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道德经》59章问答:简析老子文章的构思

2020-11-19 05:40:01
相关推荐

解读本章需掌握两个原则,一是紧扣《周易》艮卦卦名;二是依照竹简本文字,只有简本才能体现原著思想。

《道德经》是老子通过对《周易》卦的阐释所形成的个人思想。本章按顺序对应《周易》艮卦(可参看笔者前58章的解析文章)。从整部《道德经》的写作思路看,老子当时看到的应该与帛书《易》相近的文字版,因为许多章节的主题都是从帛书《易》卦名中引申出来的。帛书《易》将艮写为根,即本章对应“根”卦。根从小里说是农作物或树木之根,从大处说比喻国家强盛之根本,本章节围绕着农业收成这一中心思想一层层展开论述。文章从立意-展开-提升-照应,构思连贯、完整、严密,符合老子《道德经》一贯坚持的文笔。只有了解文章构思,才能一层层深入剖析老子的真实思想。

文 | 杨吉德

绐人事天,莫若啬。

问:简本写为“绐人事天”,其它版本都写为“治人事天”,绐和治哪一个是准确的呢?

答: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啬”的字义,因为按照惯例,每章首句中的关键字是本章的主题,即首句要为本章立意,这是文章的起笔。很多学者解释“啬”为爱惜(最早出自韩非之说),而王弼释为农夫,王说比较接近原义。啬se的原义是收获谷物,也是本句啬的字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本章为59章,按照顺序对应《周易》的艮卦,艮在帛书《易》中写为“根”,故根为本章的言之宗。根表示植物、农作物生长的根本,这里写“啬”,就是用收获谷物来演绎“根”的内涵。

这两个不同句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和天之间都有一个虚拟的君,文章是写给国君看的,即国君要重视“啬”,要明白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啬”字弄清楚了,前面的句子也就明白了。

啬指收获谷物,与“治人”就没有必然关系了,故“治人”应该不是原版文字。简本写为“绐dai”,《说文》:“绐,丝劳即绐。”破旧的丝织品,与啬有些关联,但“绐人”与“事天”没有意义上的关联。绐字应该通给ji,“人”指百姓;“给人”指给养百姓,使百姓有食物生养,与啬有关联。事天,《礼记·祭义》:“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事天专指天子或诸侯用收成的谷物祭祀天地山川,与啬也有关联。这样就好理解了,“绐人事天莫若啬”,能够给养百姓,隆重祭祀天地的,莫过于保证粮食收成。开篇先给啬字带了个高帽,事关养人敬天,是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

夫唯啬,是以早,是以早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问:简文“备”字,帛书本、王弼本等皆写为“服”,应该以哪种说法为准呢?

答:收割庄稼叫抢收,抢农时,不抢收就可能因天气灾害而遭受重大损失,故啬的关键在一个“早”字,即天亮就要收割。而诸本写为“早服”,意为早服从于道理,如此则走向了一种偏虚之道,实际上从韩非时就已经误解老子了。“备”字在简本中写的比较繁杂,笔画分别为:彳、从、工、∵、镰刀,简本释为備。如果仔细分析:彳为走;从为多人;工,《小尔雅·广言》:“工,官也。”管理众人之官;∵为收获的谷粒;一竖两横为镰刀状。综合讲,就是要管理农人天亮就要行动,进行收割打谷,以保证颗粒归仓。故“备”应该理解为收获、储备之义。早備,只有抢农时,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农作物的收获。许多学者以为备通服,实为妄用训诂。这是由“啬”字引申出来的第一个主导思想:凡事要主动筹划。

问:“重积德”如何理解?

答:简本中“重积德,重积德则无”这八个字是空缺的,兹就王弼本做一下解读。对于个人来说,“德”指品德;而从国家的执政角度讲,“德”指倡导的原则、国策。“积德”是积蓄的原则。“重积德”是重视积蓄的原则,就本章的主题讲,当然是指统治者要重视积蓄粮食的原则。粮食充盈,解决了民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强盛。“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意思是:这就叫重视积蓄粮食的原则,能够把重视积蓄粮食作为国家的优先原则,则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由“啬”字引申出的关于国家核心政策问题,以及坚持这一国策对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

无不克则莫知其亙。

问:简本“莫知其亙”,王弼本写为“莫知其极”,亙和极是不是互通?

答:还是以“亙”的本义解更准确。《康熙字典》:“恒字古文作亙。”可见“亙”应当以恒解。恒为常,是始终坚持的原则。“莫知”是其他国家的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其战无不胜,人们只知道其强盛的表象,却忽略了其强盛的原因,即为了实现强盛而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是什么。这是对“啬”的思想的提升,即上升到规律性来讲的。

莫知其亙,可以有域。

问:简本“可以有域”之域,诸本都写为“国”,是否域(邑或)为国的异体字?

答:刘信芳认为此字“以理解为域为妥”,此说有道理。域(邑或)为疆域、土地,没有明确的边界概念;而国是有明确疆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其他国家不知道自己强盛的根本原因,始终处于羸弱状态,因而强国就可以有实力拓展更多的疆土。需要注意的是,“莫”和“其”不是一个群体,“其”坚持一项国策,使国家保持强盛;而其他国家之人却不知其因,难以做到强盛,为“莫知其亙”。强盛之国攻打、吞并弱国领土,即为“可以有域”。这是坚守“啬”为基本国策所体现出来的强大动能。

有域之母,可以长久。

问:“之母”应该怎么解释?

