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附精彩下水作文)

2020-11-16 17:45:01
相关推荐

解读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

山羊浪子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以“难”著称,材料的叙述风格有些文艺范和小资情调,审题注重思维品质,强调思辨,有哲理蕴味。每次出作文题出来后可谓众评纷纭,好坏基本参半。今年是江苏卷高考最后一年,也是向全国卷过渡的一年,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大环境,大家更是疑惑。语文考试结束后,作文面世,江苏卷果真还是熟悉的样子,但味道与前几年稍有不同。我感觉今年作文题很接地气,贴近生活,有点向全国卷靠拢的味道,但感觉审题难度稍微加大,立意开掘的空间需要费一些周章,如果考生平时训练有素,应该不难,运用审题法中的“关键词”法,“由果溯因”法等来分析,基本上就能找到文题立意所在,关键是考生在考场上不能发蒙,要头脑清醒,冷静再冷静,思考思考再思考。

01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02

材料审读

材料共四句话。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两个并列的四字词语,出自《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这八个字的意思: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分句中有一个相同的字“同”,这个“同”应该是一个关键字,“同”就是条件,只有“同”才能“应”,才能“求”,这两句也是材料的关键句。其实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开掘,就可以扩散思维,分析立意。由问题入手,化虚为实,找个小缺口来写就好。

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同学好像能看懂,但真正的具体意思却说不上来。不过还好,命题者很人性化地作了一个解释,即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句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了,里面的关键词是“总是”,“塑造”,强调人有趋同性,喜欢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这些你关注的事越来越多,受到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多,在潜移默化中这些你关注和喜欢的人和事变改变了你,塑造了你,让你也与之靠近,甚至与之一样。有人不禁要问那“环绕”是不是关键词呢,肯定不是,“环绕”只是现象,“塑造”才是本质。

材料第三句话:“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这句话实际上是为第二句话设置一个真实情境。这就体现出江苏高考作文向全国卷过渡的特点,这是向任务驱动型作文靠拢。但又不失江苏卷本来的特点。这个情境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大,有更多让人关注的、喜欢的同类的人和事,被关注的人和事情反过来又影响和改变关注的人们,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人更容易被同化和塑造。

第四句话:“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这句话是对第三句话的一个补充。我们浏览了,点赞了,分享了,感动了,表明我们已经认“同”了,这些动作习惯表明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变成了我们关注和喜欢的人。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由果溯因来分析,这样就可以找到答案。

材料中第一句话是总纲,第二句话是阐述,第三句话是情境限制,第四句话是结果。考生仔细分析应该能看出来。

03

立意分析

据上面的解读,我们运用“关键词法”“由果溯因法”“问题入手法”,来分析材料,立意基本上落实在“同”和“塑造”这两个关键词(而浏览,点赞,分享,感动这几个词只是外在表现,不是关键词)上。即“人的趋同性使人容易被同类信息所塑造(或同化、改变)”。但这种塑造(或同化、改变)最好不能脱离“互联网时代”这个真实情境。这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考生尽量要在作文中就互联网时代同类信息对人的塑造(或同化、改变)作用来谈自己的理解、感悟或体验。

从材料最后一句话来看,感情色彩趋向于塑造的正向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从心所欲”、“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和“感动”几个偏褒义的词,基本指向“互联网时代下,同类信息对人的正面影响和改变”。所以写作要传递正能量,体现时代精神。

立意方向:

1.从抽象点的道理来思考。如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及人格精神的形成等方面。

2.从具体生活实际来落实。如个人兴趣爱好、处事方法、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3.从家国方面考虑。如从国家、民族间文化的互相影响并走向和谐来谈。

4.其实当今地球在网络环境下就是一个村,网络对世界各个角落基本全覆盖,网络已经是我们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是不是完美的,都有两面性。既然是这样,网络的影响也应该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个人的认同甚至很多人的认同也很难说因为喜欢就是正确的积极的,由此可见,考生如果从反面来写,我认为也应该是可以的,如果写的深刻应该褒扬。

下水作文

朋友圈“点赞”的背后

纪友根

纪友根,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如皋市第二中学副校长。

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翻了翻朋友圈,一位朋友发了一组去看大海的照片,她洒脱的样子我真喜欢,我给她点了个赞;一位朋友转发了一条推文《关于青春的十本好书》,里面有好几本都已经摆在我的案头,等着我仔细品读,我也给他也点了一个赞。

点赞好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朋友圈这个小小的社交空间里,我们可以用点点大拇指图标这个极其简单的方式,跟朋友说一句“我赞同”、“我喜欢”,“我认同”,可以用最小的代价、以最简单的方式找到生活趣味相投之人,未来道路上志同道合之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一众朋友圈中圈出自己的“舒适圈”。这里有自己熟悉的味道,有知情识趣的人,有喜欢愿做的事,在这个圈子里,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也很自如。

可是,时间久了,点赞也变了味道。朋友圈里的信息更迭太快,我还没有来及仔细品品,就又是一波刷新,不管了,只要看着喜欢,就先给个赞。再到后来,我连翻阅的兴致都寥寥无几了,这是怎么了?

