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析高考作文 把握命题规律与针对训练

2020-11-16 22:05:01
相关推荐

2020年高考即将落下帷幕,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高考作文的命制体现出了哪些新的特点,对我们后续的工作又有何启发?本文从内容和形式、材料和话题两个方面分析今年高考作文特点,旨在通过分析命题中的变与不变,把握命题规律,指导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内容和形式

首先必须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在内容上体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中庸之道:选取的都是比较温和的话题,题干中也很容易看出命题人的情感方向,不会引起太大争议。这体现了高考作文的重点仍然是在于对考生表达能力的考察,不需要考生有多深刻的思想,只要给出一个论点,对其进行合理论述即可,“文以载道”,重点在文不在道。因此像下图“螃蟹与稻草”这类争议比较大的话题,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出现。

材料作文——螃蟹与稻草

形式创新上更加大胆,如:全国卷的发言稿、书信,新高考二卷的主持稿,北京卷作文二选一第二题的记叙文,对于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素质都构成了一定挑战,但正如我上面所说,无论形式如何改变,考察内容是不会变的,形式固然重要,但若是一味追求形式,忘记入题、忘记说理,那才是因小失大。

总结:近年来,高考作文考察应用文的频率明显提高,但是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加强传统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应当对应用文的写作有一定熟悉,尤其注意练习在特定的格式下如何入题,避免在考场上出现过于注重格式而迟迟无法入题的情况。

二、热点是否应当回避

首先区分两个概念:材料和话题,材料是作文的题干,是话题的引子,而话题是考生行文写作的核心思想,往往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高考是一个既强调时代性,又强调公平性的考试。时代性要求命题紧跟时代步伐,选取一些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考察的是考生获取信息、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均,不同地区对新观点、新思潮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采用这类话题有悖于高考公平的原则,命题人需要在二者中进行取舍。而取舍的结果往往是,使用热点材料,引出传统话题。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北京卷作文二选一第一题

北京卷作文二选一第一题,作为一个上上周发生的事情,这个材料的出现让人有些惊讶,因为它实在是太新了,以至于可能不会有很多人关注它,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道作文题的命制,因为这个话题应当早已在考生积累之中了。

第二个例子:

江苏卷作文题目

这个题目值得好好探讨,看材料的前两句,会让人以为这是对“信息茧房”理论的描述,该理论认为,人们会有选择地浏览自己希望看到的内容,而近年来流行的智能推荐算法,会使人们误认为自己的认识与主流社会的认识相同,由此造成偏见与对立的加剧。

在我的印象中,这个问题第一次进入公共视野,来自于一项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指控,指控声称,特朗普的竞选团队买通互联网公司,利用其推荐算法向网民推荐有利于特朗普大选的新闻,由此操控选举。比如:某人曾在网络上发言支持禁枪,他将会收到特朗普支持禁枪而特朗普的竞争对手反对禁枪的新闻,而实际上,二者发表言论的时间、场合可能并不具有可比性。

这样一个话题,用于命制高考作文,深度和实时性显然是足够的,但是作为一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话题,不同地区对于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用作命题并不公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第三、四句,对于上述现象,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实际上是正面的。总结这四句话,我们可以串出话题:前两句是第一点,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后两句是第二点,利用好互联网这一特点,与志同道合的人结伴同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样两点串成一条主线,就形成了我们的行文思路。相比于“信息茧房”,这个话题其实是对材料难度的一种平衡。如果一些考生刻意追求思想深度,而文笔欠佳,驾驭不住,反而会得低分。

总结:材料可以是热点,但话题不会是热点,这也是高考作文常考常新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做到:

1、把握国内和国际重大热点新闻,注意思考其中可能包含的命题方向(话题),这样既可以在考场上帮助考生快速审题,也是为考生行文积累论据的重要途径。

2、加强对传统话题的写作训练,高考作文最青睐的,往往就是这种,乍看之下老生常谈,拿起笔来又不知从何入手的话题,而考生由于各科课业压力都比较大,往往最容易忽视的,正是这类话题,殊不知“藏巧于拙”,这群命题人坏得狠。

3、不要迷信所谓考前押题,能押中的大部分都是材料,而话题的数量则是有限的,最理想的情况是:无论考生在考场上拿到哪个话题,都应当是自己练习过的。

三、结语

这次高考作文的命制质量,是我觉得近几年最好的一次,既照顾到了大部分人,又体现出了较好的区分度。针对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些显著特点和趋势我也在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一些细节上的调整,比如前几年一直有人批评“语文作文已经变成政治科目”,我们也欣喜于看到命题组做出了改变,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一家之言,难免有所偏颇,开卷有益,才能博采众长,希望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温暖就是那么简单作文600字 初中作文我的新同学 写过春节的作文200字 放学之后作文 二年级介绍自己的作文 福尔摩斯作文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文 my trip英语作文80字 2014安徽高考语文作文 扫墓的作文 走丢的作文 体育课的作文 奶奶的味道作文 作文奇妙的梦 三年级作文新学期的打算 老师的礼物作文 湖边风景作文 蒲公英的作文300字 初心依然作文500字 父亲的温度作文 城市文化作文 小学四年级作文教案 七年级写人写事作文 自作自受作文 chatgpt高考作文 亲情无价作文 三年级数学作文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文 关于责任的作文素材 鸢尾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