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艺批评|杨铁光:中国散文最大的危机——当前散文创作现象的理论观察

2020-11-17 10:15:02
相关推荐

中国散文最大的危机

—当前散文创作现象的理论观察

杨铁光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好的文学评论,之所以好,是因为杨铁光老师有着丰富的文学鉴赏力与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并针对一些作品和不良的文学现象,敢于求真、亮剑,敢于“把脉”、“开方”,敢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勇气令人敬佩。今天推荐的这篇评论,站位高、观点新、立意深、气象大,阐述了当前散文创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看法与态度、思考与展望,发出了一个独立批评者的声音。文章直言不讳,语出惊人,有理有力,发人深思,是一篇文字锋芒闪射、艺术价值独特、批评立场鲜明的优秀文学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引领性和启发性,值得散文创作者在具体实践中引以为鉴。

文学是时代的号角。文学是时代的表达。

当前,中国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文学,文学需要书写新时代。

新时代,是一个蓬勃鲜活的时代,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时代,是一个斑斓多彩的时代,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然而,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于中国散文来讲,却是一个面临最大危机的时代。

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热爱阅读散文的人,平日里关注和接触最多的就是散文,业余时间通过宁静独处的阅读散文来打发时光,滋养心灵,省察人生,陶冶情操,充实生活,真是一种美的精神享受。特别是遇到耳目一新、直抵人心的好散文,每每读之,如清风扑面,如明月当头,如良朋在座,如灯火亲人,情感呼应,心气相通,精神畅达,灵魂妥帖,真乃天赐大福。

可是最近一个时期,我对散文的阅读兴致和动力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一些报刊网络和新媒体发表的散文,“相貌”平庸,印象“平淡”,寡情少趣,没有“品味”,很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情感的共鸣。我梳理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十六个方面:

一是空,游离现实,空洞无物。二是假,胡编乱造,虚情假意。三是浅,浮于表皮,寡淡无味。四是软,缺骨少钙,无病呻吟。五是俗,纠缠私情,沉溺自恋。六是庸,粗糙直白,平淡无奇。七是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八是丑,人品失格,作品失色。九是旧,模仿别人,重复自己。十是呆,老态龙钟,又冷又硬。十一是泛,琐碎絮语,一地鸡毛。十二是套,闭门读书,拼凑摘编。十三是远,虚构历史,脱离时代。十四是乱,跨体写作,纷乱无度。十五是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十六是长,拖拖拉拉,磨磨叽叽。

这十六个问题是当下一些散文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病症”,如同雾霾严重污染着文坛的空气,污染着读者的心灵。更奇葩和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一些所谓的散文,有的还出了书,有的还上了作品排行榜,有的还开了规格不低的研讨会,有的还居然堂而皇之的被评上了奖,这不能不说是散文的悲哀和堕落,在文学本来就不景气的今天,如果让这些垃圾文学和粗俗低俗甚至庸俗媚俗之作任其发展下去,将是怎样一个“可怕”了得!这种损害散文声誉,没有情怀担当,背离读者阅读取向,不利于散文繁荣发展的“病态”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今年一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袭击了整个中国,同时,关注疫情态势的各类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喷薄而出,单就散文来讲,在各种平台发表的作品铺天盖地,不计其数,在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实事求是地讲,确实有一些情感饱满,内容鲜活,影响广泛,有品有质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反映了抗“疫”防控阻击战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起到了鼓舞士气,战胜疫情的激励作用,给人以抚慰和力量,提振了民众抗击灾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有很大一部分散文作品,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灾难和死亡,面对哭声和挣扎,并不是出于真正的情动于中有感而发,并不是真诚善意地写出内心的感动和思考,而是抢风头,凑热闹,哗众取宠,跟风炒作,作品表面化、概念化、抽象化、套路化,虚情假意,空洞说教,矫揉造作,人云亦云,凭空想象,应景创作,缺乏艺术感染力,缺少思想情感深刻性,没有展示出文学的关怀与悲悯,这种不接地气,一哄而上,为写而写,没有现场体验,缺少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表达的创作现象,不仅是对奋勇拼搏在抗疫前线工作人员的不尊,也是对文学艺术的轻慢和亵渎,这种不道德的、没有灵魂的、假大空、低水平的烂情作品简直就是文字垃圾,令人生厌和气愤。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散文缺少鲜明独特的气质。