答:“之”为代词,代指啬;“母”指生成一切事物的本原。“之母”,把粮食收成作为国家政策的首要问题。“有域之母”:国家领土扩张了,仍然将粮食收成作为首要问题。可以长久,可以长久保持所扩张领土。实际上这里讲的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一味的把军事和强权放在国家政策的首要位置,国家的基石也是不稳定的,即便扩张成为一个大国,也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问:柢指树的主根。“深根固柢”是用来形容有域之母的吗?

答:两者没有必然关系。按照老子一贯的文章构思,最后一句要照应句首的主题。本章言之宗为《周易》根(艮)卦之“根”,故“深根”是扣着“根”字写的;主题是“啬”,故“固柢”是紧扣粮食收成来写的,食物充盈才能国泰民安。

问:“长生久视之道”有两个问题,一是简本“久”字写为“旧”,以何为准?;二是“视”,许多注者解为“示”、“立”、“活”,有没有道理?

答:关于简本之“旧”,本身就含有久的意思,可以用“久”来解释。关于“视”字,可以确切地说,解释为“示”、“立”、“活”是完全错误的。在竹简本出土之前用训诂解释有情可原,而简本出现以后再这样解释就不行了,为何不用简本之字解释呢!简本视字写的是“见”,释文为“视”,其实用“视”是解释不通的。那么这个“见”到底是何意呢?根源在于老子是照应艮卦卦辞写的,卦辞:“根(艮)其北(背),不获其身。行其廷(庭),不见其人。无咎。”(汉帛本)北为山阴处,树在山阴则难以生长为参天大树,故见不到大的树身。廷为大夫之家,廷在而人却不见了,可以理解为国破人亡。“久视”就是长久的见到人,不可行其廷不见其人;“长生”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国家,根深才能柢固,国家能长时间地生存,国家存在人才能存在;国家灭亡了,人也就不见了。故“长生久视之道”是讲国家长存、人民长见的道理。另外,上一句写“长久”,这一句写“长生久视”,两者是有区别的。“长久”是扩展领土后要长久保持为己有;“长生久视”是国家和人口的长久生存。

问:能不能清晰论述一下老子对本章的构思?

答:迄今为止,能够把每一个字解释清楚的注释作品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知道章节的主题,找不到每个字、每个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我要说老子有整体构思,每一章都有清晰的层次递进关系,也不会有人相信,没有人相信我也要说。老子文章构思有如下特点:一是围绕《周易》对应卦建立一个中心思想,如本章对应“根”卦,提出了中心思想“啬”;二是这一中心思想都是在首句提出来,本章的“啬”即是写在首句;三是把这一中心思想提高到国家建设的高度来论述,重积德、无不克、亙、有域、长久等就属于国家建设问题;四是在章末照应首句进行总结,“深根固柢”即照应根卦卦名和“啬”字而来。五是每章的主题贯穿全文始终。下面我把这种逻辑关系按照行文次序减略地做一下分析:

1、啬-早备、重积德-无不克。

首句根据根(艮)卦提出了“啬”,即应当重视粮食收成,并由此延伸出凡事要主动提前筹划;要把积蓄粮食作为国家的中心任务。有了这两点,就会“无不克”。

2、啬-亙-有域。

人们只看到国家强大的外表,而不知道国家一贯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增加粮食收成,因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才能够实现领土的扩张。“亙”和“有域”都是由“啬”字而来。

3、嗇-母-长久。

具有广阔领域的国家,以粮食为一切事业发展的源头,才能够保持长久。“母”和“长久”是由“啬”字而来。

4、啬-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末句照应首句,就如同《周易》根卦讲的根要深扎,主根才能牢固,所以促进粮食丰收(啬)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国家得到食物营养才能长久生存,人民才能长见,这是重视粮食收成的意义所在。此“道”乃为“啬”之道。

从以上分析可见,“啬”作为主题思想,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以“啬”字代表国家经济基础,对战争和政权具有着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分别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无不克;有域;长久;长生久视。

今译

能够给养百姓,隆重祭祀天地的,莫过于保证粮食收成。

只有粮食收成,才需要及早行动,需要及早地统一安排收割;这就叫重视积蓄粮食的原则。

能够把重视积蓄粮食作为国家的优先原则,则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战无不胜,却没有人知道其根本原因。

没有人知道根本原因,强者就可以继续扩大疆土。

(保证粮食供给,)是扩大疆土后一切工作的本原,如此才可以长久所有。

这就是《周易》根卦所说的深入土壤之根,才能保证牢固的主根。

这就是《周易》根卦所说的国家保持长久生存,人民长见不亡的道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200字三年级 600字作文记叙文 劳动者作文 幻想作文 放假的作文 温情作文 小猫咪的作文 家训作文 他们 作文 夕阳的作文 三年级上册的作文 丢作文 作文梦想600字 美好生活作文 作文写作技巧 镜子作文 幸福600字作文 我懂得了作文 植物作文怎么写 坚持作文素材 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春日作文 雪人作文 作文句子摘抄 关于自己的作文 温度 作文 趣作文 习俗的作文 生活作文400字 防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