之风,有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有的评论国内外大事等。如我班学生的作文:《姜片厂污水横流,大河里鱼虾遭殃》(王怀友),《臭气漫天路人捂鼻过,污水污染为何无人管》(张克喜),《聘任实施益处多,力解问题发展好》(宋丽丽)(展示学生作文:小事阐发大道理的《放牛的启示》—牛敏、广泛涉取生活的《家庭小事》—姚宗伟)

这个阶段虽然放手让学生写,教师也要抓住机会进行命题作文指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阶段一定要加强引导,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促使学生去接触社会,扩大他们的取材范围。要多鼓励,少批评,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最忌一曝十寒。

第二步:第一步“放”解决了材料问题,学生由无题观察笔记到有题目的以便向下一步过度。有了材料学生是不是就会写作文呢?要转入第二步“收”这一步,在初二上学期,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化生活为作文,也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即“用规律,练技能”。学生运用材料,必须具备审题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选材不典型、中心不明确等现象。这一步要交给学生各类文体的一般规律。(见《作文审题例谈》、《文章结尾艺术谈》、《 人类的语言 三美》、《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通过练技能,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通过总结规律,学生学到了基本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了素质,发展了智力。

第三步把学生放到社会上去应用,(时间为初二下学期——初三下学期)在这一阶段里,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作文,鼓励学生写随意作文,考虑作文读者对象。写前明确目的,选材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描写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使他们知道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如97届我班学生猛祥良的作文《给小强父母的一封信》,第一稿我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小强的父母收到你的信会让小强返校吗?”因为他说的都是大道理,什么宪法明确规定……小强没受完义务教育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制裁……称呼是:“小强的父母……”不够得体。这位同学也很认真,又交来了修改稿,我看后稍作改动,又在文中画了几条横线让他自己修改。批语是“较前稿有很大进步,你已经觉察到自己作文的弊端了,请再修改投寄报刊!”结果经过第三次修改,刊登在1997年《作文》第7期上。

教师下水作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5、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解决写不好的难题

写文章,除了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用词造句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基本功。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可见语言的重要。

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样写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非常细腻地写出她国破家亡失去丈夫的悲痛。一下子连用14个叠字,出奇制胜,不敢想象这种刚劲脱俗的文气就如生龙活虎一般非一般描摹可比。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更有一翻情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清淡的几个词语连在一块,写景抒情好像和读者推心置腹诉说衷肠一样。《早梅》“数枝”改“一枝”的故事更是典型的一例。

这是文学家的语言,当然我们不能拿文学家的语言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语言的衡量可以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几字来概括。

如何教学生学好语言呢?

自然习得,多读多背积累足够的语言材料,具备相当多语言经验,即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背诵培养了大批的名家、诗人。为什么新的科学这样发达,大诗人、大作家越来越少呢?不能不考虑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效率问题。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为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一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青少年是记诵的黄金时期,先要求学生利用最佳记忆时期把精品的语言成句、成段、成篇的熟读背诵下来,以后还愁写不出好文章吗?

在语言的运用上可抓住薄弱环节强化训练,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练笔:

(1)加强描述语句的训练。描述句往往细腻真切、生动感人。而很多学生写文章总是泛泛而谈,空洞无物。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观察,边观察边感受。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的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马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再如,原苏教版初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有篇作文题目叫《良药未必都苦口》,我们农村的学生拿到题目很快就从大山渣治病不苦口开题了。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意又不都是单一的,思想大于形象,因此观点相左的文章是可以写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日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2)加强句式训练

短句节奏明快,活泼生动,大部分学生写短句很不得法,试看下面的短句:

又是作文!老师你还让我活不让我活?写吧,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灵感啊,你在哪里?哦,有了,报纸成天喊改革,那就“改”它一次吧——本村分三派。改革派队长A,保守派队长B,中立派老大爷C。人家写两派,我写三派。老师不是让创新吗!改革派与保守派斗上了,中立派坐山观虎斗……别怪我胡编乱造,鄙人本来姓胡嘛!——这一段写出了心理感觉,短小精悍,生动流利。

(3)加强整句训练

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如:

我的初中生活结束了,在这段难忘的生活历程中,甘美的雨露滋润着我,党的阳光哺育着我,老师的心血浇灌着我,我怎能不留恋我的初中生活,怀念我的老师呢?

(4)加强抒情句、议论句的训练

抒情句、议论句能点铁成金,深化文章主题,而学生的作文中,抒情议论却少得可怜。一位学生在《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的结尾只是回忆当时的一件事,事情叙完就结了,我批过他的作文,觉得主题不够深刻。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文章叙事很完整,也有新意,请读《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结尾,用上议论和抒情,使主题升华。”学生后来是这样的结尾:“一年过去了,我始终珍藏着这幅照片,它使我看到了人们美的心灵,看到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希望!”

(5)加强警句训练

警句能以一当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我班学生这样写道:“我考试离满分只差两分,非常高兴。可我的同桌考了满分还在寻找最佳解题思路。我感到惭愧。明白了:优异成绩是这样得来的——我,不应该为得到98分而欣喜,而应为失去两分而遗憾。”

以上有炼字的,有炼句的,也有炼段的,这样长久下去,还愁写不出生动的文章来?