散文缺少鲜明独特的气质,没有精神境界和美学形象,不能提升文学审美,就是当前散文写作所面临的最大危机。

散文面临危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散文写作有一个重要的审美维度,就是气质。气质是散文最为醒目的精神标签,决定着作品的趣味与品格。散文可以天文,可以地理,可以历史,可以现实,可以国家大事,可以个人生活,可以山水草木,可以花鸟鱼虫,但如果没有了气质,散文则是平庸的、虚弱的、乏味的;是没有人文内涵、精神支点和生命情怀的;是不能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气质的散文什么都不是。

那么,何谓气质?简单的表述,就是文气和特质。具体讲就是散文作品内在的识见、内涵、意蕴、情怀、趣味、特色、格局和魅力的综合反映。是作家一种生活态度、精神指向、艺术质感和宝贵的审美品质。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给散文的气质确定了六条基本标准:第一,散文要做到朴素与洁净。第二,作品的内容要更多地承载读者所要获取的知识、信息、情感和思想的含量。第三,在写作技巧上,要发现出生活的亮色,特别是能在所见的人与物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和对世界的看法来,且能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结构方法。第四,文章的意境要高拔出常人的想象与思维,具有超越时代的高度。第五,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内外气场要打通,要浑然一体,有霸王神弓那种气派。第六,要与社会相结合,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共鸣。

新世纪二十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空前的丰富和宽阔,散文作者队伍发展迅猛,上自八九十岁古稀老人,下到十二三岁青葱少年均可染指,好像十四亿人都在写散文,散文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速度快的惊人,产量铺天盖地,数以吨计,真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这么多的作品,确实令人兴奋和鼓舞,然而撼人心魄的精品佳作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化时代,价值追求多元化,写作者内心浮躁、焦灼不安,难得再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的宁静和决绝,更没有时间下功夫在艺术表达上精雕细琢,不把散文写作当回事,缺乏严谨认真聚精会神的创作态度,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随波逐流,顺水而下,写作只想发表,不想发掘,只求长度,不求深度,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笔下关注的都是一己的悲欢离合、苦痛哀乐,停留于自我的、矫情的、不疼不痒的浅俗表达,丧失了起码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这些内容单薄,感情弱化,语言干瘪,叙述散乱,不讲品味,不讲格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流水账”、“白开水”似的作品,既没有烟火气,又没有人情味;既没有思想性,又没有艺术性;既没有精神直觉的体悟,又没有生命鲜活的感受;既没有饱满丰饶的文采,又没有独特新颖的叙述;既没有整体性的审美诉求,又没有微观世界的细部表达;既不能丰富读者对人性的理解,也不能唤起读者对新时代诗意生活的依恋和美好追求,缺乏文学应有的气质、温度和“盐分”,这样的散文读起来,不带劲,不刺激,不吸引人,不打动人,是无法触发读者心灵共鸣的,也是没有价值的,最终会被读者所抛弃。

人无气,则死,文无气,则亡。我以为,一篇气质充沛的好散文,最重要的指标,是要有鲜明的文学主张,流变的生活图景,不同寻常的艺术视角,别具一格的审美元素、深邃丰沛的思想含量和真切浓郁的时代气息。在表达风格和展示形式上是独特的、别致的、真实的,是引人入胜的、是带有个体生命呼吸的、是真正来自当下生活疼痛和内心幽微的。这样的散文,才是血肉丰满的“好”散文,入脑入心的“活”散文;这样的散文,才能成为审美的主旋律,引导人们积极的向高尚的道德聚拢;这样的散文,才能带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出神状态,留下更深的印象和更久的感动,从而展示中国文学独特的气质和恒久的魅力。