大数据、信息化,让圈子形成得更容易,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能看到的信息都会是我们想看到信息。也正因如此,信息过窄之下的“舒适过度”产生了。

想到这些,我赶紧找到前几天瞟了一眼的一条推送,是一部加拿大轻喜剧,这不在我的喜好范围之内,于是我根本没有点开过,但我知道我的下一秒点击会是一个新的开端。剧本写的是一个高中生要闹革命,有一句台词非常有意思:be awake,be aware,be alive(醒着,知觉着,活着)。革命要你醒着,不要睡觉,让你看到矛盾、看到丑陋、看到问题。只要你醒着,知道问题,继续斗争,这就是一切,这就是意义。这种不断斗争的方式更像是一种奋斗的方式,也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警醒了我,要去多看、多听、多感受、多思考,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

是啊,我们未来的样子,难道真的只能是我们看得到的样子吗?不,我想要的是无限可能。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句话爆红网络,在互联网信息大浪潮下,怎样保持内心的自我认同,自我坚守,然后在“舒适”的情况下去“啃硬骨头”,这才是对“同”更深的解读。学会“和而不同”,才能跳出“信息茧房”。《人类学》中说:人类历史很长,活法很多,不要认为你自己的活法最好;最重要的是了解不同的活法、想法,理解它,然后你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生活是由当下创造的,今日的选择,明日来为它买单。时间是延伸的射线,逝去的无法重来,但下一步绝对可以选择。我们热爱的始终坚持,不爱的也去看看,困难的也去试试,艰险的也去挑战,邂逅更加精彩的自己。

票选的未来

时嘉姝

时嘉姝,供职于上海某公司。热心炒股,偶尔码字。

“近朱者赤”“孟母三迁”,我国自古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了更优越的环境,只得一再搬迁、择邻而居。“时代的一粒沙,落在凡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作为一个普通人,真的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塑造吗?

四年前美国大选,阶级固化加深的底层美国人,将特朗普票选上总统之位。这个跳梁小丑一般的领导人,面对新冠疫情,频出“可以注射消毒水、用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来消灭病毒”等反智言论。也许令人难以相信,美国的年轻人里面有三成不相信地球是圆的,而这批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年轻人往往也同时是反对注射疫苗、相信5G会传播新冠病毒的主力军。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人票选了他们喜欢的、言谈举止上看起来是“同类”的特朗普,因此,反智主义、民粹主义,甚至是近期越发激进的种族主义,持续地侵蚀了这个国家。

大到国家命运走向,小到推送到眼前的广告,“喜欢”是每个人做出选择的原动力。除了选举这种有实际投票行为的活动,日渐发达的网络技术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票选”的机会。

大数据时代,网络似乎比我们本人更能准确洞察内心的喜好,淘宝首页出现的“猜你喜欢”、短视频网站精准推送的视频题材,无一不令人产生点进去一探究竟的冲动。浏览、点赞、分享,这些简单的动作本身就代表了一个人认可的态度。

作为输出中华的田园文化的“网红”李子柒最近总在舆论的浪口风尖,某地小学考卷的阅读理解中,将李子柒与袁隆平相提并论,而被家长抗议,认为网红“不登大雅之堂”。但我恰恰觉得,传递正能量不应该有鄙视链,正如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最终变成米饭,送入千千万万的口中咀嚼甘香四溢一样;李子柒在海外视频网站的作品,每一个都能获得上千万的点击,观众们通过观看这个动作认可了李子柒,于是她也带着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和远方走进了上千万海外网民的心里。

在这样全民都有选择文化的权利的时代,总有人在担心劣币驱逐良币,证据便是快手、抖音等平台土味视频的盛行。我小时候读到“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时常会疑惑,少年是要怎样强大、在哪个方面强大才行呢?社会资源分明是掌握在那些更年长的人手里的,少年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现在我渐渐明白,少年们拥有的是日渐响亮的话语权,是更长更远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未来。一代代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从他们的喜好、审美出发,他们的每一次浏览、点赞、分享都是一次票选,肯定好的内容,激励创作,最终将市场、资本、资源引导到这个环境中来。而其他的不必过于担忧,静候春来便好。