6、多角度多方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作文,这是学生作文水平得以提高的内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们的做法是:

(1)命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欲望是否强烈,写作欲望是否强烈,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正如我国语文教育家于漪所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用到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叶圣陶先生针对学生厌写,怕写作文的心理也讲到:“教者命题,题意化含,要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好的作文命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中做到: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时代感,开启学生文思泉涌。只有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感触最深刻的事物中命题,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看了题目才能爱写。叶老说:“要钻到学生心理出题目,”现在的学生纯真热情,求新好奇,接受新事物快,但稚气,感情易波动,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还未脱去童气,较幼稚,心理想什么就说什么,喜欢向老师、家长说心里话,平时显得大胆热情,思维活跃,初三学生开始有开放期转向封闭期,心里话不再向别人倾吐,追求独立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作文命题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找到他们的兴奋点。生活中的举手投足,一个启示,一种表情,一言一行,一字一语都可以作为命题的依据。命题的范围要小要新。如《妈妈的微笑》、《妈妈的烦恼与喜悦》、《××,请不要这样》等,这些小的命题,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符合学生性格、意志和志趣的需要,从中找到写作的爆发点,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感情的波澜,引发他们创作的冲动。命题要结合课文,从课本中挖掘作文材料和写作技巧,创设情境,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多文体的命题,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读写结合,巩固学习成果,还可以走出课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写作技巧,也可以解决无东西写的问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模仿课文,可依据课文改变叙述方法,可创设情境让学生续写、改写、扩写、补写等。

(2)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活动激发法是通过社会实践或某些有组织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从课内到课外,经常记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办班级读书角、看联播等,使之养成习惯;坚持写日记、观察笔记、、定期组织口头作文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之形成能力。当好小记者,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做小编辑,办手抄报;编课本剧模拟人物语言;让学生召开发布会轮流做发言人;建语文实验室、走上街头,走向社会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报告。

我们认为,作为教学改革首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受,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去作文。这样,密切了作文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便于学以致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知、行为、情感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在写作指导中诱发学生的感情外射,打开学生思路

一是作文前对学生写的人和事加以概括归纳,重在描绘复述(口头表达),引起感情的冲动。二是对所写的事物引发讨论,发掘其哲理性,达到诱发情感的目的。三是对所写的内容点明其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作前为什么要“说”要“议”的目的)

指导时关键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所路,遵路识斯真。”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回忆,开启学生的思路,使他们顺畅的去写。

首先引导他们善用联想。在学生思路闭塞执笔不下时,借助联想往往是打开思路的好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如我在教读《曹刿论战》时让学生想想课文把庄公写得一钱不值,庄公有没有可贵之处呢?学生在庄公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

第三是集体研讨,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研讨,说说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从而开启他们的思路,引发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一吐为快。

(4)切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益,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又一有效措施,也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能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基础,我认为作文批改可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做:

A、交给方法。农村中学生由于被筛选过,所以我们要扶着他们前进。为此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写完作文后,首先,要他们自己独立修改一至两遍,看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其次,安排学生同桌互改要求:一是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是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是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最后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再次,批语有共同要求:告诉学生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

B、分组互改。我们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再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各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C、勤于指导。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巡回加强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好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知道批语如何写,错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师要随叫随到,别怕麻烦,并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手头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有针对性。

D、做好笔记。批改或复阅本组其他学生的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边批边记,即把四本作文的优缺点找出来,以便与自己的作文比较。通过看、记,把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为以后写此类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的学生大多自备了《写作手册》积累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等,作文时学以致有,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E、写下体会。我们还可安排学生在轮流批阅后将作文发给作者,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语,还要改正错字,病句。然后对照笔录的别人作文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以及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F、教师复审。学生写完作文后记,再次交上来,教师既看原文,又看批语,还看后记,并随时做审阅记录,为讲评收集素材。看原文以了解学生写作;看批语,以掌握互评情况;看阅后记,以发现学生收益。

G、搞好讲评。教师经过浏览审阅,对全班学生作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写出讲评提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每次作文情况作出概括总结,并抓住普遍性的问题重点讲评。讲评要每次侧重一两个重点。

作文批改创新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符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总之,注重命题的艺术。能使学生乐意写;开展多种活动,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其顺畅地写;诱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其有话写;评改注重了激励,能使学生树立信心还想写。

7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怎样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烈士陵园、车站等场所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8、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早读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

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另外,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的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9、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妈妈的手、春雨、门前的鱼塘、听风等等都进作文天地。体裁也变得形式多样。我们马寨中学语文组的柳笛文学社也为他们提供展示写作才能的平台。还有不少同学就直接向一些小报投稿,他们在写作天地里真是其乐无穷。

10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作文教研活动

俗话说,“打铁必须本身硬”。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一是思想素质,要讲师德,讲良心,讲敬业,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二是提高业务素质。语文教师不仅能写出好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地投入到作文教改的实践中去,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改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多看书看报刊杂志,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大胆实践,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语文教师要多写论文,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总之,加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探索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使作文教学真正走向知识系统化,课堂生活化,方法多样化,教学情感化。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三、结束语

“文有法而无定法贵在没法。”文章怎样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可贵之处在于不效法别人的老路走,有自己的创新。作文教学也一样,只要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农村中学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上述拙见旨在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本文是1999年8月13日下午在颍州区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地点:阜阳市第十五中学)的专题报告,部分引文和例文限于篇幅省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我的作文100字 我的幸福之家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初中 师恩似海作文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600字 回家作文结尾 长沙游记作文 成长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作文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关于花的作文600 我的朋友作文100字 我爱家乡的作文400字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作文 观察黄瓜的作文 六年级500字作文 进与退作文800字 我的校园作文三年级 作文怎么写开头 作文难忘的小学生活 我的自传600字作文 有那样一个人作文 介绍杭州作文 描写天柱山的作文 秋游作文英语 七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 高中500字作文 稻草定律作文素材 三年级写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六年级作文批改评语 关于广场舞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