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全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2020-11-17 02:00:01
相关推荐

在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的书写格局被打破。在此之前,以印刷媒介为承载方式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者是记者或作家。而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写作已不仅仅是基于文本的二维书写,而是多维度、全媒体的内容创作,这一书写格局的改变,在非虚构文学的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非虚构文学作家不仅要重视文本创作,更要从文学传播角度出发,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文学生产与意义传达。

更新创作方式

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独立文体,而是一个文学类型,是包含了新闻、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日记、历史抒情散文等各文体在内的文类。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界定,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写作均可被看作广义上的非虚构文学。虽然“非虚构文学”的命名仅有数十年,但具有“非虚构性”的作品早已有之,如《史记》。西方也一直将图书分为虚构、非虚构两大类。以此划分的非虚构文学范围很广,包括新闻、纪实小说、日记、书信、传记等文体。第二,狭义上的非虚构文学。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新闻主义的探讨,研究者多从中西方非虚构文学对比、传播效果等角度进行钻研。第三,除上述两者外,就是以“中观”视域对非虚构文学进行探讨,即将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以真实故事为基础、兼具文学性表达的文类。从这一视域出发展开的研究,既考虑到非虚构文学的传统与内涵,又充分结合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因而更受中国学者重视。

基于对非虚构文学的“中观”认识,可对其创作边界、主体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国非虚构文学以新闻这一文体的发展为开端,记者在此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晚清至21世纪,以通讯、特写、深度报道、调查类纪实文学等为代表的作品,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更具文学性,向广大人民传播了革命信息、建设要闻、典型人物、重要事件等。曾盛极一时的报告文学,其作家队伍中很多就是记者出身,例如范长江、萧乾、理由、孟晓云、何建明等。之后,以《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计划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进入中国媒体视野,出现了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与以往非虚构文学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这一转向是非虚构文学内部各文体多元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发展性。

随着新媒介不断发展,非虚构文学也在文学创作和传播等方面发生深刻转变。进入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生态有了整体性改变,表现为创作群体“非职业化”、书写对象多元化、文学传播方式多媒介化等特点。诸如打工者的“蓝衣坊”、聚焦女性的“让身体说话”、书写城市日常闪光点的“市井雄心”等工作坊,在互联网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写作阵地,同时以网站、微博、博客、APP、公众号等形式开展融媒体创作活动。例如,澎湃新闻的“全民故事计划”就是集发表、分享、交流、传播等于一体的全民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此外,线下还有“真故·非虚构写作大赛”“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光影拼图·新青年非虚构写作大赛”“南都杯非虚构作文大赛”等高奖金的文学赛事。

受媒介融合和大众文化影响,非虚构文本被越来越多地创作出来,其文本形态也发生转换或变形,出现了以传记文学电影、纪实专题片、纪录片等为代表的非虚构文本类型。借助大众媒介,文本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和实现。

拓宽传播渠道

在全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创作形成了以文学文本为核心、以全媒体为载体的多维表达格局,从而营造出媒体融合传播背景下的非虚构文学场。

受媒介技术更新和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文学书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为非虚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首先,大众最熟悉、认可度最高的是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改编非虚构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为再现式,即在改编时尽可能忠实再现原著的场景、对话、人物等,以求更加贴合原著的艺术内涵。比如由报告文学《根本利益》改编的电影《信天游》、由《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改编的影片《大火种》、根据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生死一线》改编的电影《五颗子弹》等。二为取意式,这种类型的改编更侧重根据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创作,注重精神契合。比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解放》及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