散文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心灵所反映出来的气息、气场、气色、气脉、气象和气韵,就是散文作品的“精气神”,就是散文精神的“真善美”,就是散文作品的一种灵性、一种情怀、一种真诚、一种无形的能量。还原到叙事上,就是在字里行间带有气质的散文,才能勾着读者走,身临其境般进入写作者布置的情境中完成一次审美的历程。我们在阅读鲁迅、沈从文、丰子恺、郁达夫、朱自清、冰心、孙犁、汪曾祺、林非、余秋雨、王充闾、铁凝、贾平凹、李敬泽、王巨才、肖复兴、毕淑敏、迟子建、周国平、周同宾、王兆胜、王开岭、冯秋子、鲍尔吉原野、梁衡、韩少功、李存葆、王宗仁、韩小蕙、穆涛、彭程、素素、王本道、初国卿、庞培、王剑冰、钟鸣、王小妮、熊育群、厉彦林、李修文、李娟、潘向黎、苏沧桑、刘江滨、梅雨墨、王俊义、祖克慰、张大威、东珠、王开林、吴佳骏等一些卓越散文大家名家的精妙作品时,就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能听到作者心跳的声音,灵魂被文字散发出来的气质“吸引”着走,洋溢着强烈的“感召力”,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

一篇散文作品,气质越独特,文学的价值越大,文学的魅力和影响力也越大。

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为什么反复阅读常读常新?为什么读起来就放不下?为什么能够长久不衰地触碰到我们情感最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引发我们精神的共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个性鲜明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痛彻肺腑的思考气质。一万五千言的作品,从容、广博、睿智地将生活的实相展示出来,从而深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以及苦难与信仰、残疾和死亡的深意,构建了一种富有独特价值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应。“精雅的文笔,纯粹的意境”,让语言有了激辨,有了智慧,有了张力,有了动人心魄和刻骨铭心的感染力,读起来宽厚豁达,生动真切,令人深思,体味到了文学烛照人性,温暖生命的精神力量。可以说,一篇《我与地坛》独具魅力,独标风采。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鼓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并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长久回味。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评价史铁生时说:“史铁生成天坐在轮椅上,我们站在地上,如果从生理高度看,好像我们比史铁生高,但是从精神和灵魂的高度,我们又跟史铁生差远了,我们的视野开阔比不上史铁生,我们的胸襟和胸怀比不上史铁生。”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一座文学的高峰,是最令人敬佩的优秀的作家之一,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作品却是不朽的,永远有生命力的。

被誉为新生代散文领军人物的周晓枫,是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很多国内重量级文学奖项的得主,是中国当代最有个性最富读者人气的女散文名家之一,至今已出版《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收藏》《巨鲸歌唱》等十余部散文作品集。她的最新散文集《有如候鸟》短短一年,已经七次再版印刷,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共同认可。她笔下的文字视野辽阔,发现独特,构思奇崛,哲理深邃,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爆发力。她的作品巧妙地融戏剧元素、小说手法、诗歌语言和哲学思考于一体,沉郁中有凌厉,稳健中有唯美,感性中有理性,情致中有智慧,赞美中有憎恨,认同中有反讽,充分展示了文字的纯度与美感,走出了一条新的美学路径,在当今中国文坛多元化散文格局中独具一格。冯牧文学奖的评语认为:“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鲁迅文学奖的授奖词说:“周晓枫的思想自觉、勤勉,难能可贵地保持着自我的警觉审慎和表达的节制精悍,在周严的文体秩序中底气充沛地向着生命深处执着掘进。她敏捷的思维和自由穿行的艺术脚力,拓展了散文写作的可能性。” 周晓枫的散文,是纷扰混沌的尘世里最新奇鲜活的文字,丰盈而多姿,细腻而灵动,充满了色彩、声音和气味,有着一种吸引人的魔力,读后让人喜悦动容,念念不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力量。

“文学写作不是与社会、与公众无关的自娱自乐,不是与人类整体命运无关的无病呻吟;而是可以通过“去蔽”,通过在与黑暗的主动接触和冲突中无遮蔽的本真言说,揭示出‘真实’、‘真相’和‘真理’,进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有意义的精神劳作。”散文是文学,是人类用内心情感观照世界的一种审美艺术,是高雅的精神产品,是真善美开出的花朵。优秀的散文作品关注现实,反映时代,讴歌生活,引领风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具有承担历史、社会、文化和民族使命的自觉意识,传达的价值理念和思想题旨,总能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从而给予人们一种阅读的审美快感和精神力量,散文的繁荣与发展,也必将对自然对时代对社会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作者写出的散文没有任何气质,不能凝聚个性的思想、智慧和生命追求,不能激活读者的审美心理、期待心理和体验心理,不能提供卓尔不群的价值取向、时代图景和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那么,这样的文字怎么能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建设世界呢?又怎能引发读者心灵的强烈共鸣呢?

