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考纲要求高考作文立意要深刻 从这3方面着手 作文就“深刻”了

2020-11-18 05:10:01
相关推荐

《高考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有四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深刻”是发展等级之首,可见,如果高考作文要胜人一筹的话,必须在“深刻”上用些功夫。

阅卷老师评价一篇作文是否深刻,主要是以《高考大纲》为依据的。《高考大纲》对“深刻”是这样表述的: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c.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客观表象,拨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客观事物中的本质来。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例如《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片段):

时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业目的被大肆窜改,而不同艺术类别的鉴赏、引用、结合,必须服从于一个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广为传唱;世界名曲被用做广告歌曲,二者同样是艺术的再创造,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而只有如前者之类的事物,才能让我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

在这则高考作文的摘录里,作者通过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与世界名曲被用做广告的两个现象的对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并扣住中心论题说:只有如前者,才获得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从这短短的论述语言中,从现象到本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就是“深刻”的表现。

2.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求考生在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穷根究底,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及解决方法。

“原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例如《文章无法》(片段):

从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有法将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极有可能造就一批毫无人气、灵气的“书呆子”。学生阶段本是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如果让我们整日牢牢记住文法,记住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那么,如溪流般的学生思维将会被遏制,长此以往,极可能使鲜活的“溪流”变成“一潭死水”。如果每个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凤头、猪肚、豹尾”,请问,老师们,你们能不厌烦吗?“文章有法”,不仅仅限于作文的有法。它的实质,是限制个性,是指令我们顾头、顾尾、顾中间,按理想化的程式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我说,“文本文来自广祥论坛章有法”可能会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通常认为,写文章应该有一定的章法,可是这位考生反弹琵琶,提出了“文章无法”的全新观点。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从两个方面寻找到了让人信服的原因:一是从语文教育来说,“有法将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二是从作者来说,“有法”限制了个性张扬。因为作者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两个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所以,将观点阐述得很“深刻”,从而,文章就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总会给读者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东西。

对读者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必须要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二是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思考与共鸣;三是观点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体现出思想认识的高度;四是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故步自封,不抱残守缺,不因循守旧,思想大胆而开发。例如《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片段):

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徘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这是一篇以“母语”为话题的高考作文。这位考生对“母语”就有独到的认识和体验。摘录的文字中,作者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例的描述,得出了“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的结论,可见其对母语的感悟和理解,而这种理解不但具有个性特点,而且有相当的高度。#低头族请别低头#

学霸作文3册 正版包邮 中考满分作文大全/ 初一二三通用¥37.8淘宝月销171购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文化作文 我的天空作文 七年级作文600字 同学情作文 写长城的作文 打扫卫生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600字作文 故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70词 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坐飞机作文 做手工作文 放假作文 天安门作文 我长大了的作文 万里长城作文 英语建议信作文 一年级作文100字 假期作文400字 中国文化作文 关于书籍的作文 春节作文200 研学之旅作文 写食物的作文 关于美景的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一封家书作文 春天的美景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