其次,以传记文学电影、纪实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等为代表的非虚构文本,在经过媒介融合传播后,拓宽了文本的接受面,也深化了主题内涵。比如《让浦东告诉世界》《闽商》《风帆起珠江》《古田会议》等,这些作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创作技巧上也与时俱进,追求高水平的艺术审美,为大众所喜爱。还有的作品通过“非虚构文本+媒介传播”的方式,以新的媒介形式重释非虚构文本,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这以《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为代表。《见字如面》用阅读书信的方式,将这一非虚构文本进行多媒体呈现。书信,尤其是私人信件,是传统的非虚构文体,从竹简、兽皮、丝帛、纸,再到当下流行的电子邮件,无论书信的物质载体如何演变,它作为书写的非虚构性始终没有改变。再加上书信的私人化、私密性,其非虚构性程度极高。信件本身不是为了给外人看的,它最有可能保存真实信息。正因如此,当每一封信被朗诵、被演绎、被再解读后,文字原本的非虚构性被激发、传递出来,从而引发受众共鸣,产生超越文本的情感震撼。

再次,非虚构文本的多媒介传播是最忠实于文本本身的传播方式,可实现性最强,受众面最广。比如微信公众号推文,可提供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共享流媒体内容等,在受众间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GQ实验室”“新世相”等公众号都发表过非虚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各有独特的风格,选题新颖,表达有趣,深受读者喜爱。在形式方面,此类非虚构文本有的是纯文字表述,有的是“插图+文字说明”,有的是“视频+解说”。当然,它们不能全面反映非虚构文学创作,而是一个个片段,但积累起来可使非虚构文学的世界更加清晰和透亮。

强化责任意识

非虚构文学的媒介转向不是抛弃或削弱文本创作,而是更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基于优质文本,利用多媒体及媒介融合的方式,可实现文学意义的增殖与深化。进入全媒体时代,文学形态不断变化。当下的媒介,尤其是新媒介,已打破文学的外部屏障,进入文学生产内部,对包括创作主体、题材和体裁、创作方式、叙事模式、传播介质、传播方式、文本形态、受众结构与接受心理等文学生产及传播全过程产生深度影响。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学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而是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凝聚性及突破意义。

媒介融合下的非虚构审美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光线及文字层面的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将客观事物通过艺术的手法显现出来。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电视节目、图文公众号等对非虚构的美学表现,突破了原来的艺术表现方式,体现了叙述者通过媒介技术等手段,对非虚构素材所作的开放式诠释和理解。非虚构文本媒介化后,生成的信息最终指向接受主体。各种被媒介化后的信息和观念只有被接受主体所接纳或识别,才能使接受者与非虚构文本达成共鸣,新的非虚构文学场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非虚构文学场也反作用于非虚构文学创作。当下,许多作家在创作前,就会考虑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行性,也会在写作时就考虑文本的可读性和受众的接受度。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例,有些作家越来越重视报告文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像何建明的《浦东史诗》、徐剑的《大国重器》、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等,都是在叙事与语言等方面极具特色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非虚构文学在全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所触及的文学责任、媒介伦理等问题也均值得深思。面对新媒体的碎片化、消费化倾向,非虚构文学对非虚构性的坚守显得更加珍贵。非虚构文学不允许以虚构、想象、象征等创作手段对现实进行摹写和再现,而是以描摹现实本身——再现客观真实、情感真实、意义真实等为创作目的。非虚构文学因具“非虚构性”而成立,但目前对非虚构性的界定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因此,个别冠以“非虚构”之名的作品是主观真实、片面真实或部分真实的,而受众的阅读感知往往是个人化的,假如作者认知不到位或读者接受有偏差,就会导致一些负面后果。因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主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要有担当精神,用客观、真实而又不乏艺术性的作品来引导和感染读者。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东吴学术》编辑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9日总第1955期 作者:刘浏

精彩推荐:

让作品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恒久魅力

书香到底是什么香

创意写作与文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这样过作文350字 初三优秀作文大全 保护环境作文450 有温度的人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400字左右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作文 父母帮助我的作文 我渴望自由作文 2013年英语一作文 静心学习作文 以换位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光阴的故事作文600字 革命故事作文 动物外形作文 生命的启示作文400字 小学四年级作文三百字 我的新学期计划作文500字 身边的故事作文400字 歌颂祖国的作文开头 小学生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 姐妹情作文 关于旧物的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500字作文 并列式作文范文 初中人生规划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600字 外卖英语作文 关于追星的作文题目 我的家人作文150字 留守儿童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