同声正气,壮哉中华

徐明杨

徐明杨,如皋市白蒲镇阳光初级中学教师。

声者,音也。情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气者,息也。嘘吸于体而达,故成乎气。

凡声所呼,同者必应;凡气所通,同者必求。雄狮一怒,层林震荡;柴犬一吠,满园嚣嘈。皆是理也。

同声气者,可以举大事,成大业,兴大国;同声气者,亦可以生是非,乱黑白,混清浊。

何以异二者之为?但看今日之一二事。

香江之乱,业已期年。自己亥年修例以降,螳臂之人,奴颜毕现;蚍蜉之躯,卑躬尽显。掘人祖坟、扰人安居,累及无辜、殃及池鱼。别有用心者,就乱拍摄,断章剪辑,假之网络,托之软件,散布全球。

彼其何不敢以全貌示于世人耶?

无他,但为抹黑而已。

不明就里者,管中窥豹;不知事理者,瓮中观天。警员依法驱散,则污之以暴力执法;警员依法逮捕,则诋之以尽丧人权。

君不见前有地铁阿公,仗义而出,厉声正色,怒斥贼人;后有被困父女,慨声激昂,高唱国歌,震慑宵小!

弹丸之地,朝夕相伴,何故迥异之甚耶?盖其本心不一,声气难同也!

又有某院之高材,留洋于外。不思精勤奋进,敦笃励志,以待来日报国。专好于网络媒体肆言辱国之论,谩詈讥民之语,以博狼子野心之徒一笑。

呜呼!汝独不见百年之仁人志士乎?

昔者中山先生远赴美国,感他国之文明,则思己国之开化;察异乡之先进,则虑己国之嬗变。又有豫才先生东渡日本,睹国人于异土之麻木,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务求于精神之上疗救国民。未耽他乡之声色,未溺别国之丰沃,专取他山之石,攻为本国之玉。

缘何该院高材留洋未几,辄思摧眉易主,折腰取宠,全不思祖国之栽培,以致先人受耻、母校蒙羞?

芝兰之室、鲍鱼之肆,前人早已备述;淮南之橘、淮北之枳,往者亦有定论。然此等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背宗弃祖,易节改志,若单以素丝堕酱缸论之,恐难书其罪!

日分昼夜,水有清浊,一国之事,非能以偏概全。万物负阴而抱阳,方能冲气以为和,阴阳和而万物乃得生。

今日之华夏,交通世界,礼结万国。吾辈之青年,当思百年巨变之不易,宜念先辈振兴之难艰!诚应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以求民族之兴,以圆国家之梦!吾辈之青年,更须谨记:君之所见,即为中国之所见;君之所寻,即为中国之所寻。凡此种种,皆因君之貌,即为中国之貌!

塑造未来的你

陈露

陈露,如皋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市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作为一个二孩妈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因为大语文时代已昂首阔步来临!

和小Q共事多年,我们聊得最多的总是孩子。她说,在我儿子身上看到她儿子小时候的模样:一样的调皮,一样的不够专注。她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组织了一个以“孩子带动孩子,共同进步”的读书会,说一年来孩子们变化很大,越来越棒了。最后,她倾心地说:“你也可以试试!”不得不佩服小Q,在孩子身上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更舍得花心思,有这样一个聪明妈妈,孩子不优秀都难。于是,我动心了。

朋友闲谈,除了孩子就是学习,我们一群焦虑的家长,一拍即合,决定“抱团学习”,于是“墨韵初心悦读会”诞生了。我们沉浸在诗词的海洋,放飞想象,声情并茂地朗诵;我们探究小古文的经典语段,熟读成诵,终身受益;我们感受中外名著的魅力,体悟经典,对话经典……

智能时代,我们学会“美篇”,学会“抖音”,学会朋友圈分享。犹记得,在学习《易水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穿越到战国,了解战国七雄、荆轲刺秦的故事,孩子们也仿佛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来到易水边送别荆轲,孩子们的脸上写满悲情与不舍!犹记得,在学习《人日思归》这首诗时,当我告诉他们,“人日”也是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正月初七要归家时,孩子们惊讶地表示:还是头一回听说呢!犹记得,在阅读《西游记》这部巨著时,孩子们抑制不住童真童趣,边看边读,或嬉笑、或埋怨、或生气……后来,我提议表演里面经典的情景,孩子们分工明确,分角色朗读并演得惟妙惟肖。人手不够时,邀请爸爸妈妈分担角色,有大人的参与,孩子们更兴奋更努力了!犹记得,孩子们穿着汉服,唱着国风歌,诵着诗词曲,践行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与思考!