人们之所以喜欢散文,是因为散文是尚美的艺术。美,是人类精神最宝贵的向度之一;美,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对高尚境界的向往,能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和价值,表现美、欣赏美,领悟美,塑造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这种“美”,很大程度是表现在气质上的。气质是散文世界的灵魂,它的艺术魅力如同一个人穿衣戴帽,举手投足,是否有最迷人 的地方,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印象绝非肤浅的美丽,而是散文内在精神品格和血脉筋骨的突显与外溢,是一个活跃的感官世界,蕴含着思想,感应着情怀,表达着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生活气息、生命质感和价值指向,进而使文章能够在读者心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获得一种快意的分享。

散文是美文,美文的艺术之“美”,在于气质。气质的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和多色彩的。气质不同,才能与众不同;与众不同,才能产生审美。审美,才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气场,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能量和神奇的艺术魅力。气质之美,呈现出来的样貌,是真情饱满的,是温暖润泽的,如同一块迷人的美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那种圣洁的光彩与美好,让人爱不释手。

气质之美,不仅可以感召读者“美”的悦读,提升“美”的生活,还可以在浸入生命的于无声处中转换成为精神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有气质自成高格,有气质自见神采。经典优秀的散文,字里行间,一定是直指人心的,一定是直达人性灵魂深处的,一定是生气勃勃的,一定是充满文学气质的,人格的气质、情怀的气质、本色的气质、思想的气质、清丽的气质、质朴的气质、幽默的气质、从容的气质、唯美的气质、诗意的气质……可如今,在散文的海洋里,要想找到几篇有独特气质的、充满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好散文,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评论家陈剑晖的文学评论,他说:“当代散文创作,有独特气质者不多,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散文的“真诚”、“自由”一样珍视散文的“气质”。倘若散文写作者都能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那么当代散文创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文学要走在时代的前面,要及时迅速地反映出时代的心声,时代的气息,时代的脉搏,时代的风貌。特别是散文写作,面对生活和时代的新变,更需要有新的鲜明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新的精神样貌来讲述缤纷多彩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抒发中国情怀,凝聚中国力量,这是时代对作家审美创作的迫切召唤,也是每一个有情怀有担当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如此,散文才能从平常、平淡、平庸中突围,化解危机,迎来新的繁荣与兴盛,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质兼美,充满人性深度与人生意味的精品力作,从而使散文变得清新自然,仪态大方,含量丰富,亲切感人;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有“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爱看,越来越叫人百看不厌,真正能春风化雨般营养、滋润读者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和多媒体的复杂语境下,在书写新生活和讴歌新时代的深情礼赞中,创造崭新的拥有“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实现文学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与新的艺术影响力,推动新时代散文写作不断从高原向高峰进军。

【作者简介】杨铁光,辽宁省新民市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辽河油田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红海滩》文学杂志编委、《辽河石油文学》杂志副主编、《银河悦读中文网》驻站作家。作品在《人民网》《文学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辽宁日报》《渤海早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辽宁青年》《做人与处世》《思维与智慧》《文学自由谈》《辽海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石油文学》《中国文学》等近百家报纸杂志发表,被众多报刊网络转载,收入各种文集、学生读本、辅助教材,并多次被月考、中考及全国各省市初高中语文试卷选作阅读理解题,以及高考优秀课外现代文阅读。获得国家、省部级文学奖项多次。著有散文集《这方热土这方人》,随笔集《物业管理论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童年作文 宋作文 拼搏作文 四季作文 作文评语 关于消防安全的作文 大学英语六级作文 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500字 关于温暖的作文 难忘的事作文 实践作文 我的乐园优秀作文400字可抄 myhobby英语作文 关于年味的作文 记住这一天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担当作文 作文网 桃花作文 精选作文 中秋节作文 自信作文 作文读后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 妈妈的爱作文300字 做汤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