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书法为何难入门?历代都一样 孙过庭早就言明 问题就是答案

2020-11-19 07:40:01
相关推荐

书谱,六

继续聊孙过庭《书谱》。

写文实在不算差事,当一阵子懒汉后,又爬回了劳模的阵营,倒与我练字时别无二致,要么不练,要么死练,美其名曰“劳逸结合,科学修仙”,实则就是想像猪一样享受懒到极致的快乐,却未能做到像猪一样快乐的心安理得。

若不是时常被尿憋醒·····

我这神奇的脑袋瓜子多数时候机智的一片空白。

孙过庭在书谱第四段讲学书感悟,第五段讲学好书法应具备的要素,第六段讲什么呢?

总结可以称之为:难入门的原因

得亏孙过庭是个文采不错的伙子,也得益于唐文尚骈俪,这段内容表达的比较隐晦,如只看“直译”白话,一般体会不到他“虾仁猪心”的语境。

有益一面在于,此举有力的保护了爱好者们靠“云参与”积累的一点书法自信;残酷一面在于,一朝会其意,如同被打着屁股,骂着蠢,还要大声隔空回应“孙爷爷打得好,孙爷爷辛苦了”。

开始:

1,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

“闻疑称疑,得行末行末”:简单理解就是,某人还没弄明白书法是怎么回事,就开始满嘴大谈自己的理解,你信了,结果他的水平粗通皮毛,你学的也是皮毛。

当然在原文中指的是某些古论和粗浅的实践方法。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我傻吗,他说我就信?我几十年政商管理经验,我双博士,我XX大学著名教授,没点辨别能力?

还别说,谁来都傻,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智力水平,上述这些犯傻的我都见过。这些人一犯傻,我首先怀疑的居然是自己。。。。

一个新领域,尤其是书法这种多认知层面的领域,专业学还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认知,有些层面甚至学一辈子都达不到,爱好者更不用说。

之所以每个人都会产生“我行、我可以”这样的错觉,就是因为我们自小就写汉字,“写好方块字”都能跟“书法”俩字扯上关系。所以,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自己是能懂书法的,起码能看懂。实则谬之千里,这就像“黑夜”与“黑天鹅”一样,都有“黑”的模样,却是不同的本质。

书法本身与格斗、下棋、炒股一样,都是看着简单,听着简单,上手就完。区别就在于,后三者是可以不服就干,能以成败论高低。

书法不行,所以最出名的书法家未必是水平最高的书法家,今人如此,历代如此。

这段是题外话,意思是大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有何种成就,到书法上都是同一起点,这是书法唯一公平的地方。

要想不傻,唯一的途径就是找老师,找个靠谱的老师,可以缩短犯傻的范围和时间。

至于杜绝犯傻,入门阶段不可能的,把王羲之挖出来上私教课都没用。

这段话很长,之所以啰嗦,乃是因为看文章的爱好者大多数自学者,虽未必会看那些分不清对错的古论,但想来也有不少会加群交流、看文章。

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

这事我以前干过,也信过,后来发现他们也没入门,交流多了反而被带偏,因为初学建立认知体系的时间就那么几年,时间一长就定型了。

书法在不同层面有不同认知,所以无论处于什么水平,都能听到一些自己认为有道理或者有用的方法。

看似受益匪浅,实则都没入门。

我写的文章也如此,专栏中好多次说过,我写的东西只适合恰好处于某一阶段的人看,只有那个阶段的人看了才有用,其余水平高了或低了,当一乐呵就行,看了也白看。

何必瞎耽误工夫?

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虽然有人对书法领悟颇深,但总像找小三儿一样藏得很深,所以初学者更加茫然,理解不到要领,只能看到好的样子,不知道因何为好。

说到这,我就想起了大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大朗如果不卖炊饼,一心练字的话,也就学会“缄秘”了,窗户都得钉死,何至被绿后又遭喂药呢。

古人说笔法像武功秘籍一样秘不示人,其实是有些夸张了,甚至以讹传讹。

那为啥高手闭口不谈呢?