《易乾》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事活动的常态。时代的潮流泥沙俱下,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不放弃?需要擦亮眼睛,有的放矢,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小Q引领了我,我带动了朋友和孩子们,我们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同时,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是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又被时代的信息所环绕,被时代所塑造!

某宝爸说:“5G有了,我们下次把投影仪装起来,大电视买起来,舞台布置起来!”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暖暖地洒在身上,我们几个促膝谈心,幻想着孩子们挥斥方遒、书生意气的样子;幻想着他们口吐莲花、 字字珠玑的样子;幻想着他们满腹诗书、气质自华的样子……

未来的你,还不能确定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你,爱上阅读的你,肯定是最美的模样!

因声求气

宋丽丽

宋丽丽,如皋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很难想象那么个困难的年代里,曾祖父怎么一头挑着祖父,一头挑着锅碗瓢盆,来到现在连我在内上溯三代立根的县城。

那是1954至1955年。生活在商品房小区窗明几净下的祖父得想很久才能确定。依据他是1954年出生的。

我想还不是爷爷主动、愿意记起的。我视频里追根究底地在问他。曾祖父母已经驾鹤而去。留在尘埃之中的祖孙俩翻找到的记忆也跟爸爸记得的差不多,都来自于这县城里的土著奶奶的描述。不过祖父不似敢闯敢拼的爸爸的底气,添了赧然,在我追问曾祖父母为什么背井离乡时,“那时穷呗”,“老弟兄太多喽,曾爷爷手艺呗”……

就这么会木匠的曾祖父母自我出生时就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自打我有记忆的岁月里,我脚下的土地被桑树、桃树、樱桃树、苹果树、梧桐披挂了各种果实,芬芳了流年,红了樱桃,绿过芭蕉。

想是热爱,进入了船民社的曾祖父不仅以木匠的手艺排船挣工分养活了离开土地的自己,在陌生的地界扎根、子息繁衍。还是源于热爱,他选择了让自己的生活果实累累。这一季一季的沃若桑椹,只贡献过一颗硕果的“仙桃”,红过一茬茬的樱桃,未及结出就被开发商砍截的苹果及岁岁年年、紫花开谢,而悄然落地、无人赏识的梧桐仔。

真的只是热爱,这些树种许是不仅仅只提供木料供曾祖父为满堂的儿孙造做家具塑造着我们这些后人的生活。据说四爷爷结婚的时候,那时已经到了改革开放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时际,他们就选择机器生产的复合家具,款式新潮轻盈,而非曾祖父喊来徒弟亲自手工打制的祖父房里的笨又重的“老古董”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想来祖父、爸爸他们性格里的那份韧劲与灵动不仅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在生活的戈壁里徒步跋涉、四处碰壁而产生的应激呀。有犯过错误,可都绝域逢生,现如今也生活尚可,过得去。是土地的赐予,是曾祖父选择的生活方式的馈赠吗?

不得而知,不过这些芬芳与颜色润泽了一代再一代,至少到我是如此,环绕于我的不仅是土地的赐予,塑造了我们气息的也不仅仅是曾祖父的果实或留下的什物。爸爸吃过曾祖父种的桃树上只结过唯一的“仙桃”,因未嫁接,那年依旧的毛桃未落尽,它隐于层层的绿叶间,俏立高枝,眼尖的爸爸得到了这份“幸运”。

学习认真,懂事乖巧。我想未来之路还很长的我求索的当然远不止这些,可究竟是哪些?岁月会告诉我。“自惭不是梧桐树,安得朝阳鸣凤来”,我也喜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战争的残酷作文 心爱的礼物作文 初二游记作文700字 作文网 妈妈笑了作文200字 扬长避短的作文 我的低碳生活英语作文 关于学校变化的作文 我是怎么来的作文 惊喜的事作文 奇妙的和谐作文方和圆 我的信仰作文600字 寻找春天的作文300字 描述同学的英语作文 数学趣事作文 绑架作文 的作文素材 描写校园景色作文 以什么为友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写人 二年级我的朋友作文 读书伴我成长作文300字五年级 鲁迅故里的作文 小学生怎样写好作文的方法 母亲的怀抱作文 一次大扫除作文400字 守护诚信作文 我的小学作文 写一篇水果的作文 以快乐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