第一,没必要谈。

笔法需口传手授,口传可一天完成,手授却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能完成的,不是亲戚好友根本没那机缘。这也便是唐前名家笔法家族传承有序,唐后名家多为师友的原因。书法史上的高手,99%都当官,剩下1%乃著名文人,就是个小圈子。

第二,不想谈。

书法分多层次,大多数人过不了“笔法”这一层,过了笔法一层的人能见变化之无穷奥妙,这时候再谈笔法,太基础了,跟加减乘除一样基础。

现在的名家文章,几乎没什么谈笔法的,都是像孙过庭一样谈经验的,连孙过庭都不谈笔法,历代书论也很少谈。

把笔法写成文章的事,在我写完《书法心法》这专栏后,打死都不想写第二遍了。因为好多细分的条条框框我已经融为一体,成了一个浅意识,再让我逐条分析其逻辑,脑子疼。高手融的更透彻,所以他们脑子更疼,除非是专职教学的,教出肌肉记忆来了。

最受伤害的还是初学者,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问题就在于,只能看见好看,不知道为啥好看,有哪些技术手段。

2,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有些人为了学楷书结构就浪费了几年时间,即便学会了,离入门也很远,楷书都悟不透,草书更得糊里糊涂一团糟。

有些人倒是能写点草书,稍微懂些正书规矩,最可怕的就是这样,不是不懂,而是半知半懂,所以最容易不入门。

先说学楷书就学了几年这件事,这看似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其实纯粹浪费时间。很多人学书法,一张嘴就是楷书,一张嘴就是十几二十年专攻楷书。

其实吧

专业来看,瞎搞。业余来看,大神。

学楷书,是因为要通“楷”则,而不是要规定年限。楷书的法度通了,对行草书由裨益。练二十年楷书,写的也着实不错,但楷法不通,行草也写不好。所以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某开宗立派的楷书大师,写着一手几近硬笔的连笔字。

这种人很多。

楷法,与练习时间关系不大。关键要理解,通汇。

笔法的变化,势态的变化,布白的变化,结构的变化等等。

这些东西有两三年基础就够了,够够的。不够说明没人教,自己也没钻研。

写二十年楷书,不会变化。让换种笔法,换种结构风格来创作,不会?

这算懂楷法吗?

差得远,比二三年楷书基础的爱好者,只多了些熟练工而已,还谈不上水平。因为楷书的水平高低在一方面也取决于行草。

孙过庭说,楷不悟,草将迷。说的是楷、草的关系。有些人学草不学楷,认为二者无关,所以被称江湖体

反过来,专学楷,不学草,楷书也会死气沉沉。

所以学书法一样要先正书(楷隶篆),再行草。

老生产谈的废话,必然是有道理的。

孙过庭说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最怕半知半解,能写点草书楷书的人,这样的人最固执,最不容易入门。你说他不懂吧,还会写。说他懂吧,没入门。说他不入门吧,他还急,说你不懂。

自阂

注意看这俩字,自己关上了门。

这就是孙过庭最杀人诛心的地方。

3,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

心手相通之后,书法就只是一种源流下的多种流派。转折之法(笔法),就是一条大树上的多种分支,解释成人话就是“一种笔法下的多种变化”。不同时期、领域有各自适合的书体,日常以行书为主,写匾写碑,楷书为主。

这句中,后半句没啥可说的,关键在第一句。

心手相通后,会同源而异派。

入门,是一个无形的标准,讲不清道不明,但入门的人都会感觉到一种“层次”上的提升。

当你了解到书法是“同源异派”的,这就算半只脚在里边了。

同源,就是魏晋之源。二王钟张就是源头,如单论行书,王羲之就是根源。

以前常说后代诸家均只得大王一面,米芾的迅捷,赵孟的肥媚,王铎的跌宕,王宠闲散等。

当能看到这个地步,说明就已经不把关注点放各家外形风格上了。

向内走了一步。

不看脸,看内涵,这是一个好信号。

当然,这点很抽象,还不如笔法好量化。

“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转用,也就是用笔。

笔法如共树分条,意思就是笔法本质上就是一套,后人只是不同用法而已。

专栏中讲过,笔法七个字“起、行、收、提、按、转、折”

多一个字都算耍流氓。

七个字算“树”,而七个字不同的组合变化,则是“条”,也就是分支,各家风格。

你看,古论今论,但凡是涉及本质之处,其实从未有过变化。

最膈应那些把笔法讲的神乎其神的文章,用古论套古论,以古论佐证古论,都是半吊子瞎扯淡。

笔法只是用笔的动作而已,学并不困难,难在实践。

因为各家风格都是一种动作习惯,一个人最多也只能做一两种习惯,这是生理局限,想要兼通融汇,很难。

所以才会有“主帖”“副贴”的区别,主临一家,得其法度后再辅临诸家。而不是这家学俩月,那家学俩月。

这样能学着个邯郸学步。

估摸着很多人没玩过,嘿,我玩过。真是提笔都不会写字,杨伟也不过如此吧。

这篇文章好讲解,其实几百字就完事。废话多,是因为所有的错路我都走过。

对,就是所有的,阅历贼丰富。

好处是走出来后,历代诸家都通了,每个人的精华、难点都知道。当然,要是没走出也就完了。

有个老师还是很重要。也没教什么,就告诉我他当时也有过这个阶段,把字帖全送人只留一本坚持就行。

这就是经验的重要性。

4,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书没正书的基础,没规矩。正书没草书的辅佐,难成佳品。

正书以点画为形,使转用笔为性。(意思是点画是基础,运笔过程是韵味)

草书是以使转为基础,点画的勾连、排布,为韵味。

这句解释加了东西,以便理解。

怎么说呢,这就是唐文书论的局限,为了骈而骈,也没把有用的东西完全展现给初学者。

让人去理解“点画”“使转”,初学者能理解个粑粑。

等到能理解那天,再回看这句话,还有个粑粑用。

无非慨叹一句,古人原来早就知晓了,只是我愚钝,当时未能解析呀。

说白了,这是一句经典书论。

但不是一句实用的书论。

总结为“鸡肋”书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满满都是精华,然,肠胃吸收不了的精华依然是粑粑。

这可能是我对孙过庭的不敬。

算了,不敬就不敬吧,他也没尊重我的智商,也不是吃他这口饭长大的,得亏知难而退,先看的宋明书论,要么还得饿傻了,让我本就不富裕的智商雪上加霜。

5,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这句就简单多了。

草书离开笔法,就不儿了。因为草书是符号,使转笔法是草书形质的基础,上句说的。

楷书点画质量不过关,到也不影响辨识,可以记录文字。

字体虽然不同,但规则相通,所以学书法不单单要学真、草,还要学大、小篆书,汉隶八分,章草飞白。如果这些一点都不学,那就是瞎搞了。

草书要懂使转笔法。

很多人学草书还参照《草书字典》学,还津津有味,我的天。很多版本的草书字典错误一双手都数不过来,简直就瞎编。

也对,正经练草书的人没人看草书字典,毕竟草法有减省规律,不用死记。

死记的人也不懂草法,所以才看草书字典,错了也察觉不了。

学草要临帖!

从简单学起,多总结多思考自然出规律。

草书是符号,所以更重笔法。很多字外形几乎一样,一个笔画之长短,转折,提顿,体势等有所区别,往往就是不同的字,这才是笔法的作用的。专栏视频好多例子。

楷书点画写不好没关系,不影响记文,草书可不行。

不能成字!

孙过庭一句话,专攻好多年草书的大师们又哭晕在厕所。

这段讲了一些不入门的特征,还有一些书体辩证的关系。

有点啰嗦。

但啰嗦的地方肯定都是经验,反正我傻我犯过,我认为别人也需要。

聪明人嫌烦不用看。

看了还抱怨,我就删评论,嘿嘿。

其实书谱全文三四千字,往厚了读可以写本书,要是像我开篇一样每段总结一句话,两三百字的小短文也就解释了。

其实书论跟笔法一样,都是通的。

说简单为了七个字起行收提按转折,说难了也能写一本。

无非是同源异派、共树分条的区别而已。

读古论,读古人“同”之处,读古人“异”之处。

仅此而已。

扯这么多没必要,必要在这些是其“同”处。

爱好者自当去思考一下废话,废话不懂,入不了门。

书法没那么多精华,99,9都是废话。

推一下专栏,有兴趣可以看看限免文章。

书法心法——那些不传之秘!书法心法购买专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 我渴望作文600字 英语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100字作文摘抄 六一的作文400 介绍动物的英语作文 横式结构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 鲁迅故居作文 家风作文300字 学生作文网 巴西龟 作文 小学三年级英语作文 写事作文700字 植物生长过程作文 对未来的憧憬作文 假期旅行英语作文 心中的美景 作文 我最欣赏的人作文 让世界充满爱 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小学二年级作文怎么写 哈利波特英语作文 不一样的世界作文 关于思念的作文 狮子林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 家规家训家风作文